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
脛腓骨幹骨折甚多見,尤多發於兒童。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腓骨雙骨折最多,占全身骨折的5.1%,脛骨次之,占全身骨折的3.85%。腓骨幹骨折最少占全身骨折的0.59%。直接與間接外力均可引起。脛骨上段與腓骨中下段有時可見疲勞骨折。間接外力引起者(如跌跤,扭轉等),多為大斜形或螺鏇形骨折。往往脛骨下段螺鏇,而在腓骨中上段斜形骨折。兒童脛骨單折多見,而且多表現為骨膜下或青枝骨折。直接外力引起者(如壓軋、擠撞、打擊等),骨折多為橫形或粉碎形。兩骨骨折線在接近同一水平位,很易在脛骨前內側形成開放性損傷。有時則為多段骨折,腓骨幹單骨折幾乎均由直接外力引起。脛腓骨疲勞骨折,可見於長跑運動員或球類運動員。骨折的移位,決定於外力方向、肌肉牽拉或下肢重力的影響。單骨折時,移位往往較小。雙骨折則多有移位。中、下段骨折遠端多向外、向背側移位,斷處多向後外側成角。上段骨折時,近端多向前內側翹起。骨折之遠端因足的重力影響,多向外鏇轉。疲勞骨折則無移位,表現為局部大量骨痂形成,而骨折線仍清晰可見。
診斷
脛骨骨折後小腿腫脹、疼痛,可有畸形和異常動度; X 線片檢查有助於骨折和骨折類型的診斷;此骨折應注意檢查組織損傷的範圍和程度,以及有無神經、血管損傷、脛骨上段骨折和腓骨頸骨折、應注意膕動脈和腓總神經損傷的可能。
治療措施
脛腓骨骨折治療方法應根據骨折類型和軟組織損傷程度選擇外固定或開放復位內固定。石膏固定
無移位或整復後骨折面接觸穩定無側向移位的橫斷骨折、短斜行骨折等,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及長腿石膏外固定。石膏固定時,膝關節應保持 15 °左右輕度屈曲位。
骨牽引
斜行、螺鏇形或輕度粉碎性的不穩定骨折,單純外固定不可能維持良好的對位。可在局麻下行跟骨穿針牽引,用螺鏇牽引架牽引固定。
開放復位內固定
脛腓骨骨折一般骨性癒合期較長,長時間的石膏外固定,對膝、踝關節的功能必然造成影響,目前採用開放復位內固定者日漸增多。
1.螺絲釘內固定
斜行或螺鏇形骨折,可採用螺絲釘內固定,於開放復位後,用 1~2 枚螺絲釘在骨折部固定,用以維持骨折對位。
2.鋼板螺絲固定
斜行、橫斷或粉碎性骨折均可適用。由於脛骨前內側皮膚及皮下組織較薄,因此鋼板最好放在脛骨外側、脛前肌的深面。加壓鋼板固定確實,骨折癒合相對增快,膝、踝關節不受影響。
3.內鎖髓內釘固定
脛骨幹的的解剖特點是骨髓腔較寬,上下兩端均為關節面。內鎖髓釘打入不受到限制,可控制鏇轉外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側向、鏇轉和成角移位,術後不需外固定。膝、踝關節功能不受影響,骨折癒合期明顯縮短。對多段骨折以髓內釘固定,可防止成角畸形,亦取得較好效果。
4.外固定架
有皮膚嚴重損傷的脛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可使骨折得到確實固定,並便於觀察和處理軟組織損傷,另一優點是膝、踝關節運動不受影響,甚至可帶支架起床行走,因此近年來套用較多。
病因學
(一)直接暴力 脛腓骨幹骨折以重物打擊,踢傷,撞擊傷或車輪碾軋傷等多見,暴力多來自小腿的外前側。骨折線多呈橫斷型或短斜行。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傷多為粉碎性骨折。因脛骨前面位於皮下,所以骨折端穿破皮膚的可能極大,肌肉被挫傷的機會較多。
(二)間接暴力 為由高處墜下、鏇轉暴力扭傷或滑倒等所致的骨折,特點是骨折線多呈斜行或螺鏇形;腓骨骨折線較脛骨骨折線高。兒童脛腓骨骨折遭受外力一般較小,加上兒童骨皮質韌性較大,可為青枝骨折。
