改革開放發展的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
在該模型中,改革開放發展的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運動是改革開放發展的出發點、核心與動力;改革開放發展中時間、空間、層次的對稱運動,是主體與客體對稱運動的邏輯與歷史的展開。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就是以再生型與福利型國民經濟系統為目標,以建構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相對稱、公平與效率相一致為方向,以建設國民創新體系與國民創業體系為途徑、以提高再生生產力為歸宿的系統工程。改革開放發展的途徑、方向與目標,既是歷史也是邏輯,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既是層次也是結構。改革開放發展的目標——再生型與福利型國民經濟系統是改革開放發展的途徑與方向的濃縮;改革開放發展的途徑與方向,是再生型與福利型國民經濟系統的展開。改革開放發展的途徑、方向與目標共同組成了時間、空間、層次對稱的改革開放發展系統工程。它們以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運動過程為基礎。
因此,對稱經濟學不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統地揭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本質和結構。只有對稱經濟學,才能把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要素、結構、功能,質、量、序,時間、空間、層次統一起來研究。在對稱經濟學中,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稱經濟學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對稱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中國有可能跨發展階段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和諧型→對稱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只有首先使經濟模式後來居上,才有可能使再生生產力——擠掉泡沫的“經濟總量”後來居上;只有採用時間、空間、層次相對稱的五度空間模式,才有可能使經濟模式後來居上。
改革開放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是對稱的
在該模型中,改革開放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是對稱的。如果說,改革開放發展中主客體的對稱運動在縱向展開為時間、空間、層次的相互轉化,那么在橫向則表現為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建構。改革開放發展,不但是時間、空間、層次對稱的系統工程,而且是理論與實踐對稱的系統工程。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知識經濟與創業經濟對稱發展的經濟學。只有知識經濟與創業經濟的結合才是再生經濟,再生經濟學範式是與配置經濟學範式根本不同的範式。在配置經濟學範式中,巨觀調控與經濟自由、增加就業與貨幣穩定、消費擴張與生產發展等等對稱的範疇都是對立的;而西方經濟學,不管是凱恩斯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屬於配置經濟學範式。這是它們的根本要害。西方經濟學家的線性思維方式,根源於他們對經濟“增長”的分析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分析;即使他們也出現過“發展”的字眼,但在概念上仍然只是“增長”。在他們看來,經濟學如果是科學,就只能研究“增長”而非“發展”。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觀是不對稱發展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是不對稱發展經濟學。再生經濟學應該是知識經濟與創業經濟、再生經濟與配置經濟、時間經濟與空間經濟的雙向互動、對稱發展;任何單一要素、趨向的“發展”實質上都只是“增長”而非“發展”。創業經濟學是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知識運營學是對稱經濟學的主導,縱深科學是把它們貫串起來的線索和紐帶,它們共同構成了對稱經濟學的有機整體。對稱經濟學的理論結構是對稱的。對稱的實踐要求產生對稱的理論,對稱的理論指導對稱的實踐,改革開放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是對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