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

拿手是一個簡單辭彙,注音是náshǒu,英文有adept;expert;be good at,意思是擅長或由把握。

基本信息

詞目:拿手
拼音:náshǒu
詞義:  
1、(對某種技術)擅長
例子:拿手好戲 | 畫山水畫兒她很拿手。
2、成功的信心;把握
例子:別的飯食我不會做,只有做麵條還拿手 | 有拿手

詳細釋義

基本解釋

1. [adept;expert;be good at]∶擅長
拿手好戲
2. [confidence]∶有把握
別的飯食我不會做,只有做麵條還拿手

詳細解釋

1. 擅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這是我這個廚子拿手的一樣精品。” 王西彥 《風雪》四:“不錯,這一出《起解》算是平生拿手,接下去的《會審》可就不容易啦。”
2. 信心;把握。
紅樓夢》第十回:“吃了我這藥看,若於夜間睡的著覺,那時又添了二分拿手了。”《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 安老爺 看了,到也暗中放心,覺得這段姻緣,倒像有一兩分拿手。” 老舍 《二馬》第二段八:“他知道:病好了再說,沒有取勝的拿手。”
3. 指有財物可以敲榨的對象。
《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老爺方才不該放他,這是一個極好的拿手!”《醒世姻緣傳》第十四回:“喫了他幾杯酒,叫他一頓沒下頷的話。哨的把個拿手放了,可惜了這般肥蟲蟻!” 相關詞語:
拿手好戲
釋義:
1、指某演員特別擅長的戲。
2、比喻某人特別擅長的本領。
|| 也說拿手戲。

回族穆斯林訂婚、結婚禮儀

拿手,回族(穆斯林民族)的訂婚、結婚禮儀。世界各民族見面時都有約定俗成的禮節和習慣﹐一般都是以語言的問候﹑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表示。 經常旅行的人都特別注意各地的見面禮習俗﹐必須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習慣﹐否則﹐後果將不堪構想。 走遍穆斯林世界﹐從最核心的阿拉伯半島出發﹐向世界四面八方行走﹐一直走到天涯海角﹐不論到了哪裡﹐也不論見到什麼樣人種的穆斯林﹐見面時的語言問候一律是“賽倆目”﹐都能得到準確的回答。互相道過賽倆目﹐如果進一步接近﹐雙方便伸出雙手﹐互相緊握﹐甚至搖動幾下﹐這是“拿手”禮儀。 見面時﹐互相雙手緊握在各地不同的民族中也偶爾能遇到﹐但不象穆斯林世界那樣普遍﹐地球的東西南北﹐凡是有穆斯林的地方﹐都一律如此﹐只限於同性﹐男人或女人之間﹐異性不拿手。
回族的婚姻一般是自由戀愛,回族青年男女選擇對象,首先考慮的是信仰一致,沒有一致的信仰,飲食就難於共同,也就難於一起生活。回族青年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後,雙方願意結為夫妻,便由男方請一正直可靠的媒人,到女方家裡表明男方父母的願望,得到女方家庭的同意,便可選擇吉日,奉行“拿手”儀式。這時男方送女方四色禮:糖、茶、面、鹽和一定的衣物作為聘禮。“拿手”即雙方各選出一位較有威望的長者,兩人雙手相合,拇指相碰,以示雙方自願,當眾訂下這一親事。婚禮時新娘要走紅氈,新婚夫婦的雙方父母要在阿訇主持的儀式中“拿手”,即親家手拉手緊緊地握在一切,同心協力,共度美好人生。