臨床表現
診斷較易,即使是不全骨折,亦不易漏診。傷後局部疼痛,迅速腫脹,小腿不敢負重,即可擬診為小腿骨折。若見有成角畸形或骨摩擦征及假活動,則可肯定診斷。移位的骨折端就在皮下,往往一觸即知。但腓骨單骨折時,除有時可觸知骨摩擦征外,無特殊體徵。患者尚能走路。疲勞骨折外傷史不明顯,可僅有局部持續性疼痛與局限性壓痛,或可觸及高突之骨痂。x線拍片可明確診斷。觀察骨折部位及類型與移位情況。拍片時最好包括脛腓之全長,以免漏診。如發現脛骨下段螺鏇骨折,則應檢查腓骨上段是否骨折。注意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判斷是否有血管損傷。開放性骨折多在脛骨下段前內翻,皮膚傷口可很小,骨折尖端往往自行還納,成為感染之原因,應予以注意。
治療
一、整復與固定:
(一)小兒骨膜下骨折及成人無移位骨折:無需整復。局部括以棉墊,5塊小竹夾板局部外固定即可。小夾板需仔細塑形,置於小腿的前內、外側,後內外側及外側。勿壓迫跟腱,以防足下垂。將小腿抬高,置於木製屈膝直腳架上或勃朗氏架上,或墊軟枕。3~5周解除固定。
(二)有移位的閉合骨折:1.手法復位與小夾板固定:多數骨折可用此法處理。無論脛骨單骨折或脛腓雙骨折,早期復位均無大困難。局麻,仰臥,膝微屈曲。上助手握股下段,下助手握足背及足跟,反向牽引,調正力線,糾正成角、重迭與鏇轉移位,術者施以推、按、扳、提手法糾正折端之側方移位,一般均易復位。順脛骨脊及內面循摸檢查復位情況。若不能達到解剖對位,也不必勉強,只要糾正了脛骨的成角、鏇轉及重迭,骨折癒合後則不影響功能。如有側方移位或成角傾向時,可在折端用小壓墊或分骨卷協助糾正。須注意脛骨內側儘量不加壓墊,以防壓傷皮膚。整復畢,括棉墊,小夾板5塊排好,扎縛。注意勿使扎帶勒及脛骨脊與跟腱。若骨折不甚穩定,綁好小夾板後,可在小腿外側附以10~15厘米寬的木板,上至股中段,下至足底,或將小腿置於屈膝直腳架上。小腿下段粉碎骨折,可於整復後外敷烏雞接骨丹(25)、再用小夾板外固定。固定後,注意夾板是否壓迫腓總神經。
2.手法復位,小夾板局部外固定加跟骨牽引:此法用於骨折甚不穩定者。先予跟骨牽引,穿針後進行整復與小夾板固定。復位與小夾板固定法與上同。將傷肢置於屈膝直腳架或勃朗氏架上。牽引重量4~6公斤。4~6周去除牽引。如骨折未癒合牢固,則繼續用夾板外固定,直至骨折癒合,或熬外用接骨丹@外敷,小夾板固定。
(三)開放性骨折的處理: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的發生率甚高,乃由於脛骨前內側無豐厚軟組織保護之故。這也是該骨折的創口必須儘速予以閉合,並積極預防感染的原因之一。遇此骨折應及時徹底清創。術後用跟骨牽引,或在清創時糾正較大的移位,以石膏托固定。待傷口癒合後,按閉合骨折處理。傷口已有感染者,首要任務在控制感染,套用抗菌素,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藥,傷口換藥,使其儘速癒合。傷肢用石膏托固定,或跟骨牽引。有血管損傷者,應儘速手術治療。
(四)遲緩癒合骨折:、遲緩癒合常見於脛骨下段,多為橫形。該處血運差固然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但與固定不良、牽引過度等有密切關係。遇此情況,應除去牽引,將小夾板仔細塑形,以保證局部獲得有效的固定,加敷外用接骨丹@,或用坎離砂外,配合脛骨縱軸捶擊,每日1~2次,積極用力鍛鍊踝的屈伸活動。如此處理,一般都可在4~6周內連線。
(五)疲勞骨折:較少見,無需整復,亦不必要固定。充分休息配合服用接骨藥物,2號洗藥燙洗,即可很快癒合。
二、辨證用藥:一般可按三期用藥原則處理。開放性骨折感染者,內服五味消毒飲⑤加赤芍、丹皮、紫草、當歸,傷口用解毒生肌膏⑦油紗布換藥,直至癒合。
