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尼族

撒尼族

世代居住於石林的彝族撒尼支(彝族的一個支系)、那深厚的文化和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與石林奇特 秀美的自然奇觀相輝映,更為這神奇的景觀倍添丰采。

簡介

撒尼族人 撒尼族人

彝族、撒尼支系風格獨特的語言文字、婚喪習俗中的奇異舞獅、斑斕絢麗的服飾彩繡、風姿豪放的民間歌舞、內涵豐富的詩文傳說、古樸粗獷的摔跤競技、鬥牛斗羊的傳統風采,令多少遊人嘆為觀止。更有那被撒尼人稱之為“撒尼維納斯”古老的“阿詩瑪”動人傳說,令多少遊人為痴為迷。尤其是那被譽為“東方狂歡節”的火把節,伴隨著熱情奔放的大三弦舞,千萬支火把映紅石林夜空,更給多少遊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和久久的回想。

民俗風情

婚戀

戀愛自主,婚姻自由,家庭和睦,尊老愛幼,是撒尼人民的傳統美德。撒尼青年男女找對象談戀愛,主要是節假喜慶的文體活動中,用跳舞和對歌的方式來進行。

跳大三弦是青年男女社交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每當月夜,小伙子們帶著大三弦、月琴、笛子、三胡,約著姑娘們成群結對地來到村旁樹林間跳起粗獷、優美的《大三弦舞》。小伙子們吹著清脆的短笛、彈撥著渾厚的大三弦;姑娘們隨著音樂的鏇律,默默含笑的邁著輕盈的舞步,左鏇右轉。用她們的話來說“是人不跳樂,白來世上活;聽見三弦響,心喜腳板癢”。《大三弦舞》氣氛熱烈歡樂而又叫“跳樂”。它舞姿優美,感情豐富,男女青年若跳得合心合意,就可以在舞場裡訂終身。

竹笛和樹葉是撒尼人交流感情的樂器。竹笛用粗細適宜、皮薄節長的竹子製作,長約一尺,七個眼,不貼竹膜。特別是小竹笛發音激昂活潑,似“百靈鳥”在唱歌,如“叫天子”飛入雲端。有的撒尼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不跳舞、不唱歌、不講話、就是藉助竹備和樹葉來傾吐彼此的愛慕之情。約會時,小伙子使用竹笛,吹奏出高亢、洪亮的曲調;小姑娘則用一片樹葉,吹出優美的曲調回答對方,竹笛和樹葉幫助他們成為恩愛的侶伴。

撒民小伙子為了尋求良緣,在晚間常常裹著窩波(披單)在路邊等待。一見姑娘,就以閃電般的動作抖開身上的披單,將姑娘與自己緊緊地裹起來,邊走邊談,談得合心,便找個僻靜的地方互敘衷情,談不在一起就分手。

每逢傳統的節日,方圓幾十里的撒尼青年男女,都會來到活動地點參加節日活動。這一天,小伙子們穿上心愛的麻布短褂,吹著竹笛;小姑娘們頭帶彩虹包頭,一路嬉笑追逐著來到歡慶場地。在這裡選擇對象,互贈愛情信物,男的贈送一件褂褂,女的回贈一條腰帶。如果兩相情願,就離開夥伴,到樹林叢中去對唱“該迷”來各自介紹情況,互相傾吐愛慕之情,商定婚約。如果一方把禮品贈給對方,而對方不回贈禮品,這就算拒絕了對方的求愛。

其他

撒尼人跳大三弦 撒尼人跳大三弦

撒尼是彝族的一支系,分別居住在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廬西縣。人口10萬左右。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彝族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

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餵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神話傳說

在撒尼人阿著底地方,格路日明夫妻耕種山地住著草房。他們有個勇敢的兒子阿黑,又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姑娘。

