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圖

恰克圖

恰克圖,俄語意為“有茶的地方”。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在俄蒙邊境,西距納烏什基車站35公里。人口1.53萬。原屬中國。1727年建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簽訂了《恰克圖條約》,並劃定兩國以恰克圖為界。舊城歸俄,即恰克圖。十九世紀後半葉以前曾為俄國同中國貿易的中心。有公路通烏蘭烏德及蒙古烏蘭巴托。有紡紗及針織廠等。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恰克圖 恰克圖

恰克圖(布里亞特語:Хяагта),清代俄中邊境重鎮。南通買賣城和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恰克圖位於俄蒙邊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國的阿勒坦布拉格(買賣城)隔河相望,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在俄蒙邊境,西距納烏什基車站35公里,原屬中國。

歷史沿革

恰克圖 中俄蒙簽訂《恰克圖協約》

恰克圖是清代中俄邊境重鎮。漢名買賣城,南通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

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此簽訂《連斯奇條約》,俄方稱《恰克圖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河北恰克圖劃歸俄國。清朝於河南建新市鎮阿勒坦布拉格,作為中俄貿易地,漢名“買賣城”。因為在蒙古語中阿勒坦布拉格又稱“南恰克圖”,所以一些在恰克圖發生的事件也可能事實上是在阿勒坦布拉格發生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為界,舊市街劃歸俄國,清朝於舊市街南別建恰克圖新市街。條約還規定,準許俄國商人貿易,其人數不得過二百人,每三年可進北京一次。恰克圖、阿勒坦布拉格的貿易日益繁盛。嘉慶、道光以來,中國從恰克圖輸往俄國的商品是以茶葉為大宗,其業務皆為晉商所壟斷。在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中,主人公就從福建武夷山販運茶葉到恰克圖,賣給俄國商人。此外,中國還向俄國出口絲綢、棉布、水果、瓷器、大米、蠟燭、大黃、姜、麝香等,而俄國向中國出口毛皮、紡織品、成衣、生革、皮革、工具、牛等貨品。

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圖,並派理藩院司員駐其地,監理中俄互市。漢人稱互市地為買賣城。1737年,停京師貿易,對俄貿易統歸恰克圖辦理。1762年,置庫倫辦事大臣,專理俄羅斯貿易。其後,因俄國守邊官員屢次違約恣行,以致失和絕市。1792年中俄訂立《恰克圖市約》,重新通市。在俄國境內之恰克圖,今俄羅斯仍名恰克圖;在中國境內之恰克圖,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1860年,清、俄貿易全面開放,這裡逐漸衰落。

1915年6月7日,北洋政府、沙俄在這裡簽署中俄蒙協約,為外蒙古獨立的重要一步。

這裡是布里亞特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高速公路上的一個重要城市。

邊貿

恰克圖 雍正

恰克圖,西漢時蘇武曾經在此牧羊,唐朝和元朝時此地分別歸北庭都護府烏里雅蘇台管轄,清代恰克圖成為中俄交界處的一座邊境重鎮。歷史上,這個城鎮的發展繁榮與晉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晉商,系明清時代的山西商人,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商幫。晉商以義制利,雄霸天下五百年;以誠信為本,縱橫歐亞九千里。靠著艱辛的勞作,晉商票號不僅開遍全中國,而且遠及俄羅斯、日本朝鮮及西亞、東南亞各國。就有“凡有麻雀飛過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說法。在西北貿易上,晉商促進了蒙古、新疆等地的城市發展,民間傳說:“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在與俄國的貿易上,晉商遠涉戈壁、沙漠,在恰克圖與俄羅斯商人進行貿易,促進了恰克圖的繁榮,也推動了俄國的經濟發展。

清初,俄國所需的中國商品是從蒙古地區間接獲得的。晉商經過明朝一代人的資本積累,已經是雄視天下的大商業集團,是蒙古地區的主要商家。晉商將絲綢、茶葉、瓷器及生活日用品販往蒙古地區,俄國商人再從此處購得這些商品運回本國。也有的晉商經喀爾喀蒙古地區至色楞格額塞同俄國商人進行直接貿易。此時的俄國已進入沙皇時代,開始利用國外市場來進行對外擴張。它一方面頻頻對中國邊境進行騷擾,用武力實現其領土擴張,另一方面又採用擴大通商的手段來開拓國外市場,以彌補其國內商品的不足。

康熙帝在平叛“三藩”、收復台灣之後,兩次對沙俄出兵,迫使沙俄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與清政府簽訂《尼布楚條約》。該條約明確規定黑龍江流域歸屬中國,有效遏制了俄國在中國北部的殖民入侵;條約還規定了雙方的通商事宜,雙方商人憑藉路票進行貿易。自此,中俄之間開始了正式的貿易往來。俄國商隊紛紛來到中國北京、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府烏蘭巴托)、歸化(今呼和浩特市)、張家口經商,而這些地方的商業幾乎完全被晉商壟斷。因此,中俄之間的早期貿易主要是依靠晉商來進行的,這為後來晉商同俄國商人的大規模貿易打下了堅實基礎。

