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撫順戰犯管理所始建於1936年,當時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侵華戰爭中,為鎮壓中國抗日誌士和愛國主義者而修建的一所監獄,史稱“撫順典獄”。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後,由國民黨占據,期間曾改名為“遼寧第四監獄”。一九五六年六月至一九六四年三月間,在該所關押的日本戰犯分期分批被全部釋放回國。一九五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七五年三月間,被關押的偽滿洲國戰犯和國民黨戰犯也被分期分批全部釋放。
背景
一九九九年,撫順市人民政府決定撥款800萬元,再次對該所進行更徹底全面的修繕。目前該所經過二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已經建成具有綜合陳列館、改造末代皇帝館、日本“中歸聯”活動陳列館、以及10餘個參觀景點和服務設施比較配套的對外接待旅遊參觀的世界知名觀光勝地。同時也是對外進行和平教育,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原是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為了囚禁中國抗日誌士和愛國同胞於1936年修建的一所舊監獄。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接收,改名為遼東省第四監獄。1948年11月撫順解放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改稱為“遼東第三監獄”。1950年6月,根據中央指示,將該監獄改建為撫順戰犯管理所。從同年7月,開始收押由蘇聯政府移交給我國的日本戰犯,偽滿戰犯。1956年後,又陸續收押了一批國民黨戰犯。
歷史作用
1950年7月我國政府依據《波茨坦公告》、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遠東軍事法庭有關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罪犯的規定和中蘇友好協定的有關條款,開始正式接收由蘇聯政府移交給我國的在侵華戰爭中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違反人道罪的日本戰犯982人,以溥儀為首的偽滿戰犯71人。這批日本戰犯中,按體系分,軍隊系統667人、憲兵系統116人、特務警察系統155人、行政官吏44人,按軍階分,將級35人、校級125人、尉級以下822人。之後,又陸續收押在國內解放戰爭中犯有戰爭罪的蔣介石集團戰犯354人。
在撫順戰犯監獄關押的戰犯中有偽滿國務院總務廳官武部六藏,次長古海忠之,日本陸軍第117師團中將師團長鈴木啟久,第57師團中將師團長藤田茂,第39師團長佐佐真之助等日本戰犯982人。有偽滿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和各部大臣等偽滿戰犯71人。有原國民黨第12兵團司令黃維等蔣介石集團戰犯354人。我國人民政府在對各類戰犯改造期間實行了人道主義的寬大政策,通過艱苦細緻的教育和改造,最終使昔日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戰犯,在我國特別軍事法庭的正義審判面前低頭認罪,使偽滿戰犯和國民黨集團戰犯改造成為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人。
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間,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的日本戰犯被分期分批全部釋放回國。1959年12月到1975年3月,在此關押的偽滿戰犯和蔣介石集團戰犯也被分期分批全部特赦。周恩來總理曾稱讚改造戰犯所取得的成績,“我們把未代皇帝改造好了,這是世界的奇蹟”。
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期間,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的日本戰犯被分期分批全部寬大釋放回國,1959年12月至1975年3月期間,關押的偽滿戰犯以及蔣介石集團戰犯也陸續全部特赦釋放。1986年,根據國內外友好人士和社會團體的請求,經國家公安部、外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報請國務院批准,“同意撫順戰犯管理所修繕完工後,作為戰犯管理所舊址,對外開放”。1987年7月20日,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2003年9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05年11月,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撫順戰犯管理所自1987年正式對外開放至今,陸續籌建了《改造日本戰犯陳列室》、《改造末代皇帝陳列室》、《日本中國歸還者聯絡會陳列室》和一批經典旅遊景點。總計接待國內外遊客達400餘萬人次。
歷史意義
撫順戰犯管理所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勝利後關押戰爭罪犯的監獄,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保護比較完整的唯一一處戰犯羈押場所。這裡曾經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發揮過重大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具有宣傳和平,頌揚中華民族美德,謳歌中國共產黨偉大政策,弘揚振奮民族精神,反動侵略戰爭,抨擊敵對勢力打著保護人權的幌子,惡毒攻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用。既是日本侵略者為鎮壓我國愛國同胞修建的監獄,同時,又是我國政府押改造日本戰犯的場所;這裡既是封建清王朝的發祥地,同時也是末代皇帝改造的地方,從一個側面集中反映了我國近代歷史發展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