楊麗坤飾演的阿詩瑪 楊麗坤飾演的阿詩瑪

天空閃出一朵花,小姑娘名叫阿詩瑪。她的名字像香草,從此美名傳四方。不知不覺長到十六歲,就和阿黑哥哥下地幹活。哥哥犁地朝前走,妹妹撒糞播種緊跟上。阿詩瑪長到十七歲,繡花包頭頭上戴,美麗的姑娘惹人愛;繡花圍腰亮閃閃,人人看她看花了眼。爹媽見女兒長大了,悄悄問她喜歡和誰相好。她說:"兩股水到頭要淌在一起,青松和磕松從不分離。春夏來播種,秋冬來收穫,會盤田的人我才中意。""跳起舞來笑臉開,笛子一吹百鳥來。這樣的人我喜歡,這樣的人我疼愛。"阿著底地方的青年,都偷偷地把她戀,沒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

黑心的財主熱布巴拉,想給兒子阿支娶親,就請海熱做媒人。"只要你給我兒討來阿詩瑪,我的謝禮大,金子隨你抓,銀子隨你拿,山羊綿羊隨你拉。"討厭的猴子下山來,是為了偷吃莊稼;討厭的海熱到阿著底來,是為了勸說阿詩瑪。"阿著底下邊,熱布馬拉家,銀子搭屋架,金子做磚瓦。這樣好的人家,阿詩瑪該嫁了!"阿詩瑪聽後氣憤地說:"清水不願和渾水在一起,我決不嫁給熱布巴拉家;綿羊不願和豺狼作夥伴,我決不嫁熱布巴拉家。"海熱威脅說:"熱布巴拉的話,好比石岩壓著嫩樹芽。熱布巴拉家要娶你,你不願嫁也得嫁!"阿詩瑪回答:"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個不嫁,有本事來娶!有本領來拉!"

人馬像黑雲,地上騰黃塵,熱布馬拉家,厚臉來搶親。可愛的阿詩瑪,被人往外拉。她忍住眼淚咕:"爹呀媽呀,快叫哥哥阿黑回來吧,快叫哥哥阿黑救妹吧!"

哥哥阿黑啊,他到遠處放羊去啦。一天夜裡夢見家中院子被水淹,大麻蛇盤在堂屋前。他不分白天和黑夜,三天三夜就趕回了家。他一聽說阿詩瑪遭劫難,就呼地背起了弓和箭,跳上黃騾馬,去營救親妹阿詩瑪。馬鈴響來玉鳥叫,阿黑來到了熱布巴拉家。"阿詩瑪,你在哪裡?"阿黑的吼聲震撼了大地。

阿支關起大鐵門,攔住阿黑不準進。要和阿黑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拾種,只有阿黑比賽贏,兄妹才能見得成。對歌對唱四季鳥,阿黑越唱越有神,聲音就像知了叫。阿支臉紅脖子大,聲音就像癩蛤蟆。砍樹時阿黑斧頭快,一斧砍下三大塊;熱布巴拉倆父子,兩斧頭砍下一小塊。接樹時阿黑於頭快,一連線上三大塊;熱布巴拉父子倆,兩人接了一小塊。比賽撒種與拾種,勤勞的阿黑樣樣快,熱布巴拉父子倆,沒有勝來只有敗。

熱布巴拉起壞心,他把阿黑請進門,半夜要用虎傷人。阿詩瑪拿起口弦打招呼:"他們比賽比不過,今晚要放虎害哥哥。"阿黑夜半閃在樓梯口,只等老虎衝上來,嗖嗖三箭射過去,老虎立刻倒下地。熱布巴拉倆父子,早晨一見死老虎,嚇得全身打哆嗦。萬般毒計都用過,該讓妹妹見哥哥。

阿黑備馬出大門,回頭不見阿詩瑪。阿布巴拉變了卦,還是不放阿詩瑪。阿黑回頭射三箭:一箭射在大門上,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三箭正中堂屋供桌上,整個院子都震動,熱布巴拉著了慌。全家來拔箭,箭像生了根。五條牛來拖,也不見動半分。只好請求阿詩瑪:"阿詩瑪呀阿詩瑪,你家的金箭聽你的話,只要你能拔出箭,一定讓你轉回家。"阿詩瑪喊著哥哥的名字,拔箭就像摘下花一朵。熱布巴拉打開門,阿詩瑪見到了阿黑哥。