18世紀上半葉,俄國開始進一步侵略中國西北和漠北地區,清政府給予嚴厲打擊,將俄國軍隊趕出中國蒙古地區。同時,為懲罰俄國的侵略行為,清政府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區貿易,杜絕俄商來北京貿易,中俄貿易中斷。由於俄國已從雙方多年的貿易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因此,為保住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俄政府於1725年(雍正三年)派代表團來華談判,希望能與中國繼續通商並擴大兩國間的貿易。清政府為斷絕俄國與葛爾丹分裂勢力的勾結,於1727年(雍正五年)同俄國簽署了《布連斯基條約》,在此基礎上,1728年(雍正六年)兩國又在恰克圖正式簽署了《恰克圖條約》。這兩個條約劃定了雙方在蒙古地區的邊界,明確了雙方的貿易規定:俄國來華經商人數不得超過200人,每3年來北京1次,免除關稅;同時在兩國邊界處的恰克圖、尼布楚祖魯海爾設互市,“情願前往貿易者,準其貿易。周圍牆垣柵子,酌量建造,亦毋庸取稅,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或繞道或有往他處貿易者,將其貨物入官。”1730年(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圖的中方邊境地區建立買賣城,這樣就將恰克圖分為南北兩市,南市為中國商民居住,稱為“買賣城”;北市為俄國商民居住,稱為“恰克圖”。由於尼布楚、祖魯海爾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圖就成為中俄貿易往來的重要據點。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國商人來北京貿易。這樣,中俄之間的貿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圖。

早在《恰克圖條約》簽訂之前,晉商就已經開闢了北京-張家口-庫倫一線的通商渠道,並在這些地區與俄國商人進行貿易。條約的簽署為晉商提供了極為優越的和平環境。晉商憑藉著先前的經商優勢和雄厚的資本,迅速將商號開在了恰克圖,並開闢了庫倫到恰克圖的商路,對恰克圖早期的開市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晉商的介入,恰克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一躍成為商賈雲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於此。

衰落

恰克圖進入繁榮期後,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貿易額仍保持上升勢頭。每年交易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5%-20%,俄國僅次於英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1851年《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簽訂後頭二年,貿易額仍很可觀。從1853年開始,特別是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後,交易額急劇下降,80年代較50年代少了3/4。恰克圖互市開始走上了一條下坡路。

20世紀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全線通車徹底摧毀了恰克圖互市。恰克圖互市的衰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簽訂,使俄國大批商人將注意力轉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國內地,直接採購、製造、販運茶葉,這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後,俄國與西方勢力一起作為一種殖民勢力深入中國內地的結果。由於海上交通恢復,一些歐洲國家直接從海路同中國貿易,對恰克圖市場造成很大影響。中東鐵路的修建使中俄貿易的重心轉移到黑龍江,則對恰克圖互市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影響

曾有一座城市於西伯利亞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它就是位於俄羅斯南部、與蒙古交界地區的恰克圖市。

雖然常住人口不過兩萬,但按照傳統恰克圖仍然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在歷史上,恰克圖作為中俄交界地區的重要貿易點而盛極一時。在俄羅斯和西歐的文獻中,它被稱為“西伯利亞漢堡”和“沙漠威尼斯”。

這座已經風光不再的小城有兩座格外醒目的東正教教堂。市區的空地上擺放著一門老式迫擊炮,前面的白色石碑上用俄文鐫刻著:願蘇蒙兩國在諾門汗戰役(1939至1940年)中凝結的友誼不斷加強!

18至19世紀上半葉,恰克圖的互市貿易曾是中俄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據記載,1727年10月,中俄政府在此草簽《恰克圖條約》,次年正式換文。根據條約規定,兩國邊境以恰克圖等地為界,清政府準許俄國商人來華貿易。

以茶葉等日常消費品為主要商品的恰克圖互市貿易經久不衰,持續了近兩個世紀。特別是19世紀中葉前,中俄貿易幾乎全部集中於此。小小的荒漠之丘,一時名聲大作,成了中俄貿易的“咽喉”要道。

意義

恰克圖 恰克圖

恰克圖是中俄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它同兩國人民大眾的生活需求和邊疆開發結合在一起,主要交易貨物是大眾日常用品。正因如此,它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圖邊關互市在中俄關係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首先,恰克圖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俄兩國、特別是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恰克圖開市以後,俄國在東西伯利亞興建了製革廠、羊毛加工廠和呢絨廠;1747年和1755年,在伊爾庫茨克建立了兩個絲綢廠,其產品行銷於恰克圖;1763年,俄國開闢由葉卡捷琳堡昆古爾到莫斯科的道路,1792年建貝加爾湖環行道路,沿大道設驛站、建村莊,組織向邊區移民;此外,恰克圖-買賣城的貿易,增加了俄國國庫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圖互市為中俄兩國人民的接觸提供了場所和條件,增加了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兩國市圈的許多商人成了老相識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中俄重大節日,雙方商人還在。起歡慶佳節。同時也為兩國商人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中俄兩國人民在恰克圖市場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關係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顧的一頁。

此外,恰克圖互市也有助於保持中俄邊境局勢的相對穩定。俄國在執行其擴張政策時,不得不顧及它在對華貿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因而直至鴉片戰爭以前,俄國在中俄邊界始終未敢輕舉妄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