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大銘上徐村

大銘鄉上徐村位於德化縣西部,閩南遊覽名勝九仙山的西側。全村土地總面積16.4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至2004年末,全村總戶數120戶,總人口498人,全村有蘇、李兩個姓氏,均系漢族。

百科名片上徐村地理位置
大銘鄉上徐村位於德化縣西部,閩南遊覽名勝九仙山的西側。全村土地總面積16.4平方公里,4個村民小組。至2004年末,全村總戶數120戶,總人口498人,全村有蘇、李兩個姓氏,均系漢族。
目錄
地理位置由來歷史物產交通

地理位置

境內群山綿亘起伏,海拔千米以上有石獅岐,分別屹立於西南部,構成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7℃,平均無霜期270天,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光熱充足,雨量充沛。

歷史

蘇氏
上徐村蘇氏屬於雙翰蘇氏,宗祠位於德化縣春美鄉雙翰村鯉中自然村。祠堂占地20多畝,分上第、下第。下第建於元至元庚寅年(1290年),祠名新興堂,建築面積462平方米。上第建於元皇慶癸丑年(1313年),祠名世德堂,建築面積2498平方米。祠堂為閩南風格宮殿式木質結構建築。世德堂中廳雙梁迭架,猶為奇特。雙翰蘇姓源自武功蘇氏蘆山派。唐末都統領軍使蘇光誼自同安遷居永春桃源,宋禮部尚書蘇奉禮於淳化五年(994年)遷居德化善均里石城,後五世簪纓。宋末蘇十萬舉兵抗元,元兵血洗石城。蘇道隆率子蘇善保、蘇善傅於元至元年間僻居雙翰,建新興堂,蘇善傅又自建世德堂。 雙翰原稱常安,清乾隆年間出了兩位翰林,改稱雙翰。雙翰蘇姓主要分布於閩贛、江浙、京滬、津穗、港台及東南亞等城市,澳洲、北美等地也有其宗親,其中不乏專家、教授、博士和工商士賈。雙翰蘇氏宗祠鄰近的附屬建築有乾祿堂,聚奎堂、流慶堂,翰祥堂等祠堂群。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有福德宮(建於元泰定丙寅年,1326年);廣濟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及樹齡700年以上的世杉名樹古木風景保護林。
蘇姓乃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為上古帝王顓頊高陽氏之後,以封地為氏。
蘇洵族譜·後錄》載:“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曰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重黎為帝嚳火正曰祝融,以罪誅,其後為司馬氏。而其弟吳回復為火正,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長曰礬,為昆吾;次曰惠連,為岑胡;次曰籛,為彭祖;次曰耒言,為會人;次曰安,為曹姓;季曰季連,為畢姓。六人者,皆有後,其後各分為婁姓,昆吾始姓己氏,其後為蘇、顧、溫、董。當夏之時,昆吾為諸侯伯,歷商而昆吾之後無聞。至周有忿生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謂司寇蘇公是也。司寇蘇公與檀伯達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內皆有蘇氏。”由上述可知,第一個以蘇為姓的是昆吾的後代,封於蘇,其子孫以封地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亦載:“顓頊裔孫:陸終生礬,封於昆吾,昆吾之子封於蘇, 其地鄴西蘇城。”蘇姓最初的發源地是河南,到了周朝初出一個蘇忿生,官拜大司寇負責刑獄和司法,被周天子封於河內,後又遷徙到扶風(陝西)、武功等地,以至播遷全國各地。
