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碑

德化碑

德化碑以其碑身高大,字多文佳,內容豐富,成為雲南石刻里的重要篇章,以南詔德化碑為代表。

德化碑德化碑
德化碑概貌

德化碑以其碑身高大,字多文佳,內容豐富,成為雲南石刻里的重要篇章。南詔政權建立後,隨著實力的發展與積聚,漸圖擴張,欲向東發展。而唐王朝既要聯合南詔,又欲防止它坐大,矛盾由此發生。天寶年間楊國忠等當道,唐朝政治腐敗,對地方民族關係避暑宮,可供考察、遊覽。

德化碑的歷史
公元八世紀三十年代,南詔政權逐漸強大,圖謀向東擴張。而唐王朝既要利用南詔對付吐蕃,又要防止其壯大,雙方潛在著矛盾。天寶九年(公元七五零年),南詔王閣邏鳳按慣例到雲南(今姚安)謁見太守張虔陽,其妻遭張侮辱。閣邏鳳列舉張的六條罪狀連表控告,無效。於是起兵殺張虔陽,並“取姚州及小夷州三十二”。第二年,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問罪。閣邏鳳派人帶狀子去剖白冤屈,“切陳丹款,至於再三”,並願修還被毀壞的城府,歸還俘虜,負責賠償損失。但鮮于仲通妄自驕大,不許講和,口口聲聲要血洗南詔,並派大將率兵繞道點蒼山後,企圖腹背夾擊南詔。在這種情況下,閣邏風遣使至浪穹向吐蕃求援,雙方合力在西洱河大敗唐軍,“仲通僅以身免”。訊息傳到京都,正值皇帝慶祝大壽,唐朝奸臣楊國忠等掩蓋敗狀欺騙唐皇帝,假祝勝利,並推薦鮮于仲通為京兆尹(首都長官),一面又派軍隊強築姚州城,結果又全軍覆沒。公元754年,唐王朝又強行徵兵十餘萬,命李殮率領攻打南詔,結果李殮身亡,全軍覆滅。閣邏風為了以後“歸唐”留下後路,使命人收拾唐軍陣亡將士,“家而葬之,以在思舊”。同時立《南詔德化碑》,表明叛唐是實不得已,決心“世世事唐”之意。

德化碑簡介
南詔德化碑位於太和城遺址內,有一仿唐建築風格的石亭,碑立於亭內。碑高4.02米、寬2.27米、厚0.60米,兩面刻字,正文3800多字,碑陰1300多字,總計5100多字。碑立於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為南詔清平官(相當於宰相)鄭回撰文,唐流寓使杜光庭書丹。碑文內容,為南詔群臣歌頌南詔王閣羅鳳的功績,著重敘述南詔與唐友好以至失和的情節,表明南詔對唐的友好願望。
南詔德化碑不僅文辭典雅,脈絡清楚,史實翔實,具有說服力,而且書法流利挺拔,瀟灑朴茂,秀逸可愛,加之刻工精美,可稱得上是唐碑中的精品。南詔德化碑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一塊象徵民族團結友好的物證,為研究唐、南詔、吐蕃(西藏)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1962年3月4日,國務院將南詔太和城遺址(含《南詔德化碑》)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