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摸心會法

手摸心會是一種診斷性整骨手法,古稱摸法,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稱之為“相度損處”,多在實行其它整骨手法之前及過程中套用,為診治折傷之要領。醫者在檢查診斷或整復治療過程中,用手觸摸損傷,並對觸摸所得的異常體徵進行分析、綜合、判斷,作出確切的結論,以達到在整復施術時心中有數。該法主要適用於骨折、脫位等病症,施行該法用力時,一定要輕巧,切忌粗暴操作和草率行事,以免增加病人痛苦。

解讀

正骨手法是醫生用手的一定技巧動作,治療骨折、脫位及軟組織損傷等的方法。《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提出拔伸、捺正兩法。《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總結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被稱為正骨八法。今又發展為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觸碰、按摩推拿、夾擠分骨、折頂迴旋等新八法。

手摸心會是現代中西醫結合正骨手法之一,是傳統中醫摸法與現代西醫檢查手段相結合診斷骨傷疾病的方法,可使醫者在頭腦中對病人患處產生立體形象。其中閱片的過程容易引起重視,而手摸心會的傳統過程則容易被忽視,其實閱片後只能在頭腦中形成平面印象,而觸摸患肢局部的感覺才是骨折移位的真是狀態,兩者必須有機的結合。在觸摸時先輕後中、由淺及深、從遠到近、兩頭相對,確實了解骨折在體內的實際情況,結合閱片所看到的平面像,在術者的頭腦中形成骨折的立體形象,這樣才能達到“知其體相,識其部位,一旦臨證,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目的。

中醫套用

一、手摸心會歌訣

手摸心會及閱片,立體形象腦中現;手隨心轉胸成竹,法從手出更完善。

二、傳統摸法的用途及常用手法

摸法又稱摸診。通過醫者的手對損傷局部進行認真觸摸,以了解損傷的性質程度,判斷有無骨折、脫位,以及骨折、脫位的移位方向等。在沒有X線設備的情況下,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積累豐富的經驗,運用摸法,也能夠對許多損傷性疾病作出比較正確的診斷。摸法的用途極為廣泛,在骨傷科臨床上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主要用途

1、摸壓痛:根據壓痛的部位、範圍、程度來鑑別損傷的性質種類,直接壓痛可能是局部有骨折或傷筋,而間接壓痛(如縱軸叩擊痛)常提示骨折的存在。長骨幹完全骨折時,在骨折部出現環狀壓痛。斜形骨折時,壓痛範圍較橫斷為大。壓痛面積較大,程度相仿,表示是傷筋。

2、摸畸形:當發現有畸形時,結合觸摸體表骨突變化,可以了解骨折或脫位的性質、位置、移位方向以及呈現重疊、成角或旋轉畸形等情況。

3、摸膚溫:根據局部皮膚冷熱的程度,可以辨別是熱證或是寒證,並可了解患肢血運情況。熱腫,一般表示新傷或局部積瘀化熱、感染;冷腫,說明寒性疾患;傷肢遠端冰涼、麻木,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則表示血運障礙。摸膚溫時一般用手背測試並與對側比較。

4、摸異常活動:在肢體沒有關節處出現了類似關節的活動,或關節原來不能活動的方向出現了活動即為異常活動,多見於骨折和韌帶斷裂。檢查骨折病人時,不要主動尋找異常活動,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加重局部組織的損傷。

5、摸彈性固定:脫位的關節常保持在特殊的畸形位置,在摸診時手中有彈力感。這是關節脫位特徵之一。

6、摸腫塊:首先應區別腫塊的解剖層次,是在骨骼還是在肌腱、肌肉等組織中,是骨性的或囊性的,還須觸摸其大小、形狀、硬度,邊界是否清楚,推之是否可以移動及表面光滑度。

(二)常用手法

1、觸摸法:即用手指置於傷處細心觸摸,範圍先由遠端開始,逐漸移向傷處,通過對傷處的觸摸,辨明損傷的局部情況。了解損傷和病變的確切部位,有無畸形、摩擦征,及皮膚溫度,有無波動感等。

2、擠壓法:用手擠壓患處上下、前後、左右,根據力的傳導作用來判斷骨骼是否折斷。檢查肋骨骨折時,常採用手掌分別按胸骨及相應的脊骨,進行前後擠壓。檢查骨盆骨折時,常採用兩手擠壓兩側髂骨翼。此法有助於鑑別是骨折還是挫傷。檢查骨腫瘤或感染患者,不宜在局部大力擠壓。

3、叩擊法:本法是利用拳頭對肢體遠端的縱向叩擊所產生的衝擊力來檢查有無骨折的一種方法。檢查股骨、脛腓骨骨折,可採用叩擊足跟的方法。檢查脊椎損傷時可採用叩擊頭頂的方法。檢查四肢骨折癒合情況,常採用縱向叩擊法。

4、旋轉法:用手握住傷肢遠端,作輕輕的旋轉活動,以觀察傷處有無疼痛、活動障礙及特殊的響聲。本法常與屈伸法配合套用。

5、屈伸法:用一手握住關節部位,另一手握傷肢遠端,作屈伸活動,若關節部位出現劇痛,說明有骨與關節損傷,根據屈伸的度數可了解關節活動功能。旋轉法與本法常與患者主動的屈伸與旋轉活動進行對比。

摸診非常重視對比,醫者在摸診時,須善於將患側與健側作對比,而後才能正確地分析通過摸診所獲得的資料。套用四診辨證時也常採用“對比”的方法來幫助診斷。如望診與量法主要是患側與健側比形態、比長短、比粗細、比活動功能等;此外,治療前後的對比,如對骨折、脫位復位前後的對比,功能恢復過程的對比,對全面了解患者情況有幫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