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豪華宅院]

張園[豪華宅院]

張園是清代兩湖統制張彪於1915年所建的豪華宅院。1924年冬,孫中山應馮玉祥將軍邀請,偕夫人宋慶齡北上商談中國統一和建設問題,由上海繞道日本到天津後,下榻於此月余。1925年2月24日,清遜帝溥儀從北京逃至天津,也曾居於張園。張彪為侍奉溥儀,特定製了英國惠羅公司的歐式家具,裝潢宅內西洋式的建築,令剛出皇宮的溥儀讚嘆不已。溥儀在張園門外掛出清宮駐津辦事處的匾額,廣結遺老、遺少、社會各派勢力,以圖復辟。張彪去世後,溥儀遷出張園。現只留下半塊刻有前清宣統帝行(宮)的殘缺石碑。

基本信息

簡介

主人張彪
1860年(清·鹹豐九年)12月,張彪出生於山西省榆次縣西佐輔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因練就一身好武藝,18歲考中武舉人。張彪生性率直、仗義行俠,在一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無意間搭救了到山西接任巡撫的張之洞,因而深得張之洞賞識,由隨從侍衛、武官把總、湖北陸軍第八鎮統制,升任湖北省提督,成為官居一品的清廷“封疆大吏”。

人物事件

張彪張彪

張彪張之洞“洋務運動”的得力幹將,辦工業、興教育、練新軍屢建功績。張之洞奏請清廷組練“新軍”,由張彪任統率,使他成為“中國近代陸軍第一人”。張彪既是晚清王朝的舊臣,又是中華民國的“建威將軍”。他既有濃厚的“保皇”思想,對朝廷和皇上感恩戴德,又有革新、改良傾向,同情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他曾竭力保全朝廷,可他組練的新軍中卻有許多人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幹。辛亥革命後,他的部下黎元洪曾7次請他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均遭拒絕。他激流勇退,隱居津門,建張園、辦實業,自得其樂。

人物性格

張彪的多重性格也續寫了張園的傳奇。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北上, 12月4日來到天津,住進張園,27天后才趕赴北京。一時間,汪精衛孫科張作霖馬千里黎元洪等眾多風雲人物前來張園拜訪孫中山,使張園成為民國政治的“熱點”……1924年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將遜帝溥儀趕出紫禁城。1925年2月23日溥儀全家連同宮女、太監、遺老遺少來到天津,張園又成為溥儀的“行宮”。溥儀所選擇的住房(平遠樓東側房間)及新床的擺放位置,竟然與此前孫中山的居室和床位不差分毫!一個是民國的國父,一個是亡命的皇帝,不同命運、不同道路、水火不容的兩個歷史人物,在張園竟然選擇了同一棲身之處,這一戲劇性的巧合述說著張園的傳奇,也為歷史研究者津津樂道。無獨有偶,張彪第12個兒子張挺(張學毅),因與溥儀年齡相仿,情趣相投,曾“伴駕”溥儀20年,由秘書、侍衛參謀至禁衛軍高參。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張挺奉命維持當地治安。國民黨接收長春,委任他為保全軍12團副團長。由於他全力支持國共合作,長春解放後,曾擔任解放軍某部軍官教導團研究室副主任和高級戰俘隊隊長……是享受離休待遇的老幹部。

上海私家園林

上海張園是中國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動場所,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公共空間”。

地點位置

張園位於今南京西路以南,石門一路以西的泰興路南端,其地本為農田,1878年由英國商人格龍營造為園。1882年8月16日,中國商人張叔和自和記洋行手中購得此園,總面積21畝,起名為“張氏味蓴園”,簡稱張園。 張園有海上第一名園之稱。
此後,張叔和又對該園屢加增修,至1894年,全園面積達61.52畝,為上海私家園林之最,園中並有當時上海最高建築“安塏第”(Arcadia Hall),可以容納千人以上會議,一時登高安塏第,鳥瞰上海全城,成為游上海者必到。

旅遊娛樂

1885年開始,張園向遊人開放,初免費,不久因園內遊人太多,收費每人一角,1893年安塏第落成後,又改為免費,但設立各種服務設施收取費用。1903年,張叔和將張園完全開放經營,其中設立魔術表演、遊樂宮、中西式餐館等,遊人如織,一時甚至阻塞道路。但不久隨著哈同花園、大世界等遊樂場所的建成開放,張園逐漸衰落,於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歇業。

規模表演

在張園鼎盛的時期中,許多外國事物均在此新鮮登場,如:電燈、照相、電影、熱氣球等,各種體育競賽、賞花大會、展銷大會、戲劇表演(包括中國最早的話劇表演),乃至市民婚喪嫁娶,無不選擇張園舉辦,時有轟動全國的事件,比如霍元甲擺擂戰外國力士等。另外,由於張園的遊樂中心性質,且處於上海公共租界,清政府權力不到,因此各種政治集會、演說也多在張園舉行,其中著名的有:
1897年12月6日,上海女學會議
1902年8月13日,中國教育會歡迎吳稚暉歸國大會
1903年4月25日、4月27日:抗議俄國侵占東北千人大會
1913年:宋教仁追悼大會
1949年後,張園舊址改建為上海市政協禮堂。