三、練功活動:用小夾板固定與牽引的患肢,初期可練習趾、踝的屈伸活動,上身可坐起活動。骨折穩定後,可練習股四頭肌的舒縮活動,逐步練習膝關節屈伸。去除牽引後即可練習抬腿動作,並可在床上練習負重活動,即用足蹬床尾。體質好的也可帶著固定物下地行走。根據情況早期負重,是促進脛腓骨折癒合的措施之一,不應待骨折牢固癒合後,才下地活動。
預後
除脛骨下段橫形骨折常見遲延癒合者外,一般的脛腓骨折,均可在4~8周內獲得癒合。只要糾正了脛骨的重迭移位,保持良好的力線不使成角或鏇轉,一般預後均良好。脛骨輕度側方移位,腓骨錯位癒合,均不影響功能。在固定過程中,需積極練功,防止足下垂。少數骨折,由於治療不及時,或錯誤治療而畸形癒合者,應按“骨折畸形癒合處理”。
注意事項
本病主要是由於外傷性因素所引起,故注意生產生活安全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另外由於本病的併發症較常見,因此對於患者而言更重要的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如失血性休克、骨不連,關節僵硬等,還需注意患肢的早期功能鍛鍊,促進骨折癒合和功能恢復。
藥物治療
初期
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1.主方活血止痛湯(趙竹泉《傷科大成》)
處方:當歸12克,川芎6克,乳香6克,蘇木5克,紅花5克,沒藥6克,土鱉蟲9克,三七3克,赤芍9克,陳皮5克,落得打6克,紫荊藤9克。水煎服,每日1劑。
腫脹甚者,可加木通12克、茅根12克。開放性骨折者,可加野菊花12克、黃連6克、梔子12克。
2.外用方活血消腫散(熊曼琪等《實用家庭中醫百科全書》)
處方:大黃2份,側柏葉2份,澤蘭1份,黃柏1份,防風1份,乳香1份。共研細末,用水、蜜糖調煮,外敷患處。
中期
治法: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藥
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紅花5克,當歸9克,續斷9克。水煎服,每日1劑。
後期
治法: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
方藥
1.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自然銅l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脛骨中、下1/3骨折遲緩癒合者,可加杜仲15克、鹿角霜12克。
2.外用方下肢損傷洗方(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講義》)
處方: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三棱12克,莪術12克,五加皮12克,秦艽12克,海桐皮12克,牛膝l0克,木瓜10克,紅花l0克,蘇木10克。解除夾板固定後,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劑。
脛腓骨幹骨折的練功活動整復固定後,即可作踝背伸及股四頭肌舒縮活動。穩定性骨折的第4周或不穩定性骨折解除牽引1周后,開始扶雙拐不負重步行鍛鍊。經鍛鍊後骨折部若無疼痛不適,自覺有力,可改用單拐逐漸負重鍛鍊。在3~5周內,如發現骨折端向前成角,可用兩枕法(在患肢膝部和足跟部各放置一棉枕)。若解除跟骨牽引後,脛骨有輕度向內成角,可用盤腿法,利用肢體本身的重力來恢復脛骨的生理弧度。8-10周根據X線照片及臨床檢查,達到骨折臨床癒合後,即可去除外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