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Ba349戰鬥機](/img/3/24e/nBnauM3XzgjM5EDOzIT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yE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研製始末
![德國Ba349戰鬥機](/img/0/22b/nBnauM3XyAzM1UDMxMT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zE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設計獨特
Ba349很快就生產出來,因為當時金屬材料十分匱乏,加之為了提高機動性,機體絕大部分為木製結構,但駕駛
![德國Ba349戰鬥機](/img/9/462/nBnauM3XzAzM2gDO5MT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zE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艙仍有裝甲保護。其機身為圓柱形,短而平直的機翼上沒有任何操縱面,而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所以稱它為火箭也許更適合)。Ba349使用一台赫爾穆特•瓦爾特(HellmuthWalther)公司的瓦爾特HWK109-509A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Me163也使用相同的引擎),其燃料箱位於機身中部:分別為T燃料箱(過氧化氫和穩定劑)和C燃料箱(肼/甲烷的水合物),這兩種燃料一旦混合就會自燃,加之有很強的腐蝕性,所以必須十分小心。為了增加起飛速度,Ba349還使用了4個斯密丁(Schmidding)533固體助推火箭,這使Ba349能在60秒內達到11,000米的高度。武器方面,原計畫裝備2門30毫米Mk108航炮,但很顯然,德國人也知道Ba349的性能遠不及盟軍的護航戰鬥機,所以量產型只裝備了威力強大的火箭彈,以便更有效的對付盟軍的轟炸機。
性能數據
BA349A型戰鬥機:
![德國Ba349戰鬥機](/img/c/084/nBnauM3X4MTNwQzNyEj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xI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動力裝置:一台瓦爾特HWK109-509A雙燃料液體火箭發動機,最大推力1,500公斤(B型使用HWK109-509C,最大推力2,000公斤)。T燃料箱435立升,C燃料箱190立升。四個斯密丁(Schmidding)533固體助推火箭,總推力2,000公斤。(B型使用兩組固體火箭助推器,總推力2,000公斤)。
性能數據:最大速度998公里/小時(3公里高時),巡航速度797公里/小時,升限14,000米,爬升率11.4公里/分鐘,作戰半徑9公里(4.6分鐘),航程58公里。
重量數據:起飛重量為2,232公斤,空重800公斤,包括助推火箭共880公斤。
尺寸數據:翼展3.6米,長6.02米,高2.25米,機翼面積4.7平方米。
機載武器:24×73mm亨舍爾Hs217“焚風”(föhn)式火箭或33×55mmR4M火箭。
作戰原理
![德國Ba349戰鬥機](/img/b/d1d/nBnauM3X0cDMxcjNwIj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yI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試飛
![德國Ba349戰鬥機](/img/a/d49/nBnauM3X2gDO4EjNwgT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4E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Ba349總共生產了36架,包括3架B型(換裝了推力更大,續航時間更長的瓦爾特HWK109-509C型發動機,使用兩組固體火箭助推器替換了四個斯密丁533固體助推火箭)。Ba349共進行了25次發射,包括7次載人發射。
遺憾的結局
1945年4月,10架Ba349A早期型蝮蛇被部署在斯圖加特附近,等待盟軍的空襲。但由於盟軍地面部隊的逼近,德軍不得不在這些截擊機被虜獲之前將其摧毀。
但盟軍仍至少發現了3架蝮蛇。其中一架被蘇軍得到,另兩架(包括一架Ba349B)於1946年運到美國,A型在加州的莫洛克陸軍基地(現在的愛得華空軍基地)進行了發射,但在發射後三分鐘就在空中爆炸,殘骸落在拉斯維加斯附近的一架雜貨店裡。B型則被運到印第安納州的福里曼試驗場(FreemanField)解剖,1949年美國航空博物館接收了這架蝮蛇。另一架現存的蝮蛇是A型,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
反思
![德國Ba349戰鬥機](/img/1/02c/nBnauM3X4gTN1QDM4IjM4IDMzITM2UTO4gjMwADMwAzMxAzLyI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當然,如果飛行員更本就不想逃脫,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即使是撞擊,木製機身的Ba349對B-17,也只有以卵擊石的效果。
Ba349之所以採用空中解體的回收方式,主要是為了節省燃料,並適應“全民”作戰的需要。當時的“老鳥”已經是十分稀有,當然不可能派他們去駕駛如此危險的截擊機。黨衛軍希望讓大批只受過最基本訓練的“菜鳥”飛行員來駕駛Ba349,起飛和著陸自然是最棘手的部分,Ba349正因為不需要起飛和著陸的技術,而受到黨衛軍的青睞。但讓“菜鳥”來駕駛Ba349看來並不是明智的做法,這種幾乎是自殺的做法甚至還不如神風特攻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