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來
徐家棚是一個俗得不能再俗的地名。徐家棚這個名字從何而來,沿用了多久已不可考。傳說清末有徐姓一家人在這此處築棚而居得名 。武漢毛針織絨廠區原是一片菜地,它與和平大道以東的和平鄉阡陌相連,這裡便住有十餘家徐姓菜農。這十餘家徐姓菜農或許就是清末那位築棚而居的徐姓後裔,或許這十餘家徐姓菜農壓根也不知道徐家棚地名是他們祖上因在此築棚安居而得。
軌道交通
徐家棚雖然是個很俗氣的地名,對武漢人來說是不會陌生的。這裡曾是粵漢鐵路的終點。
粵漢鐵路
1912年粵漢鐵路湘鄂段在武昌鮎魚套開工。原定以鮎魚套為終結點,後因購地困難,改在徐家棚。 1936年9月1日,粵漢鐵路全線竣工,由廣州黃沙出發9月3日,抵達武昌徐家棚,歷時44小時,試行圓滿成功。粵漢鐵路北起武昌、南達廣州,全長1094公里。1896年開始籌建。起初由美國華美合興公司投資代築。1905年收回自辦,由湖北、湖南、廣東3省各自籌款修築,南北分頭進行,1915年因經費短缺,停頓一段時間,1929年再次施工,直至1936年9月竣工,全線通車。
武昌北站
1957年武漢長江一橋建成通車前,從南方來的旅客均要在武昌北站下車,出站約百米之遙便是徐家棚輪渡碼頭。需繼續北行的旅客,乘渡輪過長江在位於今濱江公園處的粵漢碼頭上岸,然後到大智門車站乘火車……。從北方南下的旅客,在大智門車站下火車後,在粵漢碼頭乘渡輪過長江到徐家棚輪渡碼頭上岸,就可在武昌北站乘車南下……。而列車則由火車頭牽引至名叫“下河線”的地方,火車輪渡裝載著車皮過江。因南來北往的人多經這裡轉乘火車,可知徐家棚當年的繁華絕不亞於江漢路、六渡橋!
徐家棚站
站名: 徐家棚站
屬性:捷運8號線一期江南第九站
地點:和平大道團結路東
周邊:和平大道 長江二橋 徐家棚街
介紹:與和平大道上捷運5號線組合形成換乘站
徐家棚街
從武漢長江二橋東進江南,跨入的第一個街區就是徐家棚街。徐家棚街位於武昌區北部,東與洪山區團結、徐東兩村和水果湖街接壤,南至三角路村、新河街,北與楊園街相鄰,西鄰長江,正好在長江和沙湖之間,面積五平方公里,現轄20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九萬七千人。
隨著京漢粵漢鐵路的興建,此處人煙漸密,地名仍以“徐家棚”稱之。[font=ˎ̥]1952年設徐家棚人民政府,屬武昌區。1954年改稱徐家棚街辦事處。
秦園路
徐家棚最為可圈可點的地方是秦園路。“秦園路”這條馬路,是1922年由武昌商埠局修建,它西起粵漢鐵路江邊,東邊則止於民國時期武漢的私人名園——琴園。秦園路因秦園得名,秦園又是“琴園”之訛。琴園建於1917年春,占地3.75公頃,是清代湖北道員任桐在沙湖溝口仿《紅樓夢》中大觀園所築的別墅。任桐字琴父,故以其字命名為“琴園”。 他是浙江永嘉人,故又名之為“永嘉別墅”。園成,轟動一時,成為當時武漢的著名庭園。康有為曾經為之作聯:“琴譜茶經,輪換風雅;園花池月,悟徹禪機。”
任桐選此地造園乃有其緣。據傳1916年8月5日,任桐與其同事在此視察商埠情形時,拾一棄嬰,乃抱之撫養,作為次女。任桐行此善舉後,官運步入"坦途",後為紀念此事,即在溝口拾嬰處購地百畝造園。
琴園的園林建築,繼承了中國園林中“亭台樓閣,假山池沼”的風格,在創作和建造中,融入了主人清高風雅的韻味,在布局和內容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使之頗具民族特色。在琴園中,任桐以“樂有道,其樂無窮”為主旨,建有樂樂廳,陳列琴、瑟、鍾、塤、祝等古樂器以供觀賞;任桐好收藏,曾大量收購古本詩書及名人字畫,辟“詩窟”專供文人雅士鑑賞並在此吟詩作畫。此外,還建有專奏古樂舞八佾的鏡花台,讀講佛經的出坐閣等等。這種與文學,音樂,繪畫融合貫通,使琴園更具有了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
琴園的造園藝術,善於通過山水、泉石、樹木、花卉、建築等有機組合,營造出具有四季不同的美景,從而給人 以審美享受。春遊琴園,可步聽雨樓、淫雨亭聽雨,可入杏花林、桃花溪踏青;夏入琴園,有滿澤荷蓮可賞,有山外樓可供納涼小憩;秋至琴園,可在人壽廳品茗賞月、廣寒宮裡舉杯邀明月;冬歸琴園,有臥雪軒可避寒聞香,有梅嶺可踏雪尋梅。這景致,足可與江南名園比美的!只可惜1931年的大洪水將琴園淹沒殆盡,園內的一些建築物和樹木花草多被淹毀。爾後,琴園又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變故,損毀更為嚴重。時至今日,琴園全部堙沒,已無一絲遺蹟可尋。琴園淹毀後被充作菜園,而秦園路已被改造為“好吃一條街”。歷史便是如此見證著雅俗蟬變和人世滄桑!
四美塘
1914年築粵漢鐵路時,曾在此取土方,形成窪地,積水成塘。當時河南民工沿塘搭棚而居,當地人便以民工為對象做飲食漿洗小生意。時有四女洗衣為生,民工戲稱“四美”,塘名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