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普光禪寺

張家界普光禪寺

張家界普光禪寺坐落在張家界市區,寺廟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屬佛門五宗之臨濟宗,原管轄本境80餘座佛寺,200餘僧侶,常住僧侶達50多人。

景區簡介

普光禪寺,為一處古建築群景觀,是佛教與道教的聯合建築體,融合了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
元、明、清三個朝代的建築風格。寺廟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比北京故宮(天安門)早七年,比湖北武當山金殿早四年,比四川峨眉山的仙峰寺與報國寺更是早建一百多年。普光禪寺占地8618平方米,歷史上包括文廟、武廟、城隍廟、崧梁書院等,現尚存普光寺、武廟、文昌祠等。
如今廟內供奉有釋迦牟尼、觀世音、玉皇大帝、文殊、普賢菩薩、四大天王、十八羅漢、“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以及關公等諸多神。
1919-1943年,曾先後六次在普光禪寺舉行龍華大會,湘、鄂、川、黔數省近千名教徒在普光禪寺摩頂受戒,故有江南名剎之譽。相傳500多年前,這一帶森林繁茂,古木參天,小地名叫牡羊山。早在宋代,道家便在此建高貞觀,但規模很小,不成氣候。到了明代永樂年間的一天,駐永定衛指揮使雍簡在這山坡上看見一群牡羊,便騎馬追趕,不料牡羊一下鑽入土中,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命人挖掘,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他把這件事奏明當時的永樂皇帝,皇帝大悅,敕命就地取材建寺,並賜名普光禪寺。所以普光禪寺寺院大門上方的匾額寫著“牡羊古剎”,後來,一些人藉此風水寶地,先後在普光禪寺一帶建起了嵩梁書院、城隍廟和文廟等古建築,統稱為牡羊古剎。

景區特點

普光禪寺具有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特點,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為一體。由於普光禪寺有著重要的價值,被湖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光禪寺整個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
建築採用傳統斗拱和藻井結構,設計精巧、宏偉壯觀,由大山門、二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羅漢殿、觀音殿、玉皇閣、高貞觀、武廟、牌坊等組成一個龐大的古建築群,具有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同時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於一體,普光禪寺是我國古代人民超凡智慧的結晶,在建築和宗教方面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普光禪寺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實不多見。有人參觀普光寺後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這十四個字是對 普光禪寺個性特點的最好總結。
普光禪寺”,據說是乾隆皇帝的御筆,大門內站著哼哈二將。在二山門裡供奉著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大雄寶殿大門上有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四個字。殿前的柱子上雕刻有兩條金色盤龍,張牙舞爪,叱詫風雲。大雄寶殿供奉著三尊金身佛像,叫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東側藥師佛,西側阿彌陀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