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舷號CV-1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埃塞克斯級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提康德羅加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占提康德羅加堡。
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漢考克(Hancock),但在動工兩個月後與CV-19調換艦名,更名為提康德羅加。1944年提康德羅加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4)。改建完成後提康德羅加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舷號改為CVS-14)。此後提康德羅加號雖曾到西太平洋巡航,但再未參戰。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阿波羅計畫,回收了阿波羅16號及阿波羅17號的指揮艙。
提康德羅加號在1973年退役除籍,最終在1974年出售拆解。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
一般:27,500噸
作戰:33,400噸
滿載排水量
36,380噸
全長
整體:888呎
水線:820呎
全寬
整體:147呎6吋
水線:93呎
吃水
戰時:近26呎
滿載:近27.5呎
鍋爐
8座鍋爐
4座1,25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
150,000軸馬力(試航:154,054軸馬力)
最高速度
33節(試航:32.93節)
續航距離
20,000海哩/15節(服役:15,440海哩/15節)
乘員
268名軍官
2,363名水兵
艦載機
36架F6F、37架SB2C、18架TBF
裝備
4門2聯裝5吋/38火炮、4門單管5吋/38火炮、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炮、4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
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吋
舵機:2.5吋
其它
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建造與早年服役
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3月1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其時艦名仍為漢考克,舷號為CV-14。三日後,美國海軍部批准埃塞克斯級的改良建造方案,將艦艏及艦艉的飛行甲板縮短,並建造剪型艦艏,以增設兩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提康德羅加號即時採用新設計建造。由於剪型艦艏令艦體增長,故新設計亦有稱為長艦體埃塞克斯級;或稱為提康德羅加級(新設計艦以提康德羅加號的舷號最小)。
5月1日,海軍將CV-14更名為提康德羅加,而漢考克則改為命名CV-19。
1944年2月7日,提康德羅加號下水,於5月8日正式服役。
服役後提康德羅加號在諾福克海軍基地整裝,並在稍後搭載第80航空聯隊。6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西印度群島試航訓練,途經西班牙港,在7月22日返抵諾福克。
8月30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太平洋,在9月4日橫越巴拿馬運河,於13日抵達聖迭戈海軍基地,並搭載額外軍資。19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珍珠港,在26日抵達卸載。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近海演習,並測試在海上補給航空炸彈。10月1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珍珠港,途經埃尼威托克,於29日抵達烏利西環礁。雷伊泰灣海戰在不久前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萊特島與呂宋
1944年10月30日,老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中將接替馬克·米契爾中將,指揮第38特遣艦隊(第三艦隊的快速航空母艦艦隊);提康德羅加號加入費德烈·薛曼(FrederickC.Sherman)少將指揮的第三分隊,同行艦有旗艦埃塞克斯號、蘭利號及聖哈辛托號。
11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的第三分隊與第一分隊離開烏利西,前往萊特,以進一步削弱日軍空中力量,並接替受神風特攻隊重創的第四分隊。次日第三分隊被日軍潛艇攻擊,雷諾號受到重創,而要折返烏利西;但提康德羅加號等未有損傷,繼續前往菲律賓,並在5日于波利略外海與第二分隊會合。三支分隊會合後,分別攻擊仁牙因灣、北錫布延海及馬尼拉灣三地的日軍機場及補給艦隻,擊沉了那智號,並摧毀地面多架飛機。下午艦隊旗艦列剋星敦號被自殺飛機擊中,多人死傷,麥凱恩被迫將旗艦由列剋星敦號轉至胡蜂號;而列剋星敦號在搶修後繼續作戰。6日艦隊再次空襲三地,在傍晚到外海補油。當晚第二分隊與受創的列剋星敦號返回烏利西休整修理,並由第四分隊接替;而麥凱恩則乘胡蜂號到關島搭載新聯隊,由薛曼在埃塞克斯號上暫時指揮艦隊,直至13日。8日艦隊迴避颱風,於9日暫時到關島海域。
