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渠牧犍
簡介
承和(433年四月-439年九月),或作永和,是十六國時期北涼君主沮渠牧犍的年號,總計6年

由於《太平御覽》引《十六國春秋》作永和年號,因此《資治通鑑·宋紀·元嘉十年》條跟隨;記載紀元的書籍又跟隨通鑑的記載。學者根據《高僧傳》 、 《魏書》和《北史》的相同記載承認沮渠牧犍的承和年號,從而認為永和年號為錯誤。另外,甘肅出土的石刻有“……緣禾三年歲次甲戌”字樣。學者認為永和年號可能緣和之錯誤,但是“緣和三年歲次甲戌”則指“緣和元年”應為壬申年,與史書記載的永和或承和的乾支均不合。
紀年
玄始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公元 | 433年 | 434年 | 435年 | 436年 | 437年 | 438年 | 439年 |
乾支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其他政權年號
元嘉(424年八月—453年十二月):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太興(431年正月-436年五月):北燕政權馮弘年號
神麚(428年二月-431年十二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延和(432年正月-435年正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太延(435年正月-440年六月):北魏政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
泰始(432年正月-437年四月):南朝時益州領導趙廣、程道養年號
建義(436年三月-442年五月):仇池政權楊難當年號
仁明天皇
簡介
承和(834年正月三日至848年六月十三日)是日本的年號之一,指的是天長之後、嘉祥之前。此時的天皇是平安時代的仁明天皇。
改元
天長十一年一月三日(西元834年2月14日)改元
承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西元848年7月16日)改元嘉祥
大事記
承和九年(842年):承和之變:企圖謀反的恆貞親王被廢太子,伴健岑與橘逸勢被流放,而整件事是藤原良房的陰謀。
紀年
承和 | 元年 | 2年 | 3年 | 4年 | 5年 | 6年 | 7年 | 8年 | 9年 | 10年 | 11年 | 12年 | 13年 | 14年 | 15年 |
公元 | 834年 | 835年 | 836年 | 837年 | 838年 | 839年 | 840年 | 841年 | 842年 | 843年 | 844年 | 845年 | 846年 | 847年 | 848年 |
乾支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其他政權紀年
大和(827年二月—835年十二月):唐朝唐文宗之年號開成(836年正月—840年十二月):唐朝唐文宗之年號
會昌(841年正月—846年十二月):唐朝唐武宗之年號
大中(847年正月—860年十月):唐朝唐宣宗、唐懿宗之年號
鹹和(831年至857年):渤海宣王大彝震之年號
保和(824年至839年):南詔領袖勸豐祐之年號
天啟(840年至859年):南詔領袖勸豐祐之年號
彝泰(815年至838年):吐蕃可黎可足贊普赤祖德贊之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