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銅鼎

彭陽銅鼎

“彭陽”銅鼎,慶陽境內,有許多以“彭”字命名的地名,如彭陽、彭原等。據有關史料記載:彭陽是西漢時期的一個縣名,始置於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治所在今董志原上。1982年在董志原西部的野林村的一座西漢墓葬中,出土了一件有銘文“彭陽”二字的銅鼎,這更進一步證實西漢時期確有彭陽這個地名。

簡介

北魏時期彭陽縣治所置於今西峰區彭原鄉。隋開皇十八年改名彭原縣。據《新唐書》載:天寶初曾設彭陽郡,治所在今寧縣東的安定村,後改為寧州。從上述的彭陽或彭原的郡縣變遷來看,經歷了西漢至元代兩千年的歷史,都是以今天的董志原為中心,而且都離不開個“彭”字。可見“彭”在這裡是何等的“根深蒂固”。據《尚書·周書·牧誓》載,隨武王伐紂的邦國,就有彭國,即今慶陽市一帶。《世本》記載,古彭國是黃帝後裔陸終氏第三子的封地,他的母親就是彭國北鄰鬼方人。從這些史實看,商周時期的董志原就叫彭,所以後世才有彭原、彭陽之稱。

歷史

“彭陽”銅鼎,在董志鄉野林村(今屬西峰區轄地)出土。文物工作者曾對銅鼎出土現場進行了調查和清理。這裡是一座豎穴土坑墓,銅鼎屬墓葬隨葬 品,與這件銅鼎隨葬的器物還有一件銅蒜頭壺、八件灰陶罐、一件鐵釜、一件鐵刀等器物。此墓屬西漢早期墓葬。
這件“彭陽”銅鼎呈扁平球狀,方形豎耳,三馬蹄形足,鼎蓋上有三個環形鈕,鈕上又有菌狀突起,蓋覆置即為盤,三鈕便為盤足,設計合理,—器多用。
這件銅鼎珍貴之處,在於鼎蓋上刻有一組銘文:“彭陽重三斤四兩容三升”;另在鼎口沿處還刻著“彭陽 重七斤 容一斗三升”。從上述銘文可知,西漢時期的銅鼎不僅是禮器,而且也是標準岳哭 妊立測,鼎蓋重805克,容625毫升;鼎身重1725克,容2700毫升,按照鼎蓋和鼎身所刻銘文的重量、容量計算,並取二者的平均值,得知這件銅鼎銘記的漢代重量,即每漢斤為247克,相當現在市斤的一半;其容量每漢升為207.95毫升,相當現在每升的五分之一。
“彭陽”銅鼎上兩組銘文中,均有“彭陽”二字,應當指地名,即西漢時期的彭陽縣,屬安定郡。由此可知今野林村一帶當屬西漢彭陽故地。“彭陽”銅鼎在造型、銘文諸風格—上與1981年陝西茂陵從葬坑出土的西漢武帝時期的“陽信家”銅鼎十分相似。“陽信家”,是銅鼎屬家器物,與此類比, 可知“彭陽”銅鼎亦非平民俗物,其主人雖不是朝廷顯貴,但也是地方首腦。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老上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肖關,殺北地都尉印,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騎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西漢早期,彭陽縣一帶是西漢的北塞地區,是抗擊匈奴的前沿,這裡當然有軍政要員戍守。這些將領死後也將忠骨埋葬在這片故土上。“彭陽”銅鼎應是這些抗擊匈奴、為國守土的軍政首腦的遺物。(作 者:李紅雄 李素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