此時日軍步兵多次乘運輸艦增援歐墨克市(Ormac),艦隊於10日取消補油,趕回菲律賓轟炸運輸艦,並先後擊沉了濱波號、長波號、島風號、若月號及所有運輸艦。13及14日,提康德羅加號等集中攻擊日軍艦隻,以阻止日軍增援,又擊沉了木曽號、曙號、秋霜號、衝波號、初春號及十多艘運輸艦,並擊傷潮號,摧毀地面多架飛機。15日提康德羅加號與第三分隊返回烏利西休整,於17日抵達,其作戰位置由第二分隊接替;同日麥凱恩改以第二分隊的漢考克號為艦隊旗艦。
22日提康德羅加號等離港,再次前往空襲菲律賓,並接替第一分隊。25日各艘航空母艦轟炸呂宋等地的日軍艦隻;提康德羅加號擊沉了熊野號;埃塞克斯號與蘭利號則擊沉了多艘運輸艦。日軍再次以自殺飛機還擊,並先後擊傷埃塞克斯號、無畏號、漢考克號及卡伯特號;其中無畏號更要返國修理。此時麥克阿瑟將民都洛登入行動推遲到12月15日,故第三分隊在12月3日返抵烏利西修理休整。
12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等離開烏利西,前往呂宋。提康德羅加號仍留在薛曼指揮的第三分隊,同行艦有旗艦埃塞克斯號、蘭利號及聖哈辛托號。12日至16日,艦隊集中派戰機封鎖日軍機場,保護美軍登入艦免受攻擊。日軍升空的飛機多被攔截及擊落。
哈爾西颱風
1944年12月17日艦隊在外海補油,但海面颳起強風,海面波濤洶湧,令艦隊作業困難,無法補油。惡劣天氣由艦隊以東的熱帶擾動引起;該熱帶擾動在烏利西以北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快速增強,亦即後來的颱風眼鏡蛇。由於海浪走向與冬季的東北風一致,小威廉·哈爾西並未察覺颱風迫近。
12月18日海面風浪加劇,但艦隊的天氣預報仍然錯誤,且氣壓於日出前一直穩定,海面亦繼續吹北風,故哈爾西命艦隊再次補油。此時風浪開始使艦隻脫隊;各艦匯報的天氣資料回異,又造成更多混亂。上午10時,氣壓開始急降,風向同時呈逆時針,海面翻起巨浪;胡蜂號的雷達甚至拍到風眼,颱風顯然就在附近。哈爾西即時命艦隊往西南迴避;然而脫隊及較慢軍艦已無法脫離,甚至有驅逐艦通過風眼。最終美軍三艘驅逐艦沉沒;蒙特利號及科本斯號機庫起火,其中前者更要撤返珍珠港維修;相對之下,提康德羅加號等大型艦隻損傷輕微,僅入水過多。
傍晚4時,艦隊終於駛出風暴。6時天氣轉為明朗,艦隊開始搜救落海官兵。其時哈爾西尚未得悉有驅逐艦沉沒,直到次日凌晨方得知三艘驅逐艦失去聯絡。搜救後艦隊撤返烏利西,於24日抵達。28日尼米茲批准艦隊在美軍登入仁牙因灣後,進入南海。
12月30日,艦隊離開烏利西,並先後於1945年1月3日及4日空襲台灣及呂宋的日軍機場,卻因天氣惡劣,效果不彰。7日艦隊集中攻擊呂宋,再受惡劣天氣阻礙。9日美軍開始登入仁牙因灣,幾乎沒有遭遇抵抗;而艦隊則往北空襲台灣及琉球群島,但惡劣天氣仍舊困擾艦隊,無法有效攻擊。
南中國海
1945年1月10日,提康德羅加號等快速航空母艦穿過巴斯海峽,前往空襲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補給。哈爾西認為伊勢號、日向號及部分日軍戰列艦,在雷伊泰灣海戰後撤到越南,故先攻擊金蘭灣。
12日艦隊抵達越南外海。凌晨3時30分,第五分隊的夜戰航空母艦先派飛機偵察。早上6時40分,戰列艦及巡洋艦等往炮轟金蘭灣的戰列艦。到7時30分,第一、二及三分隊的航空母艦開始派飛機空襲。整日艦隊出擊數達1,465架次,部分飛機更沿海岸搜尋目標轟炸,攻擊範圍遍布越南南部。提康德羅加號的第三分隊,分別空襲了歸仁及西貢,並擊沉了香椎號、兩艘護航驅逐艦、九艘滿載的運輸艦及一艘油船;被日軍俘虜的法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LaMotte-Piquet)亦在金蘭灣被擊沉。最終美軍共擊沉45艘日軍軍艦及商船,並摧毀多艘油船。由於港內沒有日軍戰列艦,美軍的炮艦在早上8時已經撤返。晚間艦隊撤往東面補油,並迴避颱風。海面大浪使艦隊到14日才完成補油。
15日上午艦隊空襲了高雄及左營港,並擊沉了旗風號及松號。低能見度使空襲成效欠佳。下午艦隊再次西進,並於16日空襲了香港、廣州及海南。惡劣天氣及密集防空火炮雖令空襲多有阻滯,但美軍仍擊沉多艘運輸艦。17日東北季候風加強,迫使艦隊撤回呂宋西面海域補油,然後再次空襲台灣。
遇襲
1945年1月21日早上,艦隊開始派飛機攻擊台灣、澎湖、先島群島各地機場。當天的好天氣使美國飛機全天持續攻擊,但日本神風特攻隊也展開行動。
中午四架日軍自殺飛機發現第三分隊,隨即展開攻擊。蘭利號先於12時6分被兩枚小炸彈擊中,受損輕微。兩分鐘後,一架自殺飛機在雲層突然出現,由左舷後方突襲提康德羅加號,並撞穿飛行甲板,與所攜的250千克炸彈一同爆炸,引發大火。其時提康德羅加號正準備下一波空襲,機庫及甲板上的飛機均載滿武裝及燃油,大火一發不可收拾。12時20分艦長迪西·基佛(DixieKiefer)下令向左舷隔艙注水,令艦體向左傾斜9度;同時又向左舷急轉,使艦體右舷迎風。兩項措施使機庫及甲板的易燃物迅速滑入海中;而艦體亦可由上而下冷卻,大火因此較易受控。而第三分隊各艦則在提康德羅加號外圍設下防禦圈。
但12時50分,第三分隊再遭到13架日機攻擊(其中八架為自殺飛機)。分隊的防空炮擊落了六架;空中的戰機亦加入攔截。然而仍有兩架日機突破美軍防禦,並在58分開始向提康德羅加號俯衝。一架飛機在俯衝期間被擊毀;但另一架卻直接撞入艦島,並貫穿瞭望台;一至兩枚250千克炸彈隨即在艦島爆炸。爆炸令艦島瞭望台起火;而艦島建築的碎片則在艦橋及飛行甲板橫飛,造成多人死傷。基佛艦長在攻擊後右手骨折,更有近65塊金屬碎片穿插身上,但仍拒絕離開艦橋,繼續指揮救火。由於損管得力,艦上的火勢在下午2時15分已經迅即受控;而基佛則命左舷隔艙逐步排水;傷員亦陸續轉移到救援驅逐艦。37分下層甲板的火勢完全撲滅;到傍晚6時,艦體的傾側亦少於3度,基佛則在稍後轉移到驅逐艦上。攻擊最終造成143人死亡,202人受傷,36架飛機損毀。同日馬多克斯號(USSMaddox,DD-731)亦被自殺飛機擊傷。
