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木

彭佳木

彭佳木,中國科學院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因科學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動出去為大家找水,不幸失蹤。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彭加木(1925─1980),廣東番禺人,漢族,1947年畢業於南京中山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先後彭佳木擔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助教,中國科學院助理員,助理研究員,1961年,上海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選為上海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學院副院長,他先後15次到新疆進行科學考察,3次進入巴音郭楞的羅布泊進行探險,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時,因科學考察中缺水,彭加木主動出去為大家找水,不幸失蹤,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將他對羅布泊之情、對巴音郭楞之情永遠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歷程

1946年,彭加木在重慶參加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的請願遊行,受到周恩來同志親切接見。
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畢業後,到當時的北平大學(即北京大學)農學院土壤系任助教(這樣他就成為南京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大學三所大學的共同校友),1948年辭職考入上海中央研究院技工。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助理、助理研究員;1961年在中科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中科院生物化學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直至去世。
彭加木1950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貢獻

他是我國著名的生物病毒專家和電子顯微鏡專家。1972年,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重新組建病毒組後,他擔任組長。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病毒做了廣泛的調查研究,解決了有關病原鑑定、病毒質粒的分離提純、抗血清的製備等問題,使該組成為國內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該組對柑桔黃龍病、桑萎縮病、小麥叢矮病、水稻普矮病、黃矮病、大麥土傳花葉病、甘薯叢枝病、哈蜜瓜花葉病等等,特別是對國際上尚未解決的柑桔黃龍病的病源問題的研究,分離提純出了線狀病毒,觀察到有類菌質體的存在,而且線上狀病毒質粒的細微結構問題上有新發現。他個人發表過“黃豆芽植酸酶的研究》、“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晶體的電子顯微鏡觀察》、《新疆馬腦炎病的電子顯微鏡觀察》、《桑樹萎縮型及花葉型萎縮原體的電子顯微鏡觀測》等論文,對防治這些病毒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一直關心新疆的科研和開發事業。曾15次來新疆工作,其中1958年至1960年三年間曾與同事陳善明共同主持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籌備和建立工作;他的出色工作受到當時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寫詩讚揚:“生龍活虎專愛國,忠心赤膽常酣戰”,“馳騁邊疆多壯志,敢叫戈壁變良田”。他曾3次深入羅布泊考察,率領科考人員第一批從北向南縱穿羅布泊。從1957年起,他患上了縱膈膜癌,但他一直頑強地同疾病作鬥爭。他曾賦詩明志:“昂藏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豈甘俯首讓沉疴!”
1964年,彭加木被評為中科院的先進標兵。同時還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主席團成員,再次受到周總理的接見。
1979年底,兼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長。1980年5月在羅布泊考察時,因外出尋找水源而失蹤遇難。國務院追認為“優秀科學家”和“革命烈士”。

羅布泊探險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3月30日,彭加木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羅布泊一周,採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泊的三條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的鉀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認為羅布泊是塊寶地,可能有重水等資源。重水是製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質,六十年代我國需花大量外匯購買。他不顧身患癌症的身體,主動請櫻為國家找天然重水,但由於時間短促,一無所獲,但他的獻身精神卻感動了人民,人民將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中日兩國電視台組成《絲綢之路》攝製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細緻的科學考察,他說:“我彭加木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路來的勇氣,我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此行取得了許多驕人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尋找到了許多稀有的寶藏。這次科學考察發掘填補了我國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的空白,糾正了外國探險者的一些謬誤。科學考察結束後,又為中日兩國攝製組找到了從古墓地、興地山進入樓蘭的道路,還重走了從樓蘭環繞羅布泊到達若羌的絲綢之路中道。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公里,因1972年前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在湖盆中採集了眾多的生物和土壤標本,採集眾多的礦物化石,收集了眾多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贍性的準備。
不幸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失蹤了,國家先後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的尋找,面對著黑風暴颳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絲毫蛛絲馬跡,人們終於知道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化作了“羅布魂”。

失蹤過程回放

1980年6月5日史無前例的縱貫羅布泊湖底的任務
1980年6月5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乾涸的湖底,終於按計畫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打開了羅布泊的大門。史無前例的縱貫羅布泊湖底的任務,首先被中國科學考察隊勝利完成。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馬仁文、閻鴻建、沈觀星、陳百泉、司機陳大華、王萬軒、包紀才和駐軍某部隊的無線電發報員肖萬能。
1980年6月11日科考隊準備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
6月11日,完成縱貫羅布泊任務的考察隊在米蘭農場小憩後,即準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然後取道敦煌去烏魯木齊,以結束這次兩個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彭佳木
彭佳木
1980年6月16日考察隊所帶汽油和水幾乎耗盡
6月16日下午2時許,考察隊來到庫木庫都克以西8公里處。此時,車上所帶的汽油和水都幾乎耗盡,按計畫,還有400公里路程。經討論,他們決定就地找水。當天下午沒找到。晚上,開會決定,向當地駐軍發電求援。彭加木親自起草了電報稿:“我們缺水和油,請求緊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獨往沙漠找水
6月17日上午9時,部隊回電同意援助物資,並要求提供營地坐標。下午1時,司機王萬軒到車裡取衣服時,在一本地圖冊里發現一張紙條,看後不由大吃一驚:“我向東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時三十。”彭加木冒著50℃多的高溫單人找水,這在沙漠裡是極其危險的。

給同行一封信

彭加木失蹤前曾給時任上海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組副組長的陳作義,發出了最後一封信:
我們在五月三日出發到南疆考察,五月九日開始進入湖區,一個七人的探路小分隊帶上四大桶水、二大桶汽油、一頂帳篷、糧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縱穿羅布泊湖底。
進入湖區的第三天,遇到鹽鹼皮(鹽殼),汽車輪胎被鋒利的鹽晶塊“啃”去一小塊一小塊的,無法繼續前進。而所帶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裡常常找不到路,在湖裡則是一望無邊,沒有一個定位前進的目標。這兩天正在準備,再度進入湖區,縱貫羅布泊,希望到達阿爾金山前。打算後天出發。我們將在六月底前結束這一階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請人帶到有居民點的地方發出的。一九八〇年.五.二十八於羅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個營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