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述
永安之戰,三國魏景元五年(264年),原蜀將羅憲為魏堅守永安(巴東郡治,今四川奉節)東抗吳的作戰。
典故
蜀巴東太守羅憲曾奉後主劉禪之命,率5000餘人鎮守永安。是年三月,魏滅蜀(參見魏滅蜀之戰),成都陷落的訊息傳到永安,軍民震恐,羅憲為穩固軍心,殺傳播訊息的人。不久,接到劉禪降魏的親筆詔令,羅憲遂率部移駐都亭(永安城外驛站),準備向魏投降。此時,吳帝孫休獲悉蜀亡,即令吳軍西進,聲言援蜀,實欲趁機襲取巴東。羅憲對東吳此舉十分氣憤,下令整軍備戰,防禦東吳。東吳為儘快占領東巴,派撫軍將軍步協率大軍進攻永安。羅憲兵力薄弱,形勢危急,即派參軍楊宗突圍北上,向魏安東將軍陳騫求援,並把文武官員的印綬呈獻司馬昭。吳將步協急攻永安,被羅憲擊敗,吳主大怒增派駐守西陵(今湖北宜昌)的鎮軍將軍陸抗率兵3萬會攻永安。羅憲據城堅守,吳軍圍攻6個月不下,魏援兵仍未到,永安城中軍民處境更加艱難。有人勸羅憲棄城突圍,但他決心堅守到底,與守城軍民共存亡。魏將陳騫將永安告急報告司馬昭,司馬昭令荊州刺史胡烈率兵2萬進攻東吳的西陵,以解永安之圍。七月,吳軍因久攻永安不克,西陵又遭魏軍攻擊,被迫從永安撤軍。隨後,司馬昭任命羅憲為巴東太守、陵江將軍,封萬年侯,繼續統兵駐守永安。
點評
此戰,羅憲困守孤城,司馬昭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不直援永安,而趁虛襲擊吳軍後方西陵,迫東吳退兵。
三國戰爭列表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董卓討伐戰 | 魯陽之戰 |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 武陽之戰 | 兗州之戰 | 定陶之戰 | 官渡之戰 | 徐州之戰 |白馬之戰 | 烏巢之戰 | 白狼山之戰 | 孫策平江東之戰 | 曲阿之戰 | 穰城之戰 | 赤壁之戰 | 林歷山之戰 | 渭南之戰 | 益州之戰 | 皖城之戰 | 合肥之戰 |巴西之戰 | 漢中之戰 | 樊城之戰 | 江陵之戰 | 夷陵之戰 | 濡須口之戰 | 廣陵之戰 | 諸葛亮南征 | 諸葛亮北伐 | 吳平山越之戰 | 魏滅公孫淵遼東之戰 | 曲城之戰 | 東興之戰 | 姜維北伐| 南安、合肥之戰 | 壽春之戰 | 魏滅蜀之戰 | 永安之戰 | 西陵之戰 | 漢巴之戰 | 黃巾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