1月22日,提康德羅加號、馬多克斯號及兩艘輕巡洋艦離開分隊,返回烏利西,在24日抵達,並作緊急維修。艦隊在26日亦返抵烏利西;同日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接替哈爾西指揮美軍艦隊,編制上改為第五艦隊,而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亦再次易名,為第58特遣艦隊,由米契爾指揮。28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乘客啟程返國,並途經珍珠港,於2月15日抵達普吉灣,在稍後進入船塢維修。
沖繩戰役
1945年4月20日,提康德羅加號修理完畢,隨即前往阿拉米達,搭載乘客及額外飛機,然後運送到珍珠港,於5月1日抵達。2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第87聯隊,然後到近海訓練一星期。訓練後提康德羅加號前往烏利西,並在中途順道空襲塔羅亞島(Taroa),於22日抵達烏利西,並加入在當地休整的第四分隊。
此時艦隊正在日本外海激戰。5月24日,亞瑟·拉德福(ArthurW.Radford)少將指揮的第四分隊離開烏利西,前往支援沖繩作戰;第四分隊除了有提康德羅加號外,亦有旗艦約克城號、香格里拉號及獨立號。27日第四分隊與艦隊會合;而哈爾西與麥凱恩則在28日再次接替斯普魯恩斯及米契爾,分別指揮美軍艦隊及快速航空母艦,艦隊又再易名為第三艦隊。哈爾西照舊以密蘇里號為艦隊旗艦;而麥凱恩則以香格里拉號為特遣艦隊旗艦。29日第三分隊返航萊特休整;而提康德羅加號等則開始支援沖繩戰役的美軍。6月2日,第一分隊與第四分隊會合。第一分隊繼續支援沖繩作戰;而第四分隊則派飛機作遠距攻擊,空襲九州機場。
6月4日,颱風康妮(TyphoonConnie)吹襲沖繩東面海域;由於哈爾西起初採用錯誤迴避路徑,再加上麥凱恩未有及時批准第一分隊自由運動,使第一分隊通過風眼,所有航空母艦均有損傷,幸而人命損失不大。而提康德羅加號的第四分隊因位處第一分隊以北;再加上康妮直徑細小,故此遭遇的天氣顯然較為溫和,亦能及時避開颱風移動路徑,沒有艦隻受損。稍後兩支分隊繼續支援沖繩戰鬥,在10日起程撤返萊特休整,於13日抵達;而美軍於22日基本占據了沖繩島。
日本投降
1945年7月1日,第三艦隊離港出發,前往空襲日本本土。提康德羅加號編入傑拉德·波根(GeraldF.Bogan)少將指揮的第三分隊,同行艦有旗艦倫道夫號、埃塞克斯號、蒙特利號及巴丹號。[32]8日艦隊在沖繩外海會合,然後於10日空襲東京。攻擊後艦隊前往東北,欲於13日攻擊本州北部及北海道一帶,但因當日天氣惡劣延誤。
7月14日及15日,天氣好轉,艦隊大舉出擊,以轟炸B-29攻擊距離外的目標;相比沖繩作戰,日軍的反抗輕微,只有少量飛機有升空作戰,且均被擊落。艦隊空襲了室蘭市及函館等地,擊沉橘號,並擊傷柳號,且擊沉或擊傷數十艘運輸艦及汽車渡輪,阻止日軍運煤南下;而美軍及英軍戰列艦則在同日炮擊沿岸的大型工廠。16日艦隊到外海補油,並與英國航空母艦(編入美軍第37特遣艦隊)會合。17至18日,艦隊再次空襲東京灣。首日天氣欠佳,空襲幾乎無效;次日天氣稍為好轉,艦隊隨即出擊,並集中攻擊長門號;最終長門號為約克城號重傷,一度認為已經擊沉。空襲後艦隊前往日本西南,於21日至22日補油。
7月24日、25日及28日,英美航空母艦艦隊前往轟炸瀨戶內海及吳市,集中攻擊日軍殘存軍艦,單在24日艦隊的出擊數便高達1,747架次,並擊沉伊勢號、日向號、榛名號、利根號、天城號、青葉號、大淀號、磐手號及出雲號;擊傷葛城號、龍鳳號、海鷹號及北上號。
7月31日艦隊出海迴避颱風,於8月初在海上補給。此時尼米茲截獲情報,指日軍正於本州以北集結自殺飛機及部隊,欲突破美軍防線,降落到馬里亞納的B-29基地,命艦隊即時前往攻擊;正當艦隊航行之際,小男孩核子彈於8月6日在廣島上空爆炸。8日艦隊本州北部的機場;同日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9日美軍在長崎上空投下胖子核子彈;而艦隊則在9日及10日再次空襲本州,摧毀超過251架轟炸機,擊傷另外141架,使日軍最後反擊破滅。11日艦隊到外海補油;此時日本開始考慮投降條款。12日艦隊迴避颱風,再於13日至15日空襲東京。15日中午,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艦隊即時中止當日的第二波空襲,但繼續攔截接近艦隊的日機。
稍後提康德羅加號開始派飛機搜尋陸上戰俘營,並空投補給。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號上籤署和約;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6日進入東京灣停泊休整。
9月20日,提康德羅加號參與首階段的魔毯行動(OperationMagicCarpet),搭載美軍返國,在10月5日返抵阿拉米達。9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太平洋搭載美軍,在稍後返回塔科馬,並在28日於當地慶祝海軍日(NavyDay)。
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到阿拉米達,並卸載所有飛機,然後到珍珠港船廠改裝,以增加乘客搭載量。11月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菲律賓,並在20日抵達薩馬島。稍後提康德羅加號搭載近4,000名軍人返國,於12月6日抵達阿拉米達。