拿手禮的涵義

穆斯林拿手禮有非常重大的涵義﹐譬如開齋節會禮後歡慶開始﹐每個人都同周圍的人拿手﹔兩個家庭積怨太深﹐經過調節﹐雙方和好﹐以拿手的禮儀表示過去的怨恨一筆勾銷﹔舉行婚禮或喪葬﹐穆斯林以拿手表示親切慰問﹔見到特別應當尊重的人﹐例如國王或導師﹐穆斯林不下跪﹐也不鞠躬﹐而是向前邁一步﹐主動拿手﹐並且親吻對方的手﹐表示最高敬意。 學者們對拿手禮儀進行過許多考證﹑調查和研究﹐確定拿手禮儀的來源﹐不是古代阿拉伯民族的普遍習慣﹐而是伊斯蘭文明倡導的新禮儀。
歷史的考證發現﹐伊斯蘭之前的麥加人沒有拿手的傳統習慣。 第一﹐歷史文獻中沒有這樣的記載﹐阿拉伯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沒有這樣的描述﹔第二﹐世世代代生活在阿拉伯地區的非穆斯林﹐如猶太人和基督教徒﹐他們的文化傳統比伊斯蘭更為悠久﹐但他們沒有明顯的拿手禮儀﹔第三﹐從阿拉伯半島因為自然條件或政局變革遷移到其它地方居住的阿拉伯後裔﹐如波斯﹑印度和北非﹐從故鄉帶出去的傳統禮儀中沒有拿手表示問候的動作。 在伊斯蘭文明出現之後的文獻中﹐才正式見到歷史記錄和文學描述的拿手禮節。 例如﹐在一部文獻中記錄了伊斯蘭法學專家艾納斯‧馬立克接待一個阿拉伯部落代表團的情形﹐“他與來訪的人先行緊握雙手的禮節﹐然後才問每個人姓甚名誰從哪裡來。 輪到我時﹐等我報完姓名和身份﹐他用右手在我頭上撫摸三次﹐並且說﹕‘求真主保佑你。’” 如果拿手禮儀是當時阿拉伯人司空見慣的習慣﹐作者不會對這個動作如此強調﹐他們是從外地來到穆斯林社會中心的麥地那﹐對那個新社會的一切禮儀都表示新奇﹐因此才把當時的見聞如實寫入史冊。
在《布哈里聖訓集》和《阿布‧達伍德聖訓集》中有三處提到來人見到先知穆聖行拿手禮儀的記載﹐例如穆聖說﹕“啊﹗ 你們是從葉門來的客人﹐我見過從那裡來的性格很溫和的人。 他們第一次來時﹐同我拿手。” “他們來到這裡同我們都行了拿手禮。” “拿手禮是從他們那些人開始的。” 先知穆聖說﹐從葉門地方來的客人性格都很溫和﹐是同麥加的古萊氏民族或麥地那的人相比而言﹐葉門人溫和謙虛的拿手禮節被麥地那的穆斯林接受了﹐並且開始傳播﹐成為穆斯林社會的問候習慣。 穆聖的弟子們在以後的許多回憶錄中也都寫到拿手禮儀的新風俗﹐伯拉‧阿茲白寫道﹕“穆斯林弟兄們見面時﹐以拿手表示問候﹐使禮節更加完美。”
根據《提爾密濟聖訓集》的記載﹐拿手的禮儀應當是從先知穆聖開始確認的見面問候方式﹐因此﹐伊斯蘭的弟子們以此為佳美的聖行。 許多弟子們都見證過先知穆聖見到客人時都伸出右手﹐或雙手﹐行握手或拿手禮儀﹐當然﹐緊握雙手表示更加接近和親切。
拿手的禮儀只不過是穆斯林見面時的問候形式﹐與禮拜沒有關係。 有些地方的穆斯林﹐把拿手的動作納入了禮拜的結束儀式﹐例如﹐在集體禮拜完畢時﹐與左右兩邊的人拿手﹐這個習慣好像成為禮拜的一部分動作﹐這是錯誤的行為。 穆斯林禮拜的儀式是先知穆聖確定並且教授給弟子們的固定章法和格式﹐從來沒有把互相握手或拿手包括在禮拜的動作之內。
穆斯林世界的另一個傳統見面禮節是同性別的人互相擁抱。 這是更深一層的見面禮儀﹐尤其是雙方很久沒有見面﹐或者有人經歷了長途跋涉旅行回來﹐互相以緊緊擁抱表示熱烈歡迎和親切思念。 聖門弟子賈比爾‧阿布杜拉在先知穆聖歸真後收集可靠的聖訓﹐他寫下了這段經歷﹕“我購買了一頭駱駝﹐到敘利亞去會見當地的總督阿卜杜拉‧阿尼斯。 我在路途上整整走了一個月﹐來到他的總督府。 我要求守門的士兵到裡面通報。 守門的士兵出來問我是賈比爾嗎﹐我給了他肯定的答覆。 過不久﹐阿尼斯親自走出來﹐見到我就擁抱。 他問我旅行這么遠有什麼目的﹐我對他說﹐有一句聖訓我記不清了﹐就是為此專程來到這裡同你對證。 我擔心﹐如果見不到你﹐我們都可能死去﹐再也見不到了﹐這段聖訓無法得到證實。”(那段聖訓是關於所有的人在復活日都一無所有裸體站在真主面前接受審判﹐譯文從略。--- 譯者)
穆斯林社會的許多禮儀和風俗代表了一個人類新文明的特徵﹐用以表達穆斯林弟兄之間的友誼和感情﹐例如賽倆目和拿手禮儀。 在世界上﹐不論你走到哪裡﹐見到穆斯林先道“賽倆目”﹐然後伸出你的雙手﹐你所得到的回報是一顆溫暖的心和兄弟般的熱情。 各民族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禮儀﹐穆斯林是一個大家庭﹐是屬於敬畏真主遵從穆聖的同一個民族。 絕大多數穆斯林的傳統習慣來自先知穆聖的遺教和聖行﹐形成了世界各地穆斯林社會的統一文化特徵﹐以便互相識別和接近。 先知穆聖的許多聖訓都教誨全體穆斯林不要模仿外教人的習俗和動作﹐穆斯林應當在衣著和行為方面保持自己的特點。 穆斯林是真主的順民和僕人﹐我們與眾不同﹐真主在【古蘭經】啟示中告誡說﹕“如果你順從大地上的大多數人﹐那么﹐他們會使你叛離主道。”(6﹕11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