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蒂邁魚

拉蒂邁魚

拉蒂邁魚為總鰭魚目、矛尾魚科大型海產魚類動物。是唯一現生的總鰭魚類。分布於南非印度洋。同族早已滅絕,惟有它倖存至今,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

基本信息

拉蒂邁魚

Latimeira chalumnae Smith(矛尾魚科)

俗名拉蒂邁魚,英文名Gombessa

(圖)拉蒂邁魚拉蒂邁魚
腔棘魚目矛尾魚科的唯一種,是唯一現生的總鰭魚類。我國現有葛摩國政府贈送標本一尾;布於南非印度洋

大型海產類。通常體長1米多,體重60-80千克。體短粗,紡錘形。口大,內有成對排列的尖銳牙齒。胸鰭、腹鰭、臀鰭和第二背鰭的基部有很 發達的肌肉呈柄狀,外覆蓋鱗片。尾鰭子狀。外被 大鱗,鱗上有很多棘狀或粒狀突起。體呈藍色。

通常生活在200-400米海洋礁石中,游泳迅速。卵胎生,卵徑達9厘米,幼仔在輸卵管中長可達33厘米。肉食性,以衝刺方式捕食,專吃烏賊和魚類。

其同族早已滅絕,惟有它倖存至今,是世界上仍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對研究生物的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所以有 "活化石"之稱,肉富含脂肪可食用。

發現故事

拉蒂邁魚拉蒂邁魚
長期以來,科學界一直以為包括腔棘魚類在內的總鰭魚類早在白堊紀早期就已從地球上滅絕消失了,人類只能通過地層中的化石來對這一類魚形脊椎動物豹窺一斑。20世紀30年代末,一位名叫拉蒂邁的小姐打破了這一“死寂”,發現了第一條“活生生”的腔棘魚類。

拉蒂邁小姐當時擔任南非羅茲大學一位解剖學教授的助手,經常到海邊的漁港去為教授收購一些魚類來製作標本。1938年12月下旬,聖誕節將至,教授回家度假去了,拉蒂邁小姐卻並沒有因為聖誕節的即將到來而停止工作。22日這一天,她又來到了漁港,在一筐筐剛從海里打上來的魚里翻來看去。忽然,有一條魚引起了她的注意。一般的魚(包括軟骨魚和此前已知所有的硬骨魚)的鰭都是直接長在身體上的,可是這條魚的鰭卻與眾不同,它的鰭都是長在一條條胳膊或腿似的附肢狀結構上,然後這些附肢狀結構再與身體相連。拉蒂邁小姐立刻意識到這條魚的不同尋常——這樣結構的魚不正是四足類脊椎動物起源於魚形脊椎動物的一個良好佐證嗎?拉蒂邁小姐立即向漁民買下了這條魚。可是,當時學校已經放假,實驗室已經封了門,無法取出用於浸制和保護標本的福馬林等藥劑。情急之下,拉蒂邁小姐買了幾公斤鹽,將這條魚像醃鹹魚一樣地里里外外塗抹起來——這是當時

拉蒂邁魚拉蒂邁魚
條件下唯一的保護防腐辦法了。

聖誕節過後,教授度假回來,拉蒂邁小姐興沖沖地將這條魚拿給他看。此時,由於在鹽的作用下脫水變乾變硬,這條珍貴的“鹹魚”幾乎只剩下魚皮和裡面的魚刺了。即使如此,教授還是馬上就意識到了這條魚的意義並進行了研究,認為這條魚應屬總鰭魚目腔棘魚亞目。原來被認為已經滅絕了1億2千萬年(白堊紀早期)的動物突然被發現仍然生存在地球上,而且這種動物還與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所有四足類脊椎動物的祖先有關,怎么能不讓人心情激動!為了紀念拉蒂邁小姐對科學、對人類知識寶庫做出的這一重大貢獻,教授將這條魚及其所代表的物種命名為拉蒂邁魚。

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拉蒂邁魚標本,教授登廣告懸賞:誰能再捕到一條拉蒂邁魚送給他研究,將得到100英鎊的獎金(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款項);他還在當地一帶貼了許多有關拉蒂邁魚的招貼畫,以便引起漁民的注意。但是,拉蒂邁魚畢竟太稀有了,以至於直到14年後的1952年,才有信息說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北方向的葛摩群島中的安朱安島附近海域裡,漁民又捕到了第二條拉蒂邁魚。

訊息傳到南非,當時的南非總理立即下令,派軍艦和軍用飛機去取回這條珍貴的魚。當載著第二條拉蒂邁魚的飛機降落在南非首府開普敦機場的時候,南非總理親自赴機場迎接。可見,拉蒂邁魚是多么的貴重。當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噢,我們的祖先原來就是這個樣子”

此後,拉蒂邁魚仍不斷有所發現,但迄今為止,全世界也只發現了200條,而且其分布區僅限於非洲南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海域。

拉蒂邁魚之所以珍貴,不僅僅因為數量稀少、分布區狹窄,更重要的是它所隱含的科學意義。本世紀以來直到80年代前,科學界一直認為總鰭魚類中的骨鱗魚類是陸生四足動物的祖先,而拉蒂邁魚是骨鱗魚的近親,它的現生種類的發現,無疑對研究脊椎動物由水上陸的進化提供了解剖學上的重要證據。現在,雖然我國學者已經否定了骨鱗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理論,拉蒂邁魚不再是四足動物祖先的直接近親了,但是,拉蒂邁魚對於了解腔棘魚類乃至總鰭魚類的解剖構造、生活習性和進化關係等仍然有重要意義。因此,拉蒂邁魚仍然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珍貴的“活化石”。

1982年,葛摩政府將一條珍貴的拉蒂邁魚浸制標本贈送給我國。這條國內唯一的拉蒂邁魚標本就保存並陳列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為公眾開放的科普園地——中國古動物館的一層展覽大廳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