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

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是由宋代 時期的詩人郭祥正寫的是一首雜言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郭祥正

作品體裁:雜言詩

作品原文

君不見彭門之黃樓,樓角突兀凌山丘。

雲生霧暗失柱礎,日升月落當簾鉤。

黃河西來駭奔流,頃刻十丈平城頭。

渾濤舂撞怒鯨躍,危堞僅若杯盂浮。

斯民囂囂坐恐化魚鰲,刺史當分天子憂。

植材築土夜連晝,神物借力非人謀。

河還故道萬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公來相基壘巨石,屋成因以黃名樓。

黃樓不獨排河流,壯觀彈壓東諸侯。

重檐斜飛掣驚電,密瓦瑩淨蟠蒼虬。

乘閒往往宴賓客,酒酣詩興橫霜秋。

沉思漢唐視陳跡,逆節怙險終何求?

誰令頸血濺砧斧?千載付與山河愁。

聖祖神宗仗仁義,中原一洗兵甲休。

朝庭尊崇郡縣肅,彭門子弟長歡游。

長歡游,隨五馬。但看紅袖舞華筵,不願黃河到城下。

作品賞析

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五月,蘇軾到徐州,任“知徐州”之職。其年七月十七日,黃河在澶淵決口。八月十七日,水及徐州城。當時蘇軾督率軍民“修城捍水,出活徐人”。冬天水退,“作黃樓東門之上”(引自《集注分類東坡詩·紀年錄》)。這是蘇軾做的有利於人民的諸事之一。蘇軾詩中屢屢寫到,蘇轍為蘇軾作《墓志銘》,對此也大書特書;蘇轍還寫有《黃樓賦》。此詩即為此而作。

開頭四句,先寫黃樓之高,筆勢飛騰。用山丘、雲霧、日月來烘托,氣魄宏大。

接著跳開來,回頭寫黃河決口“水及徐城”之事。先用“黃河西來”四句寫水勢兇猛,城被水圍,刻畫生動,寫出難寫之景。再以“斯民”等句寫徐城情勢危急與蘇軾的勇於盡責。“斯民”句,用“囂囂”兩字寫當時人民驚恐呼號之狀,情景逼真;加以“坐恐化魚鱉”,點明這是人命攸關的人事。“刺史”句寫入蘇軾(刺史原為唐代官職,約相當於漢代的太守,宋代的知州)。在危急時,蘇軾毅然挺身而出,一面發動民眾,一面動用駐軍(宋代制度:地方官無權動用駐軍),來築堤護城。詩用“刺史”為“天子分憂”,措詞莊重得體。“植材”兩句寫築堤措施與工程速度。“神物借(助的意思)力非人謀”,尤得修辭之妙。句意言工程進度之速,如得“神助”,充分表明軍民力量之大;說“非人謀”,實則正是讚頌“人謀”,這從下面“匪公”句就可以知道。“河還”兩句,借用徐州人民口氣,寫出築堤捍水的效果及對蘇軾的讚頌,具體生動而又親切,為傳神之筆。

“公來”以下轉入黃樓。“公來”兩句寫蘇軾利用築堤所余的木石修建黃樓。修黃樓並不是蘇軾為了個人享受,下面就此細說。根據舊傳“五行”說法,土能克水,而土為黃色。用“黃樓”制服水患,這是迷信說法;蘇軾、陳師道並不真的相信它,所以用“不獨排河流”一語帶過,接下便說“壯觀彈壓東諸侯”。唐、宋州郡約等於春秋諸侯國,“東諸侯”即指東方郡縣。徐州自古為東方軍事重鎮,在東方起“彈壓”作用,這是歷史事實。句言“壯觀彈壓東諸侯”,是說黃樓的“壯觀”在東方郡縣中為第一,這是就樓而言的。但這還只是一層;更深層的意思是:通過黃樓表明徐州繁榮昌盛,對其他州郡某些陰謀割據者會起鎮懾作用。“重檐”兩句刻畫“壯觀”之“壯”,這是寫樓的必不可少之筆。妙在用“驚電”、“蟠虬”來形容,寫得氣勢飛動,刻畫出一個“壯”字,把黃樓寫活了。“乘閒”兩句寫樓成宴客。蘇軾《九日黃樓作》詩說:“詩人猛士雜龍虎,楚舞吳歌亂鵝鴨”,客人中有文有武,宴會上有舞有歌,可為此句作註腳。句中“詩興”即指《九日黃樓作》而言。這兩句不僅寫出蘇軾的文採風流,而且暗示著“與人同樂”。這是修建黃樓的另一作用。這兩個作用其實是聯結在一起的,因為重鎮的繁華,便是“鎮壓”力量的象徵。作者俯仰今古,引起“沉思”:重鎮的強大,是否又會被野心家用為割據之地?因而有了下一段議論。

“沉思”四句,就漢唐往事,指出:“怙(依賴)險”、“逆節(指違命,對抗中央)”的人,只能自致殺戮,沒有好下場;“聖祖”四句,寫出宋朝從太祖、太宗以來,統一了中原,並且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局面,使朝庭尊崇,群縣肅穆;具體到徐州,人民也就能過著平安無事的日子。他用“彭門(徐州古名彭城郡)子弟長歡游”,象徵地方安定、社會繁華。寫得形象生動。這也就暗渡到黃樓。因為黃樓也是歌舞之場,陳師道後來寫《寄曹州晁大夫》詩說:“墮絮隨風化作塵,黃樓桃李不成春。只今容有名駒子,困倚闌乾一欠伸。”陳師道《南鄉子》詞序中還說:“晁大夫增飾披雲(樓名),初欲壓黃樓……而曹妓未有顯者,黃樓不可勝也。”透露出黃樓當時歌舞之盛,下文有“紅袖舞華筵”之語,與此承接。

最後,以“隨五馬”,點明蘇軾與民同樂。“五馬”是漢代太守儀制,用典恰當。蘇軾在徐州作的《江城子》詞中有“為報傾城隨太守”之句,人民既隨太守出獵,也就可隨太守觀看歌舞。這裡主要是為了寫水退樓成之後的地方繁華、官民同樂景象。這三句突然換韻,並用長短句寫出,從語言風格看,很像民間歌謠。用它來總括全篇,真切而有餘味。

這首詩有寫景,有寫人,有敘事,有議論,有抒情。其中既寫了水來與捍水,又寫了築樓與樓成;寫了蘇軾,也寫徐州人民;還寫到漢代、唐代往事。內容充實,層次繁多,千端萬緒,而作者執簡御繁,舉重若輕,縱橫跳宕,轉折自如。這固然由於他詩功純熟,巧於修辭,精於組織,更由於著眼點高,想像力強,正如朱珪評李白詩時所言:“陵蹈虛空,俯視滄海”,“英光浩氣,溢乎毫墨之外”,故“造語豪壯”(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足以上繼李白,近比蘇舜欽、王令、蘇軾。朱珪認為,作者當與“晃、秦同傳”,但他與晁補之、秦觀風格並不相近。

作者簡介

郭祥正,北宋詩人,字功父,太平當塗(今屬安徽)人。曾中進士。熙寧年間(1068-1077)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度判官。後為王安石所不滿,以殿中丞致仕。元豐年間(1078-1085),知端州。元祐(1086-1094)初期,官至朝清大夫。少有詩名,為梅堯臣所賞識。其詩頗有和李白相似的地方,曾為王安石所稱賞。有《青山集》及其續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