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建安四年年十二月,正當曹操部署對冀州牧袁紹作戰之時,原依附曹操的劉備襲斬徐州刺史車胄,又擊敗曹操派去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軍,據有徐州、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等地,背叛曹操,回響袁紹。五年正月,車騎將軍董承等企圖刺殺曹操的計畫泄露,董承、王服、種輯皆被屠滅三族,唯參與密謀的劉備僥倖逃脫,且勢力越來越大。曹操欲親自征討劉備,部將們耽心袁紹從背後攻擊。謀士郭嘉認為,袁紹遲鈍多疑,不會立即來攻。劉備新起,眾心未附,正是迅速進攻,將其擊敗的時機。曹操為剪除後患,遂親率大軍東征劉備。冀州別駕田豐勸說袁紹,乘機襲擊曹操後方,袁紹卻以幼子重病為由不肯出兵。劉備驚悉曹操軍將至,親率數十騎出城觀察,果然望見曹軍旌旗,只得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劉備妻子被俘。曹操接著攻陷下邳,迫降劉備部將關羽,又進擊依附劉備的昌稀等,將其擊破。劉備逃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袁紹,逐漸收集潰散的殘兵敗將,成為袁紹大舉攻曹的力量。
就在楚威王攻齊的同時,對徐州相王心懷不忿的趙肅侯也派兵攻打魏國的黃,“不克。築長城。”趙國不敢和強大的齊國交戰,便只能向魏國挑戰。正如錢穆所說,威宣閔時代的齊國,趙國是根本不能與之匹敵的。魏惠王原想利用楚國伐齊,沒想到結果還是引火燒身。
徐州之戰,魏國見死不救,齊國大怒,想把魏國的人質董慶殺掉。旰夷對田嬰說:“如果齊國將此人殺死,無疑就是告訴楚國:‘魏國並不支持齊國’。而魏國若因此與楚聯合攻齊,齊國就很危險了。”於是齊國不但沒殺董慶,相反還優待他。魏國方面可能也是被趙國所激怒,乾脆就站在齊國一邊,楚威王對齊魏聯盟有所顧忌,所以也不敢戀戰。徐州之戰至此便告終結。
戰爭後遺
經過徐州之戰,楚國的國勢終於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當時楚國南有洞庭、蒼梧、江南(今江西省),西有漢中,北有宛葉,東有淮北膏腴之地,地方數千里,為諸侯中疆域最大者。齊剛有取代魏國而稱霸天下之意,竟於其相王之次年即遭大敗。一時間,“郢為強,臨天下諸侯”。
前332年,齊、魏軍攻趙,趙自知不敵,便引黃河水灌齊、魏軍(在以後的歷史中趙國將經常採用這種不顧民眾死活的作法來對抗外敵)。七年後,田朌與公孫衍聯手,大敗趙、韓軍,才算是報了徐州之戰的一箭之仇。前321年,齊威王封田嬰於薛。楚懷王似乎對田嬰也沒有什麼好感,為了這件事,齊楚之間差點再次開戰。田嬰派公孫閈遊說楚懷王,說:“齊國封田嬰是自弱之舉,請不要阻止。”於是田嬰再次涉險過關。
徐州之戰雖然使楚國聲威大振,實際上並不能扼止齊國的上升之勢。相反,本就存在泗上之爭的齊楚兩國因此而更加深了嫌隙。就在兩國互斗之時,西方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來自鹹陽的持續不斷地打擊使魏國的處境更加惡化。秦不僅收復了西河,在魏勝楚的陘山之戰後,獲勝的魏國反而將上洛拱手交與秦國,這也標誌著魏國徹底淪為二流弱國。秦的崛起是對齊楚的巨大威脅,接下來,這兩個中原霸國將要應對空前嚴峻的挑戰。
點評
此戰,曹操迅速擊潰劉備,避免了在官渡之戰中兩面作戰的局面。
三國戰爭列表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董卓討伐戰 | 魯陽之戰 |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 武陽之戰 | 兗州之戰 | 定陶之戰 | 官渡之戰 | 徐州之戰 |白馬之戰 | 烏巢之戰 | 白狼山之戰 | 孫策平江東之戰 | 曲阿之戰 | 穰城之戰 | 赤壁之戰 | 林歷山之戰 | 渭南之戰 | 益州之戰 | 皖城之戰 | 合肥之戰 |巴西之戰 | 漢中之戰 | 樊城之戰 | 江陵之戰 | 夷陵之戰 | 濡須口之戰 | 廣陵之戰 | 諸葛亮南征 | 諸葛亮北伐 | 吳平山越之戰 | 魏滅公孫淵遼東之戰 | 曲城之戰 | 東興之戰 | 姜維北伐| 南安、合肥之戰 | 壽春之戰 | 魏滅蜀之戰 | 永安之戰 | 西陵之戰 | 漢巴之戰 | 黃巾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