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色愛國主義

情色愛國主義

情色愛國主義,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金陵十三釵》因描寫妓女的愛國精神故事,因此被批情色愛國主義。這部被稱為張藝謀有史以來最好作品的電影卻因題材敏感和情色畫面過多在此時引發了諸多爭議,甚至有電影人公開發表言論呼籲觀眾進行抵制。

基本信息

由來

被批情色愛國主義《金陵十三釵》被批情色愛國主義

台北時間2011年12月15日10點,美國電影金球獎公布最佳外語片提名,《金陵十三釵》上榜,與此同時,《金陵十三釵》也引發網路上的質疑聲。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2011年12月13日在其微博上發表了文化評論《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隨後編劇程青松也在微博上表示同意朱大可的話,研究電影的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徐鋼亦力挺朱大可。

《十三釵的情色愛國主義》把《十三釵》說成是一部情色大片,還說:“張藝謀公式=情色+暴力+苦難題材+愛國主義”。將南京大屠殺色情化、娛樂化、好萊塢化,在殘酷的屠殺中充滿性高潮的想像,惡俗如此。

人物主體

妓女自古以來是愛國的,連遭人輕賤的妓女都懂得愛國,或者說中國的愛國主義要靠幾個名妓來體現,而名妓的愛國離不開她們的“獻身”,這就是電影《金陵十三釵》所要傳達的一個重大信號。

在電影《金陵十三釵》里,情色地理和戰爭地理,秦淮河的悠悠歷史風塵和南京大屠殺的血腥現場,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場景,卻發生了一幕令人們萬分尷尬的、戲劇性的、充滿溫情的組合。在這裡,妓女的愛國主義變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主體。

產生原因

政治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雜交出了中國特色的情色愛國主義電影。沒有情色吸引不了眼球也就沒了票房,這做虧本生意是不行的。沒有愛國主義通不過審核那肯定連這片子都出不了,更沒得賺了。有了這情色愛國主義的主線,再加上所謂教堂的聖潔場地,再塗上絢麗色彩的人文畫面,也就有了通向奧斯卡的敲門磚。

體現

《金陵十三釵》《金陵十三釵》中的情色鏡頭

一座由西方“神父”主持的南京教堂,於1937年的漫天烽火之中收藏了一群金陵女大學生與十三個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六位國軍重要傷兵。在大屠殺的背景下,青樓女子們身穿唱詩禮服,暗揣刀剪,代替女學生奔赴日軍的魔窟。而赴死場面的描述,是一次對愛國倫理的神聖超越。
敘事的高潮降臨了——妓女從普通的性工作者,經過赴死的洗禮,轉而成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聖女。“十三釵”雖有經營肉體的歷史,卻堅定捍衛了民族國家的精神貞操。

負面影響

人們完全能夠理解妓女的人性、良知和愛情,也不反對以一種人文關懷的角度,來展示性工作者的政治貞操,但面對南京大屠殺這種沉重題材,製片方卻在眉飛色舞地爆炒床戲和豪言票房價值,這只能構成對全體戰爭死難者的羞辱,更是對八萬被強姦中國婦女的羞辱。把大屠殺的教堂變成情場,把民族創傷記憶變成床上記憶,把政治敘事變成身體敘事,把血色戰爭變成桃色新聞,把重大苦難題材變成重要牟利工具,這種大義凜然的情色愛國主義,是一種價值取向的嚴重失誤。

大肆鼓吹妓女愛國主義是對中國抗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一種褻瀆,這是藝術的悲劇,中國電影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