熱布巴拉家心不甘,商量辦法來暗算。忽然想起十二崖子腳,央告崖神把路斷。馬鈴響來玉鳥叫,兄妹二人回家鄉。走到十二崖子腳,小河頃刻變大河,不盡洪水滾滾來,兄妹二人不能過。哥哥走在前,妹妹過不了河,妹妹走在前,哥哥過不了河。兄妹手拉手,決心一起過。滾滾洪水起大波,可愛的阿詩瑪,卷進了大漩渦。阿黑在風雨中高聲喊:"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十二崖子頂,有人來回答:"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十二崖子上,站著一個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愛的阿詩瑪。從此以後,阿詩瑪變成了回聲,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應。

傳統服裝

撒尼族傳統服裝 撒尼族傳統服裝
撒尼族服裝 撒尼族服裝

彝族撒尼支系傳統民族服裝絢麗多彩,儘管機織布料的服裝早已進入彝家生活,但撒尼人依然在使用古老的織布機織布,用原始的傳統工藝製作服飾。早在明、清時期,刺繡就在石林彝族撒尼婦女中盛行。農事之餘,婦女們就用麻、紡線、織麻布、飛針走線,挑花繡朵,縫製自己喜歡的“阿詩瑪”服裝。從少年時代就練出嫻熟的刺繡技藝。刺繡時,不描樣、不劃線、胸有成竹,憑藉聰明的頭腦和豐富的想像力,用靈巧的手指,刺繡出多姿多彩的圖案。撒尼人的刺繡圖案,並非憑空想出,而是源於生活。獨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風物特產,生活中常見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經過她們的摹擬、提練、概括,精心構思,巧妙布局,成為變化多端、鮮艷奪目的圖案。美雨花、太陽花、八角花等等與花朵相關的圖案代表了撒尼人愛美的心理及祈福意味。而那些小小的生氣勃勃的虎則是撒尼人的圖騰標誌。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縫製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繡以圖案式花紋,綴以藍色或其它色布的衣邊,穿著在身,顯得大方、樸素、健美。撒尼女子頭上戴五彩花帽,這種花帽由各種顏色的條帶拼鑲而成,頂端與雙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對三角形繡花的角,當姑娘有了心愛的人,就會把它們取下來,作為信物送給他。帽檐上下兩端用銀泡、白珠或貝殼來裝飾。用數串小珠串繫於雙耳邊,一直垂到胸前,走起路來叮璫作響,吸引人們的視線。撒尼女子上衣為右開襟高領長衫,領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繡的鑲邊。腰間系一塊紅色或黑色的圍腰,圍腰上也繡著各種彩色花紋圖案,下著彩帶鑲邊的藍色、白色、黑色長褲,穿繡花布鞋。這樣的服飾把撒尼姑娘襯托得俊俏秀麗。

傳統節日

火把節

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密枝節

節日服裝 節日服裝

11月里為期7天的“密枝節”是撒尼族的“男人節”。月湖村的男人們會在畢摩(祭司)的帶領下進入鬱鬱蔥蔥的“密枝林”(神山)殺牲祭祀,祭拜“密枝神”,乞求神靈賜予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保佑全村人幸福安康。 男人們在神山上與神靈同餐共飲。他們還會藉助酒意和神靈的威嚴,指名道姓地批評工作有失誤的村官,抨擊不遵守村規及品行不端的村民,把怨恨統統發泄出來。而受到批評甚至責難的人們,不論言辭多么刺耳難聽,也決不能有不滿情緒。節日裡的批評指責、攻擊謾罵是不會在日後的生活中結下仇怨的。村民們說這是千古不變的由神靈所主持的“民主會議”。它起著批評教育、扶正壓邪的作用,使得撒尼人良好的傳統美德能夠代代相傳。

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曆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準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到中午時,男人不論大小都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據說是祖先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們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慶年節

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電視劇

《阿詩瑪新傳》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民族偶像劇」、主要描寫了現代阿詩瑪從家鄉到上海邂逅韓國音樂家後發生的故事。

《阿詩瑪新傳》 又名 《天堂的轉角》

片長:21集

年份:2005年

阿詩瑪新傳電視劇宣傳照(11張)

聯合拍攝:

CCTV中視傳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上海陶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