1945年12月,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到西太平洋搭載美軍返國,於1946年1月返回。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到普吉灣停泊,預備退役。
退役及兩次改建
1947年1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退役,並加入後備艦隊,在普吉灣繼續封存。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提康德羅加號亦未有即時重新服役。
改建
此時海軍正為埃塞克斯級作現代化改建;提康德羅加號在稍後編入SCB-27C改建之列。由於改建船廠為美國東岸的紐約海軍造船廠;提康德羅加號在1952年1月31日暫時重返現役,在2月27日前往紐約,於4月1日抵達。4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退役,並開始改建。1952年10月1日,改建中的提康德羅加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4。改建於1954年完成,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9月11日再次服役,將母港改設在諾福克。
1955年2月3日,改建後的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諾福克,到加勒比海試航訓練,在3月返抵諾福克,然後到紐約船廠作最後檢修。稍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東岸近海考核飛行員,並測試A-4D1、F4D-1及F3H-2N等新式海軍飛機,亦曾到訪費城。
地中海巡航
1955年11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梅港,前往地中海巡航,並在14日於直布羅陀接替無畏號。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地中海作長期巡航,沿途到訪多個港口,到1955年8月2日才返抵諾福克。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進入諾福克海軍造船廠,開始作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改建於1957年4月完成。
太平洋艦隊
改建後海軍命提康德羅加號到太平洋艦隊服役。此時提康德羅加號已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故要繞道合恩角,於1957年5月30日抵達新母港阿拉米達。接著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
1957年9月1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西太平洋巡航,並途經珍珠港,於10月15日抵達橫須賀。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日本海、中國東海及菲律賓一帶執勤,於1958年4月25日返抵阿拉米達。
1958年10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早前金門炮戰爆發,遠東局勢緊張,提康德羅加號到台灣海峽戒備,平常則到日本及菲律賓等地執勤,於1959年2月16日返抵阿拉米達。
1960年5月5日,提康德羅加號再到西太平洋巡航。6月17日及19日,解放軍因德懷特·艾森豪訪問台灣,而再次炮擊金門;提康德羅加號因此再到台灣海峽戒備。稍後提康德羅加號於日本海、中國東海及菲律賓等地執勤,於10月11日返抵阿拉米達。
1961年5月10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到西太平洋巡航。其時越南內戰已愈演愈烈;美國亦開始派少量軍隊支援南越。9月26日到10月17日之間,提康德羅加號斷續在越南外海戒備,接著則到日本及菲律賓等地巡航,於1962年1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
1963年1月3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先在12日抵達珍珠港,然後前往蘇比克灣,於2月2日抵達。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先後兩次到訪香港,並多次前往橫須賀及蘇比克灣等地。在4月23日至5月1日期間,提康德羅加號在越南外海戒備,最後於7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
1964年4月14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第五航母航空聯隊(CVW-5,今美國海軍第五航母航空大隊),再到西太平洋巡航,並加緊在越南外海戒備。小鷹號早在年初已開始派飛機到寮國偵察,並曾有飛機被擊落。8月初,提康德羅加號在北部灣巡航;而星座號則剛好到香港休整。
越戰
北部灣事件及飛箭行動
1964年8月2日早上,美軍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正在北部灣巡邏。此時馬多克斯號已接獲情報,指北越可能派魚雷艇前來攻擊;事緣早前南越巡邏艇曾在7月30日炮擊宇島(HonNieu),並在返航峴港時經過馬多克斯號;過程一直被北越的魚雷艇所觀察。下午12時45分,馬多克斯號的雷達發現五艘北越魚雷艇迫近;馬多克斯號即時進入作戰狀態,加速離開,並向提康德羅加號請求空中支援。3時至4時之間,馬多克斯號觀測到三艘魚雷艇高速靠近,並發射魚雷。4時8分,馬多克斯號開始炮擊靠近的魚雷艇,並在17分轉向迴避魚雷。