蘇姓發源於河南,但很早就向各地播遷,晉朝就有蘇氏族人隨中原士族南遷,唐朝也有蘇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福建通志》記載蘇益隨王潮到福建開基,在泉州同安繁衍成為當地望族。《同安蘇氏族譜》曰:“先祖益,字利用,任州刺史,世居光州固始,唐僖宗光啟元年,同王潮王緒入閩,居同安葫蘆山下。”北宋時,同安蘇姓出了一個著名科學家蘇頌,他設計製作了自動化天文台“水運儀象台”,被譽為世界第一座天文鐘,其著作《新儀象法要》在古代科技史上占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族譜史料明確記載福建最早到台灣的移民是泉州德化蘇氏,這是閩台關係史最珍貴的資料之一,引起海內外學術界的關注與興趣。莊為璣、王連茂合著的《閩台關係族譜資料選編》一書選編了近百部族譜,其中《德化使星坊南市蘇氏族譜序》是記載最早到台灣的宋代德化蘇氏史料,譜中寫道:蘇氏一族, “分於仙遊南門、興化、涵頭……永春、尤溪、台灣,散居各處。”這是蘇家七世祖蘇欽於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撰寫的,序寫於南宋初,移民到台,自會比這更早,有可能在北宋末或南宋初。
李氏
李姓從"嬴"姓改變而來,黃帝裔孫皋陶為古代司法長官傳給理征,理征執法剛正不阿,因為他看不慣商紂的所作所為,直接勸說商紂,那個暴君憤怒之下,將他立即處死,滿門抄斬,理征妻子帶著兒子利貞逃難到現在的河南安陽,飽受飢困,為了生存只能吃山上的野果,為了感謝那些果子的救命之恩,就把"理"改為"李",從此就出現了李姓,北宋年間,李纂從南安遷居龍潯,建奎兜堂,李才乾隆從永泰溪山寺遷居以葛坑,建五龍堂,李福諒從永春十九都遷居潯中,南宋末年,李賜大從大田遷居大銘鄉上徐村,明朝年間,李惠從泉州遷居到美湖,建厚成堂,李倫也偕子來到蓋德,從晉江遷居潯中,建沙堤堂,李介泉也從晉江遷居到龍門灘,建侯富堂,李上豪從安溪遷居龍潯,李德懷遷居水口,清朝年間,李志炯從永泰遷居德化縣城,建朝風樓,李金策遷居潯中,李孫輝從晉江遷居潯中富東社區,其孫李金弟建文德堂,李來,於忠,于謹隨父從永春遷居赤水民國年間,李銅從永泰遷居水口,李成芳從永春遷居德化縣城,李瑞金遷居龍潯,解放前後,李文華,李世潯,李鴻友,李福義,李安碧,李賢琨,李文耀,李從謀,李遠程,李建民,李寶珊,李傳芳,李光德,李綿寧分別從山東,永春,安徽,南安,福州,上海,石獅,莆田,南安,莆田,南安遷居到德化各個鄉鎮,隨著改革開放,遷居到德化的李姓就更多了,就有七八戶入住德化.
現李姓人口在德化將近二萬,主要分布在龍潯,潯中,桂陽,蓋德,其次分布在葛坑,龍門灘,美湖,楊梅,水口,春美,三班鎮,這個都是從多到少的秩序來排的
大銘鄉歷史悠久,賢人傑士輩出,如明末清初翰林賴垓等。境內文物、古蹟甚多,其中,有古瓷窯、煉鐵爐和始於明朝的鑄鼎;有建於雍正八年的木橋——銘新橋;賴垓祖厝至今保存完好。大銘鄉是德化縣古代瓷業產地之一。高嶺土早已開發,清代在聯春、大銘、瓊山一帶就建有瓷窯生產瓷器,其中聯春窯、瓷窯侖的釉下彩青花雲龍紋碗、盤等產品曾銷往國外。

物產

林、水、礦資源豐富,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全村有耕地面積685畝,盛產稻穀、甘薯、馬鈴薯以及蔬菜、水果等,是德化農業主要產糧區。目前,已初步形成糧食、林業、水果、反季節蔬菜、畜牧、家禽等具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綜合生產基地。果園面積440多畝,德化梨水果帶已初具規模,主要品種有:德化梨、油柿、早熟水蜜桃、柑桔等。全村山林面積944畝,森林覆蓋率79.6%,立木蓄積量2070立方米,主要有松、杉、毛竹等,還有紅豆杉、樟、楠、栲等珍貴樹種。主要礦產資源有鐵、錳、銅、鎢、花崗岩、高嶺土、石英石等。可供開發的電力資源達0.51萬千瓦以上,全村現有電站1座,總裝機容量56千瓦,並與縣聯網。
近年來,大銘鄉提出“圍繞五大優勢,建設特色農業鄉鎮”目標,“水電、畜牧、生態”之鄉建設有效推進。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狠抓發展農業經濟項目,同時,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增加收入。至200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00萬元,企業產值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8元。

交通

交通便利,省道103線穿過境內2個村,現已實現村村通公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