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祥滋

戴祥滋(1870~1958) 字吉雲,福清音西鎮雲中洋村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早年僑居印尼。民國時期,福清成立華僑協會,他被推選為會長。

基本信息

履歷

民國9年(1920年),他發動僑胞捐資,在縣城孔子廟創辦華僑國小。

民國17年正月二十九日,福清城關發生特大火災,數百住戶遭難。為防患於未然,祥滋慨然捐資於民國19年創辦福清縣救火會,並赴印尼籌募巨款購置滅火器,還親自到上海購置兩台手搖滅火機(水龍)。

民國時期,福清通往閩侯、長樂縣的道路,要越過可洛溪,水深過膝,平時行人要涉水過溪,遇上洪水,危險殊甚。祥滋於民國25年,捐資5000多銀元,在可洛溪上建造一條長58米、寬2.45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樑,名為可洛橋。與此同時,還獨資修建小橋街、後埔街的下水道,並在後埔街的路面,以廢棄的城牆石鋪設,工程費用達2萬元,民眾感其德,以其別號命名後埔街為“吉雲路”,並立碑紀念,上泐“戴祥滋先生修路紀念碑”。

民國時期,祥滋老家雲中洋周圍13個自然村沒有一所學校。他獨資創辦雲中國小,獨力承擔學校一切開支,直至共和國成立,由人民政府接辦時止。他帶頭並發動僑胞集資為縣立初級中學(現福清第一中學)修建一座宿舍樓。同時還捐款支持興辦文光高級職業學校、玉融國小、融城國小和西園國小等。

抗日戰爭期間,祥滋不辭辛苦,偕同鄭愾辰、俞兆復等出洋籌集巨款,支援抗戰。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後,祥滋任華僑協會名譽會長,其子戴聖昌任會長。

民國35年,共產黨地下組織在雲中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祥滋自動捐款獻糧,把房屋讓出供地下黨人員使用。並把家中自衛用的長短槍20支連同子彈1500多發,悉數交給游擊隊,還縫製黑色服裝30多套送給游擊隊員。

民國37年,國民黨軍隊“圍剿”地下黨游擊隊時,祥滋不顧自家安危,毅然掩護受傷的原閩中游擊支隊副司令員陳亨源,為之延醫救治,供奉茶飯。陳亨源傷愈後,他還資贈黃金數兩,作為革命活動經費。共和國成立後,陳亨源任閩侯專員公署專員,曾親自上雲中洋向祥滋致謝。

晚年

祥滋晚年經常住在雲中洋老家。對於鄉人告急借貸的,皆以茶飯接待,並儘可能滿足其要求。還先後施捨棺木200多部。家中常購備一些常見病的中西藥品,供窮人療病。

共和國成立後,他擔任福清縣政協委員。1958年逝世,享年88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