此時提康德羅加號的四架F-8戰鬥機抵達現場,預備進入攻擊位置。約20分馬多克斯號遭魚雷艇以14.5×114毫米機槍射擊,但只有一枚子彈命中;馬多克斯號隨即開炮還擊。此時北越三艘魚雷艇均已受創,開始掉頭向北撤退;提康德羅加號的F-8在28分開始追擊,並擊傷兩艘,其中一艘在稍後沉沒。稍後馬多克斯離開現場,與特納·喬伊號(USSTurnerJoy,DD-951)會合,然後再次靠近北越近海。而林登·詹森總統則命星座號即時離開香港,前往北部灣戒備。
8月3日早上,馬多克斯號及特納·喬伊號在北部灣近岸巡邏,在晚上撤回外海;而南越巡邏艇則在當晚炮擊廣平省一處雷達設施,在4日早上返回。馬多克斯號兩艦在4日再次到近岸巡邏,並在傍晚預備返航。當時海面天氣惡劣,能見度低;兩艦雷達突然發現有“目標”接近,並在晚上10時29分開始炮擊迫近的“目標”。提康德羅加號的兩架A-1H戰機(隸屬第53戰鬥機小隊VF-53)在稍後飛抵現場支援,但未有發現任何“敵艦”。半夜兩艘驅逐艦返回,與提康德羅加號會合。
雖然當晚起飛出勤的戰鬥機小隊指揮官詹姆斯·史托戴爾(JamesStockdale)未有發現任何北越軍艦;且兩艘驅逐艦亦不肯定是否遇敵;但事件已大為刺激美國及北越雙方。8月5日詹森下令海軍執行飛箭行動(OperationPierceArrow),向北越“報復”。上午8時,提康德羅加號及星座號預備派飛機出擊,但因時間過於倉促,出擊要稍為延遲。下午提康德羅加號及星座號各自派出32架飛機,分別攻擊下龍市(HonGai,舊稱鴻基市)、LocChao、廣溪(QuangKhe)、清化市及邊水港(BenThuy,接近榮市)等地的魚雷艇基地;同時攻擊榮市的燃油設施。攻擊最終擊沉七艘魚雷艇,擊傷另外10艘,並燒毀榮市90%的儲油;而星座號則有兩架飛機被擊落,一人死亡,另一人被俘。
8月5日,突擊者號離開阿拉米達,到西太平洋增援;8月7日,美國眾議院以416票對0票,一致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詹森向北越派軍,而無須作正式宣戰;議案稍後亦在美國參議院以88票對2票通過。雖然如此,詹森命海軍暫時減少到北部灣近岸巡邏,直到9月中才恢復;而提康德羅加號則暫時離開,到港口休整。
8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北部灣,並繼續戒備;同日奇沙治號亦與艦隊會合,以防備中國的潛艇;但詹森一直未有授權海軍再作進攻,僅派飛機到南越、寮國及胡志明小道等地偵察,使北越有時間從中國運入39架米格-15及米格-17到福安市(PhúcYên)。9月16日,驅逐艦摩頓號(USSMorton,DD-948)及愛德華號再次遭到不明海上艦隻“攻擊”;海軍及空軍向詹森請示,要求準許攻擊北越日益強化的空軍基地;然而詹森及國防部認為北越已“汲取教訓”,既未準許海空軍飛機攻擊,亦不批准登入作戰。9月18日突擊者號抵達北部灣;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22日暫時離開,到港口休整。
10月7日起,提康德羅加號斷續在北部灣警備,中途兩次回到港口休整。詹森仍未準許美軍派飛機攻擊北越,但在10月23日批准海軍派飛機支援寮國政府軍隊。11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開始返航美國,於12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而詹森在早前12月2日批准首階段的橫滾行動(OperationBarrelRoll);準許美軍飛機到寮國北部作有限的對地支援。行動在14日開始執行。
1965年1月27日,提康德羅加號進入舊金山海軍船廠,作五個月維修。
早期滾雷行動
1965年9月29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越南作戰。此時美軍的空中轟炸已逐步升級;年初開始的火飛鏢行動(OperationFlamingDart)已升級至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的滾雷行動;針對寮國東南部胡志明小道的鋼虎行動(OperationSteelTiger)在4月開始;針對北越面對空飛彈的鐵手行動(OperationIronHand)亦在8月開始。10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珍珠港,接著留在近海訓練,直到17日才離開夏威夷。稍後提康德羅加號途經蘇比克灣,在11月5日抵達越南外海。提康德羅加號主要往返洋基站及迪西站兩個航空母艦執勤點,並派飛機參與各項空襲行動。不過所有攻擊目標必須經美國總統批准,前線美軍方可攻擊;再加上詹森在河內及海防兩地設下禁止攻擊區,使空襲效率極差。12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日本休整;5日提康德羅加號航行途中,一架搭載核彈的A-4攻擊機意外從機庫滾下,經艦側升降台跌入深海,機師及核彈均告失蹤。7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橫須賀。
12月1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橫須賀,在21日返抵北部灣,繼續進行各項轟炸行動。22日,提康德羅加號、企業號及小鷹號作聯合攻擊,派出超過100架飛機,攻擊汪秘鎮(UôngBí)的火力發電廠;該處的發電廠供應河內市約三分之一的電力,以及海防市接近全部電力。這也是美軍首次獲準攻擊北越工業設施。三艦機隊分別在下午3時、3時30分及4時發動攻擊,企業號由北面進攻;提康德羅加號與小鷹號則由南面進攻。攻擊重創發電廠,並使河內及海防電力供應銳減。25日聖誕節,詹森下令美軍停止所有空襲,以向北越釋出善意,重開停火談判;但北越卻於1966年1月4日斥之為假意。1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次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數日。
