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6年1月底,江蘇揚州郭村鎮有企業曝出鎮政府通知捐款的紅頭檔案。在這份強調以指令性捐款為主的檔案中,列出了以鎮領導為負責人的捐款計畫表,其中涉及政府機關、鎮企業在內的50餘家單位,捐款計畫在1000元到2萬元不等。位於該鎮的企業稱生存艱難,不願捐款但又不敢不捐。值得一提的是,與以往一般出現在重大災難事件後的慈善募捐倡議不同,郭村鎮政府所下達的“指令性捐款”紅頭檔案,是以“為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幫助弱勢困難群體度過寒冷的冬天”之名。換言之,至少在表面上,它仍是在倡導各界“送溫暖、獻愛心”。然而,這一看似“善意滿滿”的捐款倡議,其所蘊含的糟點卻同樣不加任何修飾。
內容
在這份強調以指令性捐款為主的檔案中,列出了以鎮領導為負責人的捐款計畫表,其中涉及政府機關、派出所、村委會、鎮企業在內的50餘家單位,捐款計畫在1000元到2萬元不等,總額27.8萬元。
與以往一般出現在重大災難事件後的慈善募捐倡議不同,郭村鎮政府所下達的指令性捐款紅頭檔案,是以“弘揚扶貧濟困優良傳統,幫助弱勢困難群體度過寒冷的冬天”之名。
質疑
首先,既為“幫助弱勢群體過冬”,那么在社會各界“獻愛心”之前,當地政府部門對於弱勢群體理應兌現的公共救助是否到位?若只是以外界捐款來代替本應由公共財政買單的公共救助,無疑是一種卸責和錯位;其次,既為“獻愛心”,那就得充分尊重各方意願,以紅頭檔案下達捐款“指令”,更像是一種行政“攤派”,而非慈善。不管是面向機關幹部還是社會企業,恐怕都已經變味;
其三,當地政府眼中“寒冬里的弱勢群體”,是否包括那些本身就存在經營問題的企業?它們又該向誰求助?事實上,當地就不乏企業家抱怨:在全球經濟萎縮的大環境下,廣大的中小企業生存已經舉步維艱、殊為不易,“過年了鎮裡不但不支持慰問,還公然發文攤派捐款額”。
面對質疑,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回應稱,“不會找不捐款者的麻煩”。
媒體評論
雖然沒有機構統計過之前出現過多少次紅頭檔案要求捐款的案例,但從公開報導來看,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每當這種現象見諸報端,輿論都會集中“炮轟”,但有些地方似乎沒有把輿論監督放在眼裡,依然我行我素。
公益捐贈的核心是“自願”、“無償”。儘管在這種紅頭檔案中也有“自願捐贈”之類的表述,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自願捐贈”是客套話、是幌子,實際上還是指令性捐贈。不信?你自願不捐試試?儘管當地有關方面表態稱,絕不會找不捐款者的麻煩。但聰明的人都知道,現在不找你麻煩但給你記著這筆賬,在你求領導辦事的時候就是秋後算賬的時候,所以經濟再困難,恐怕也要按檔案要求捐贈。竊以為,“指令性捐贈”之所以老不落幕,首先就是因為權力任性。無論是“公函求情”、還是“檔案逼捐”等,本質上都是掌握決策權的有關領導太過任性。
紅頭檔案代表著權力、代表著形象。因此,有必要把“紅頭檔案”、“任性權力”徹底關進法律法規的籠子,凡違規者必須嚴肅追責。只有這樣,才能維護企業和幹部職工的權益,才能避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受到某些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