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細菌性痢疾

慢性細菌性痢疾

慢性細菌性痢疾大多是因為急性期治療不當,或有營養不良、佝僂病、腸寄生蟲病以及平時不注意飲食衛生等多種原因造成。常常表現為不典型的痢疾症狀,腹痛、腹瀉、腹脹等。當受涼或進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發作,此時會腹瀉、腹痛和拉膿血便。時好時壞,雖然治療,效果也不佳,遷延不愈。

疾病名稱

慢性細菌性痢疾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症狀體徵

1、病史 病前6個月之內的腹瀉病史。本次起病緩急,病後2個月之體溫、腹痛、便次、大便性狀,影響因素(精神、氣候、飲食)。對抗菌藥物之治療反應。

2、體檢 腹部壓痛、腫塊;肝脾大小;肛門指診。體重,上臂肌圍,皮褶厚度。

疾病病因

病前一周內的不潔飲食史、接觸史,當地本病流行情況。

診斷檢查

1、檢驗 大便常規,注意查原蟲(如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滴蟲、黴菌及各種寄生蟲蟲卵;必要時以PCR法查常見病原菌;大便培養(需氧菌、厭氧菌);藥敏試驗;免疫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漿白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

2、鑑別診斷 與各種非感染性腹瀉鑑別,如腸易激惹綜合徵、炎症性腸病、結腸癌、腸息肉。可作乙狀結腸鏡、纖維結腸鏡、鋇灌腸X線檢查。

治療方案

1、抗菌治療 對於大便培養志賀菌陽性者,需要抗菌治療。藥物同急性菌痢,療程7d。停藥後觀察大便培養,隔日1次,2次陰性,抗菌治療結束。

2、調整腸道功能 口服腸黏膜保護劑(思密達)及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

3、飲食療法 鼓勵正常進食。要求飲食高熱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滲透壓。注意補充維生素A及葉酸。

4、藥物保留灌腸 腸黏膜殘留病變者採用本療法。如2%磺胺銀,中藥煎劑(苦參15.0,白及9.0,蒲黃9.0),每劑煎水200ml,睡前保留灌腸1次,15~20d為1療程。

5、中醫中藥 本證為脾腎陽虛兼大腸濕熱,治則為健脾補腎活血兼清濕熱,如附子理中湯加減,參苓白朮散加減。針刺足三里、天樞。艾炙神闕、長強穴。

安全提示

1、尋找誘因,對症處理。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藥物,立即停止耐藥抗菌藥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桿菌,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

2、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有愈者,同時採用保留灌腸療法。

3、注意:

(1)傳染源包括患者和帶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與慢性隱慝型菌痢為重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 痢疾桿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觸,或蒼蠅、蟑螂等間接方式傳播,最終均經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標。

(3)人群易感 人群對痢疾桿菌普遍易感,學齡前兒童患病多,與不良衛生習慣有關,成人患者同機體抵抗力降低、接觸感染機會多有關,加之患同型菌痢後無鞏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間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桿菌之間無交叉免疫,故造成重複感染或再感染而反覆多次發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