1966年1月2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23日返抵越南外海。詹森在31日恢復轟炸,開始第三階段的滾雷行動,但仍局限於北越南部,並禁止攻擊北部的米格機場及工業設施,使北越可大量運輸各種防空炮、面對空飛彈及雷達設施到南方;美軍的飛機損失因此逐漸增多。2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的第五聯隊長座機亦被擊落,但及時在海上跳傘逃生。1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戰區,在18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接著提康德羅加號改為前往佐世保休整,於21日抵達。
2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越南作戰,在3月2日途經蘇比克灣,於6日抵達越南外海。針對日益增多的面對空飛彈,海軍開始為航空母艦飛機搭載AGM-45百舌烏反輻射飛彈,以協助摧毀地面飛彈發射台;又以混編機種的方式編組攻擊機隊,分配攻擊任務及目標,然後命各艘航空母艦一同出擊,以應付北越密集的防空飛彈。這些大型混合機隊攻擊任務亦稱為AlphaStrikes。31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蘇比克灣,在4月2日抵達。前一日詹森下令展開第四階段滾雷行動,將海空軍的執勤範圍再作劃分,但仍然禁止攻擊主要工業設施。4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香港休假四天。
4月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香港,前往越南執勤。10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越南外海,隨即與小鷹號派出攻擊機隊,接連轟炸連線海防、海陽市(HảiDương)及中國的道路,並摧毀兩座主要橋樑。18日,小鷹號派飛機夜襲汪秘發電廠;又在19日空襲錦普鎮(CẩmPhả)的運煤港。應提康德羅加號第144攻擊小隊(VA-144)指揮官的要求,海軍將洋基站北移,使A-4攻擊機無須搭載附加油箱作戰,增加作戰效率。20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23日抵達蘇比克灣稍作休整。24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橫須賀,在28日抵達,並預備返國。30日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5月13日返抵阿拉米達,並在稍後進入船廠維修。
滾雷行動升級
1966年7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完成維修,在近岸訓練考核飛行員。10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第19航空聯隊,再次前往越南作戰,並在20日於珍珠港稍作停留。30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橫須賀,再於11月10日轉抵蘇比克灣,最終13日抵達越南外海,開始作戰。美軍在早前6月29日批准攻擊北越的儲油設施(即POL攻擊)及工業設施,並開始與受蘇聯訓練的北越米格機交戰。提康德羅加號加緊轟炸北越的油庫,以及海防港口的油船,但戰損亦日益增加;到12月16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佐世保時,艦上已有五架飛機被擊落。21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佐世保休假。25日聖誕節,詹森再次下令美軍停火48小時,並在1967年元旦作另一次48小時停火。
1966年12月30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佐世保,在1967年1月4日重返越南外海,並繼續攻擊北越的燃油設施。由於空襲一直未能迫使北越重返談判,美軍再次計畫加強滾雷行動,並要求準許攻擊更多北越重要據點,以阻止北越從中國、高棉及寮國等地獲得補給。1967年2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越南,前往港口休假,在7日抵達蘇比克灣;而第五階段的滾雷行動則在14日開始。
1967年2月12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越南作戰,在15日到達執勤崗位。此時第五階段滾雷行動開始,美軍繼續增加攻擊目標,並獲準空襲太原市鋼鐵工廠。23日起,海軍開始在北越河流布置水雷,同時獲準切斷北越部分指定的公路及運輸系統,以逐步孤立河內及海防;但1964年兩地設下的禁止攻擊帶,則仍舊保留,故兩地許多目標仍未受到攻擊。雖然如此,提康德羅加號等繼續執行橫滾、鐵手、燃油設施等等攻擊行動;海軍亦引入AGM-62空對地飛彈,試圖改善攻擊效率。3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在17日抵達蘇比克灣。
