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總量經濟學認為,通貨膨脹率在100%以上時,被稱為超級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是一種超級通貨膨脹,按照西方學者的定義,當一國當年通貨膨脹率達到1000%以上時,就稱該國處於惡性通貨膨脹之中。特徵
現時國際會計標準定義惡性通貨膨脹具有四項特徵:一、公眾不願持有現金,寧可把金錢投放在外國貸幣或非貸幣資產。
二、公眾利用外國貨幣,結算自己本國貨幣的資產。
三、信貸是按借款期內的消費力損耗計算,即使該時期不長久。
四、利率、工資、物價與物價指數1掛鈎,而3年累積通脹在100%以上。
歷史考察
世界史上有所記載的惡性通貨膨脹都發生在20世紀。20世紀的惡性通貨膨脹出現在三個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及80年代的債務危機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5個國家奧地利、德國、匈牙利、波蘭和蘇聯陷入惡性通貨膨脹中。1922—1923年間的德國最高通貨膨脹率甚至達到29000%。另一輪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舊中國、希臘和匈牙利都陷入了貨幣混亂中,它創下了世界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的記錄——連續一年多物價平均每月通貨膨脹率達19800%。第三輪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秘魯等國的外債危機導致了金融混亂。產生原因
一、西方學者認為,所有惡性通貨膨脹的共同特徵之一是貨幣供給的大量增加,這是由於政府需要為其巨額預算赤字融資。隨著貨幣供給的大量增加,通貨膨脹就會迅速發展。高通貨膨脹引起稅收實際價值的迅速下跌,這反過來又增加了赤字。通貨膨脹導致預算赤字的增加主要通過兩條渠道。其一是稅收體制,主要體現在稅收的計算和納付上的滯後。其二是名義利率的效應。預算赤字包括對國債的付息。由於當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名義利率也趨於上升,所以一般而言,更高的通貨膨脹增加了政府的名義利息,從而增加了赤字。二、西方學者認為,預算赤字與通貨膨脹之間具有一種雙向的互動關係。通過迫使政府為赤字融資而發行鈔票,巨額預算赤字可以導致快速的通貨膨脹。高通貨膨脹反過來又增加了赤字。如果必須以貨幣手段融資的赤字非常之大,則因此而發生的通貨膨脹會發展為惡性通貨膨脹。根據歷史上一些事例所提供的證據,持續的以貨幣融資的赤字為GDP的10%—12%,就足以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影響
顯而易見,惡性通貨膨脹會帶來許多惡劣影響。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會嚴重影響一國匯率水平,打亂進出口秩序和金融秩序,大幅削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用。同時,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也就會下降,國際地位、聲譽受損等。
應對措施
制止惡性通貨膨脹需要一系列的特別的政策組合,涉及匯率、公共預算、貨幣供給以及某些情況下對工資和物價的直接措施。在惡性通貨膨脹的經濟中,經常是一種對物價的直接措施。在惡性通貨膨脹的經濟中,經常是一種新貨幣被引入以取代舊貨幣,稅制也會改革。一、制止惡性通貨膨脹最根本的一步被認為是解決預算問題。美國經濟學家薩金特指出,只有當預算政策發生了根本改變時,惡性通貨膨脹才會結束,而這一改變既包括改變赤字規模,也包括改變其融資方式。
二、除了常規的運用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之外,針對惡性通貨膨脹,一些西方學者還提出了所謂異端穩定計畫,這是指在貨幣、財政措施之外,還對工資和物價進行直接干預。據說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制止通貨膨脹慣性,又可以改變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提高人們對計畫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異端計畫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如果通貨膨脹慣性很小,則其不久就會停止,工資和物價控制可能就是多餘;其次,物價控制往往只能在一小部分商品範圍內推行,缺乏管理的可行性會使許多控制失效;再次,控制會使經濟中相對價格變得僵硬,由此造成一些商品和勞務的短缺。
啟示
西方學者從惡性通貨膨脹中也得到許多啟示,對預防其發生和扭轉其影響有很多借鑑效益。一、嚴格的預算調節對於穩定的經濟是絕對必要的。
二、單是工資和物價控制不足以遏制通貨膨脹。
三、常規的穩定政策之外再輔之以工資和物價控制的方法是否能增加政策效果,尚無明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