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堂

清代顧震濤在《吳門表隱》中稱:"石龍在烏鵲橋東,名龍壇,闔閭所造,今為五龍堂。 《吳郡金石目》載有:"靈濟廟敕封五龍碑,紹熙五年五月九日,行書。 清代嘉慶十七年(1812)又將太陽宮風神廟神像移入五龍堂,題額"風伯龕",這是五龍堂的鼎盛時期。

蘇州市五龍堂也稱靈濟廟,在蘇州市烏鵲橋東南、今蘇州市南園賓館西部。傳為闔閭所造,於唐代貞元年間始建五龍堂廟。古時為官府祈雨之所,所在之巷被稱為五龍堂巷。
清代顧震濤在《吳門表隱》中稱:"石龍在烏鵲橋東,名龍壇,闔閭所造,今為五龍堂。庭外池中以石板覆五井,或雲壓太湖水怪,遇旱啟板即雨。唐貞元中李紳撰記。 "
據明洪武《蘇州府志》記載,南宋淳熙十年(1183)七月,蘇州大旱,知府耿秉至五龍堂祈雨。忽一日有小龍盤鏇顯靈,次夕即大雨滂沱。後由耿秉奏請詔賜"祈雨靈驗"、"靈濟廟"。
南宋紹熙四年(1193)敕封五龍為東靈侯、西城侯、中應侯、南平侯、北寧侯,意為"東南西北中,靈城應平寧"。《吳郡金石目》載有:"靈濟廟敕封五龍碑,紹熙五年五月九日,行書。 "由是香火鼎盛,年有賽會。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旱,江蘇巡撫陳文恭設壇禱而啟板,立應。相傳郡中逢亢旱,有司以虎骨投之,能暴雨不止。
清代嘉慶十七年(1812)又將太陽宮風神廟神像移入五龍堂,題額"風伯龕",這是五龍堂的鼎盛時期。
民國20年五龍廟停祀,屋宇十餘間尚存舊貌,抗日戰爭期間曾設五龍堂國小。
廟址於1951年起改為民宅及避雷器元件廠。1951年五龍堂巷東側均劃歸蘇州市南園賓館,五龍堂剩餘劃入南園賓館。至此,五龍堂遺存全部消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