3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到越南作戰,在29日抵達越南外海,繼續執行各項轟炸任務。詹森再批准美軍攻擊海防及河內更多目標,但禁止攻擊區繼續保留。4月23日,空軍攻擊了白馬市的米格基地;而海軍則在次日再作空襲。這是該基地自1964年8月以來首次遭到美軍攻擊。4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戰場,在次日抵達蘇比克灣。5月4日至8日,提康德羅加號在香港休假,然後在13日抵達橫須賀,預備返國。19日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29日返抵阿拉米達。7月提康德羅加號到普吉灣船廠維修,在9月後留在近岸訓練。
春節攻勢
1967年12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在1968年1月17日抵達橫須賀;而美軍如常在元旦作48小時停火,並在1月3日停火結束後,開始第六階段滾雷行動。海軍早前開始加緊切斷北越的鐵路網及航運,試圖孤立河內及海防;但北越將設施轉移至禁止攻擊帶內,並大幅增加防空炮,使美軍空襲效果不佳,損失更有所增加。19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越南外海;途中23日,北韓扣留普韋布洛號通用環境研究艦,朝鮮半島局勢突趨緊張。企業號及正在休整的突擊者號隨即前往日本海戒備;而提康德羅加號則繼續前往越南,在26日抵達外海,開始作戰。
1968年1月29日,美軍開始維期三日的越南春節停火令。但就在29日,北越放棄游擊戰,發動大規模的春節攻勢,試圖一舉攻陷南越。海軍即時中止小鷹號的休假;並延長珊瑚海號的服役時間,同時大幅增加各航空母艦的出擊數,以攻擊北越軍隊。適逢越南東北季候風減弱,天氣有利美軍出擊;提康德羅加號等開始大舉派飛機到南越各地。1月31日,空軍與海軍發動尼加拉瓜行動,集中支援溪生戰役的美軍陸戰隊,同時攻擊清化榮市及南北越各地的公路。2月26日,詹森批准攻擊河內港口。此時北越攻勢已開始崩潰;美軍亦因季候風轉趨強烈,使天氣惡劣,而要減少出擊,雙方再次談判停火。3月3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外海,在6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
3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越南外海作戰。31日,詹森宣布不再連任總統,並於同日命海空軍停止攻擊北緯20度以北的北越目標,僅可攻擊北越於南越的進攻部隊。提康德羅加號等隨即減少出擊,僅恢復鋼虎行動,攻擊寮國的胡志明小道補給線;同時攻擊榮市的燃油設施及機庫。4月3日,詹森將禁止攻擊帶南移至北緯19度。4月6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在10日到訪新加坡,並在18日抵達蘇比克灣休假。
4月23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25日抵達越南外海作戰。海軍此時集中攻擊北越往南的補給線,以阻止北越再作進攻。5月初,海軍轉為攻擊河靜省、榮市及演州縣(DiễnChâu)三地之間的北越軍據點,迫使北越逐步後撤。5月12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港口休整,在14日抵達蘇比克灣。3日,巴黎和談重開。
5月21日,提康德羅加號返抵越南外海執勤。由於和談進度緩慢,故此海空軍繼續攻擊北越軍隊,只稍為減少出擊數,以迫使北越軍隊撤出南越。6月1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港口休整;期間北越在15日要求美國無條件停止所有轟炸。16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蘇比克灣,並在19日到香港休假數日,然後再返回蘇比克灣。
6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次日返抵越南外海執勤。此時海空軍的出擊數繼續下降,但攻擊任務依舊。7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的一架F-8E擊落一架米格-17,為提康德羅加號的首架米格擊落紀錄。23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25日抵達蘇比克灣。27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橫須賀休假,在31日抵達,並預備返國。8月7日,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17日返抵阿拉米達。22日提康德羅加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維修,直到10月21日完成為止。稍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11月1日,詹森停止對北越所有轟炸,並中止滾雷行動;而李察·尼克遜在6日勝出總統選舉。
越南化時期
1969年2月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搭載第16航空聯隊,作最後一次越戰巡航。20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橫須賀稍作停留,於26日途經蘇比克灣,在3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開始在越南外海執勤。此時尼克遜推行越南化政策,開始從越南撤軍,並將軍事權力逐步移交南越。提康德羅加號等被禁止攻擊北越,故此轉為攻擊寮國的胡志明小道;海軍亦逐步減少洋基站的航空母艦數目。3月19日提康德羅加號到港口休整,在22日抵達蘇比克灣。
