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龍船
划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據《民俗台灣》一卷六號上記載,日據時代士林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
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俗語說:“”。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
趕水鬼
吳川是粵西著名的水鄉,江寬海闊,河網縱橫,自古以來水運發達,賽龍舟活動歷史悠久。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前後,沿河各村都有扒龍船的習慣(吳川人叫賽龍舟為扒龍船),直到現在,梅菉、博鋪、振文、長岐、蘭石、黃坡等地民間都經常有賽龍舟活動,其中以梅菉為最,基本上每年端午節梅菉頭的民眾都在大塘上扒龍船,前兩年還舉辦了全市性的龍舟賽,圍觀的民眾成千上萬。
賽龍舟的目的意義全國各地都大同小異,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吳川亦不例外,但吳川人扒龍船還有趕“鬼”驅邪的意思。吳川江河湖海眾多,以前水利設施落後,經常有水災水患,古人以為有“水鬼”河怪作祟,因而五月初五想通過扒龍船來趕走“水鬼”,驅邪消災,以求得平安。
吳川各地的龍船多為長條形木船,但梅菉頭有幾艘水泥制的龍船。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過去博鋪等地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後,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練到初五參加比賽。
吳川各地的龍船造型較為簡樸,一般不安裝龍頭龍尾,只在船頭插上隊旗,在船尾插一面繪有七星的小旗,並掛上兩個波碌(柚子),以示大吉大利。船上方架著一根與船等長的杉木,以加固船身,活象一條龍脊或龍骨。吳川各地的龍船長短不一,長的可坐43人,短的可坐23人。水手一對一對平坐在龍脊的兩旁,船中央站著個鼓手和鑼手,船尾坐著舵手。比賽時,一聲令下,在鑼鼓聲的協調下,虎背熊腰的水手們統一動作,一齊划槳,他們如蛟龍出海,揚著水花向終點衝刺。每到賽龍舟,吳川都非常熱鬧,熱情的市民重重圍觀在岸上,他們不時為奮力向前、力爭上遊的水手們喝彩和鼓掌。現場鑼鼓聲、喝彩聲、掌聲匯成一片氣,氣氛熱烈,激動人心。
西岸端午“扒龍船”
清遠作為“中國龍舟之鄉”,不少地方都有端午節鬧龍舟之習俗,如連州市西岸鎮,謂之“扒龍船”,流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相傳是為紀念西岸黃家巷先賢黃損(官至南漢右僕射,,相當於宰相)而舉行,又傳是為紀念神龍吐水造就西岸河,還有說是為了驅蛇,不一而足。如今,西岸“扒龍船”已成為當地一大民俗盛事。
■習俗
端午大過年回家“扒龍船”
西岸河兩岸有兩個村子,河西之村叫“黃家巷”,河東之村卻名“西岸”,可謂讓人費解。黃家巷分上村下村,下村為清一色黃姓,系南漢黃損的後代。黃損博學多能,官至南漢右僕射,相當於宰相之職,在連州是名門望族。西岸一河兩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其中端午“扒龍船”最為有名。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西岸河畔人潮如海、熱鬧非凡,只為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扒龍船”。各村青壯年個個摩拳擦掌,不甘人後,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要專程趕回西岸參加比賽。
“我出去打工多年,有時春節我未必回來,但端午節一定回來———就是為了參加‘扒龍船’。”30歲的西岸鎮黃家巷村青年黃常惠的話,詮釋了當地人對端午節“扒龍船”的喜愛之情。
當日,村寨門樓裝點一新,家家戶戶包粽子,張羅酒菜招呼遠朋近友,以客多為榮;村寨里鞭炮聲彼起此伏,街道上小商販密集如麻,繁忙熱鬧勝於過年。
西岸龍船共六條,分別稱為“紅龍”、“黃龍”、“肉龍”、“白龍”、“烏龍”和“扁頸”(龍頭形似毒蛇“飯剷頭”)。龍舟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以紅、黑、灰、黃、白、綠等顏色彩繪。龍船較長,可數十人齊劃。
每次端午“扒龍船”前,需舉行隆重而又嚴肅的“龍頭祭”儀式。民眾將“龍頭”供奉於祖宗祠堂或去河邊祭拜,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貢品,點上香燭,燃放炮仗。由主祭人宣讀祭文,表達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扒龍船”分兩段進行。上午9時至12時稱為“游龍舟”。各村將本村供奉的神像置於龍舟之首,以羅傘蓋之,還把村中長老及有身份之人請上龍舟。龍舟在“八音鼓樂”的伴奏下,邊放鞭炮,邊於河中緩緩漂游,稱為“游龍舟”。
12時以後才稱之為“賽龍舟”。龍舟槳手多為年輕氣盛的二八少年,每條有20多名,他們身穿各色背心短褲,很是威風。隨著一聲炮響,鼓聲雷動,槳手們一聲吶喊揮動木漿,龍舟如箭發,在河中飛駛。兩岸觀者如雲,而村民則追隨著本村之龍船,以鞭炮助威鼓勁。一時之間,鞭炮聲、喝彩聲與槳手們的吶喊聲相呼應,西岸河頓成歡樂海洋。
當地龍舟競渡奪標並不看重名次,求的是“鬧熱”(西岸語,意為鬧得熱烈),圖個節日歡樂。
流傳數百年的“扒龍船”也曾歷經興衰,龍舟競渡的壯麗場面曾從人們視野里消失過。那是十年浩劫的“文革”期間,西岸端午划龍舟被批判為封建迷信活動而被取締。“紅衛兵”小將掄起鋼錘,將村裡的龍舟砸個片甲不留。
改革開放之後,“扒龍船”這民俗活動才重放異彩。當地民眾為傳承“扒龍船”這一地方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特意從外地請來木匠打造了多艘長20多米長、能容納二三十名槳手的龍船。由此,西岸“扒龍船”規模也越辦越大,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盛事。
傳說
救了神龍有了河
很久以前,西岸是沒有河流的,只有一條又小又髒的水溝,村民生活生產非常不便。
一天,村裡有個漁夫在水溝網到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塊閃閃發光的鱗片。當好奇的漁夫把手摸向鱗片時,小蛇眼裡竟然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夫頓生惻隱之心,撫摸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
此時,小蛇那九塊鱗片忽然脫落了,小蛇隨後一躍而起飛到空中,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才變成小蛇模樣,它尾巴上的九塊鱗片就是玉皇大帝施加的九把鎖。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而之前漁夫撫摸了一下它的鱗片,無意間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
小龍為了感謝漁夫,就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並從口裡不停地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成為現在的西岸河。從此,豐裕的河水為西岸帶來了年年好收成。
為了紀念這條神龍,西岸民眾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舉行賽龍舟,以示紀念和慶祝。
龍船下水為驅蛇
關於西岸“扒龍船”的來由,當地還有另一個版本:驅蛇。
當地老人家說,很久以前,西岸還沒有“扒龍船”的習俗,人們都是從西岸的河裡挑水喝。人們從河裡挑回的水本是很清澈的,桶里沒有東西,回到家裡把水倒進水缸後,卻會發現水缸無緣無故地多了蛇出來。很多人家都有這種現象。
村民後來想到龍克蛇,於是就製造龍船,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龍船下水競渡,是為驅蛇。之後從河裡挑回的水都沒發現有蛇了。“扒龍船”習俗由此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