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文化學

心理文化學(Psychoculturology)是從心理人類學分離出來的,以許烺光 (Francis L. K. Hsu)倡導的心理與文化相結合的視角和方法,主要從事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的學問。心理文化學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文化人類學“文化與人格”學派的國民性的研究。由於文化與人格學派在“人格”概念使用上的缺陷,被許氏以心理人類學所取代。而今對於大規模文明社會比較研究這一部份,又從心理人類學中分離出來,成為行為科學系統下的一個分支學科。

研究對象

心理文化學主要針對大規模文明社會從事整體性的比較研究(thecomparativestudyofliteratecivilizations)。所謂大規模文明社會是指長久以來擁有文字,並且累積了各種豐富的文獻資料和一套宗教、歷史、法律、科學等方面的心智傳統的社會,例如,古埃及、羅馬、希臘、中國、印度、伊期蘭、歐洲和美國等。一些太平洋群島、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和美洲印第安人社會,雖然近百年來,在其他社會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出一套文字元號(literate)系統,而且有相當的人數具備書寫一種語言(spokenlanguage)的能力,文學也開始發展,但還不能稱得上是大規模文明社會。當然,心理文化學的部份理論也可以用在這些社會之中,但必須指出,這方面的研究不是心理文化學的重點。

研究途徑

心理文化學主張對大規模文明社會進行整體性研究,但這不意味著它將研究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是關注小說、電影、神話、民間故事、宗教經典、傳統哲學等文獻和一般民眾的活動、言論、問題中所表現出的價值、感情、成見之間所共有的模式,嘗試評估連結每個文明不同層面的共同心理模式,探索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人格特質、價值取向、或是行為法則,並且試圖描繪出關於整個社會特徵的全面性的簡要通則。

相關書籍

心理文化學-許烺光學說的研究與套用
作者:尚會鵬游國龍
出版社:(台北)南天書局
出版年:201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