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吳平山越之戰嘉禾三年至六年(234—237年),吳軍收服丹陽郡(治揚州,今江蘇南京)山越人的軍事行動。
典故
三國時,分布在今蘇、皖江南及浙、贛、閩山區的土著居民,史稱“山越”。其地周鏇數千里,山谷萬重,山出銅鐵,自鑄甲兵;其民俗好武習戰,崇尚氣力;開山赴險,抵突叢林,極為敏捷,吳軍來攻時,“戰則蜂至,敗則鳥竄”(《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長期以來不服統治,吳為增強實力,強征為兵,山越輒起反抗,丹陽地區尤甚。嘉禾三年,諸葛恪自請到丹陽收服山越,以擴大兵源。孫權任命他為撫越將軍、丹陽太守。諸葛恪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命令各郡嚴守疆界,嚴肅法紀,已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隨後,調集各路將領,派兵據守險要峪口,修築圍困工事,不與山越交兵,又令士兵全部搶收田野成熟的稻穀。山越人新谷無收,舊穀食盡,因饑饉而被迫出山歸降。諸葛恪下令,對歸順的山民,不得隨意拘捕。有一縣令因違令捆綁山民,被諸葛恪斬首,因而大批山民紛紛歸降。至六年十月,先後收服達10萬餘人。諸葛恪將其中丁壯4萬餘編入軍隊,其餘遷居平原從事生產,成為政府直接控制的編戶平民。
點評
此戰顯示諸葛恪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善於捕捉戰機,抓住決戰關鍵與山民的心態,實施突襲的英勇果斷和指揮才能。
三國戰爭列表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董卓討伐戰 | 魯陽之戰 |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 武陽之戰 | 兗州之戰 | 定陶之戰 | 官渡之戰 | 徐州之戰 |白馬之戰 | 烏巢之戰 | 白狼山之戰 | 孫策平江東之戰 | 曲阿之戰 | 穰城之戰 | 赤壁之戰 | 林歷山之戰 | 渭南之戰 | 益州之戰 | 皖城之戰 | 合肥之戰 |巴西之戰 | 漢中之戰 | 樊城之戰 | 江陵之戰 | 夷陵之戰 | 濡須口之戰 | 廣陵之戰 | 諸葛亮南征 | 諸葛亮北伐 | 吳平山越之戰 | 魏滅公孫淵遼東之戰 | 曲城之戰 | 東興之戰 | 姜維北伐| 南安、合肥之戰 | 壽春之戰 | 魏滅蜀之戰 | 永安之戰 | 西陵之戰 | 漢巴之戰 | 黃巾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