1969年3月27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越南,在30日開始作戰。艦隊主要派飛機到南越及高棉執勤,偶爾亦派飛機到北越各地偵察。4月6日提康德羅加號又再離開,前往日本休整。15日,北韓擊落美軍一架EC-121偵察機,造成31名美軍死亡,朝鮮半島局勢又再緊張;美國隨即派艦隊到北韓海面示威。正在日本休整的提康德羅加號亦隨行出發,與大黃蜂號、突擊者號及企業號進入黃海警戒。事件逐步降溫後,提康德羅加號在27日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在30日抵達。
5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次日返回越南外海作戰。此時西南季候風開始令越南天氣轉差,影響飛行作業;再加上美軍戰鬥繼續轉移到北越以外目標,提康德羅加號等的飛機執勤率亦遠較春節攻勢時低。到6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在9日抵達佐世保休假,並在19日轉抵香港。
6月2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香港,在26日抵達越南外海,作最後一次越戰戰鬥。海軍如常派飛機到陸上偵察,並攻擊胡志明小道等地的北越據點。由於美軍逐步淡出戰爭,提康德羅加號在整個1969年巡航中,均沒有飛機在執勤時損失;但仍有七架飛機因操作意外而損毀。8月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5日進入佐世保休整,並在稍後留在日本海警備。9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在蘇比克灣稍作休整,然後啟程返國,在18日返抵阿拉米達。
反潛航母及太空任務
1969年10月20日,提康德羅加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開始改建為反潛航母,並在次日將舷號改為CVS-14。改建於1970年5月28日完成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在6月26日進入新母港聖迭戈。7月至8月,提康德羅加號在加利福尼亞州近岸訓練,並考核海軍飛行員。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10月至12月作兩次例行演習。
1971年3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聖迭戈,前往西太平洋,併到日本海與日本海上自衛隊演習。演習後提康德羅加號往南航行,先在4月7日途經蘇比克灣,再在16日於新加坡稍作停留,然往前往印度洋。提康德羅加號未有採用馬六甲海峽航線;而是途經巽他海峽,並在中途舉行儀式,紀念二戰時盟軍在巽他海峽海戰損失的休斯敦號及珀斯號(HMASPerth)。稍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泰國海軍演習,在26日再次到新加坡休整。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途中在香港、橫須賀及佐世保三地休假,最終在7月6日返抵聖迭戈。
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執勤,並在稍後預備參與首次太空計畫。1972年4月16日,阿波羅16號升空,並在27日於中太平洋濺落,由提康德羅加號回收。
1972年5月17日,提康德羅加號最後一次到西太平洋巡航。早前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越戰再次升級;但提康德羅加號已改為反潛航母,故未有前往參戰。6月至7月,提康德羅加號在南中國海作反潛演習,然後轉到日本,在7月12日抵達佐世保。稍作訓練後,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18日途經橫須賀,於29日提康德羅加號返抵聖迭戈。
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並再次準備回收阿波羅計畫的太空艙,在11月前往南太平洋。12月7日,阿波羅17號升空,並在19日返回地球,於美屬薩摩亞海域濺落,在稍後由提康德羅加號救起;這也是阿波羅計畫的最後一次登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返抵聖迭戈。
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並預備退役。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在1973年6月到加利福尼亞州外海,於22日回收了天空實驗室2號的返回艙,並救起三名太空人。
退役與拆解
退役與除籍
1973年9月1日,提康德羅加號退役,並在同年11月16日除籍,開始拍賣程式。
拆解
1974年8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以約六十萬(601,999.99)美金出售,並拖行到美國西岸波特蘭拆解。
所獲榮譽
提康德羅加號三次獲頒海軍集體嘉獎勛表及一次海軍集體功績嘉獎;在二戰獲得五枚戰鬥之星;在越戰則獲得1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