張園之來龍去脈

張園地處今南京西路之南、石門一路之西,舊址在今泰興路南端。這裡原先為一片農田,上海開埠後,許多外商來滬經商,1872年至1878年,一位名叫格農的英商和記洋行經理先後向曹、徐等姓農戶租得土地20餘畝,闢為花園住宅。後來這塊園地幾經轉手,於1882年由寓滬富商張叔和購得。張氏取晉代張翰不戀官位,退隱山林的著名典故,將園林命名為“味蓴園”,簡稱張園。
張叔和頗善經營,也酷愛園林,接手格農別墅後,他又在園西先後向夏、李、吳、顧等姓農戶購得農田近40畝,將其和原建築融為一體,使整個園區面積達到60餘畝,一躍而列當時私家園林之首。張叔和按照西洋園林的風格,開溝挖渠,植樹種花,設茶室戲台,陳各種遊藝,並在園內構築“海天勝處”等樓房。1892年,張叔和又出巨資建造了一幢高大洋房,以英文Arcadia Hall名其樓,意為世外桃源,中文名則取其諧音稱“安塏第”。整幢高樓洋派大氣,單大廳就可容納上千人集會宴客,為當時吸人眼球的宏偉建築,張園也因此成為上海最大也最有特色的私家園林和公共場所。
清末發行的明信片:張園安塏第清末發行的明信片:張園安塏第
上海新式的公共娛樂業導源於開埠後僑居上海的外國人,後來徐園愚園等新穎私家園林的興起,可謂是對西洋文明的一種借鑑和模仿,是民俗風氣隨著時代發展的一種轉型。自張園興起,這種轉型日顯成熟,並相應具有中國的特色。當時,張園是最吸引公眾的娛樂活動場所,園內花草怡人,景色優美,並設有專業的戲台,輪番表演各種戲曲和歌舞節目;寬敞的園林中露天陳設有各種新潮的遊藝設施,供遊客遊玩賞奇;園中還設有電影院、照相館。商場、茶肆和中西餐館及各種零食小吃攤,讓人邊吃邊玩,樂而不疲。
張園不收門票,只要你有興趣入園,就可以從中午一直玩到深夜。這種集各式娛樂功能於一園的大眾化娛樂方式,是19世紀末隨著上海城市商業經濟繁榮發展,市民消費熱情日益高漲而出現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張園則有幸成為主力軍承擔起了這個功能。這個領軍位置,一直要到1915年和1917年更專業的大型遊樂場新世界和大世界建成才換位更替。張園大約在1918年後漸趨消衰,據1932年出版的《上海風土雜記》記載:“張、愚二園,今已湮沒不存。”

展示時尚的場所

在清末民初的私家園林中,張園不但以場地最廣而馳譽滬上,而且因演說、展出頻繁,娛樂樣式眾多而獨步一時,很多時髦的玩意都是先在此亮相,然後逐漸推廣,張園也因此被稱為近代上海的時尚之源。本文謹試敘一二。
一、電影。說起電影,世人只知徐園,殊不知張園也是開風氣之先的拓荒者。徐園放電影是1896年,此舉被譽為是電影引入中國之始。那么張園到底是何時開始放映電影的呢?由於園主未登廣告,今天已難以確曉。現在知道的是起碼在1897年初夏,電影已開始在張園露面。細心的孫寶瑄在這年6月4日的日記中作了記載;“夜,詣味蓴園,覽電光影戲。觀者蟻聚,俄,群燈媳,白布間映車馬人物變動如生,極奇。能作水滕煙起。使人忘其為幻影。”(《忘山廬日記》)孫寶瑄的這一記載,可以說是目前所知中國人對電影這一新鮮事物的最早觀感。
這以後,電影放映始終是張園招待遊客的一張王牌。清末有人游張園,曾仿金聖歎批《西廂記》,羅列快事,演為十則,其中一則即為:“夜間看電影,正苦目光短視,而眼鏡忘未攜帶,忽友人以千里鏡相借,得以縱觀,豈不快哉!”(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這正說明了當年在張園看電影已成為一件尋常事。
二、照相。如
民國初張園內景民國初張園內景
羅列清末最時髦的洋玩意,照相肯定可以名列前茅。在這方面,張園也是最早嘗試吃螃蟹的先行者。當時上海雖然已有好幾家照相館,但都是室內攝影,布景皆為人工繪製,缺乏生氣。1888年秋,一家名叫光霽軒的照相館在張園內開張,它充分挖掘園林的優勢,打出了“照相連景”的招牌:“照相之法,由來久矣,第未得勝地補景,殊難清雅。今本軒特聘名手,假寓味蓴園,諸公光顧者,或登亭台,或倚假山,或小飲花間,或臨流垂釣,隨意選勝可也。”(1888年10月26日《申報》)這則廣告,確實可以說摸準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1891年金秋時分,張園內又開設了一家叫柳風閣的照相館,它也打出了“園景照相”的招牌,並推出了不少吸引人的新品種:“本館精求新法照相,分外酷肖,實為近時獨擅之秘。磁片亦可映印,並備有古裝女身服色,更覺風雅。著色鮮艷,歷久不退。現假張氏味蓴園設館開印,園中各景,任便設照。”(1891年10月11日《申報》)
這以後,在張園內設店營業的照相館還有多家,連赫赫有名的寶記也曾在園內開過分店,與園主拆帳分成。張園地處市中心,園景又吸引人,故遊客眾多,川流不息,照相館的生意也因此獲益匪淺。據記載,很多名人都在張園留過影,如孫中山、黃興、張元濟夏曾佑伍光建鄭孝胥等。
三、遊藝。各種時尚的演出遊藝活動也是張園的一大特色,如髦兒戲。清末,上海等大城市出現了清一色由女孩演出的戲曲班社,俗稱“髦兒戲”,一時大為流行。“髦兒戲”之名據說就寓有時髦之意。當時海上名園俱延邀名班進園演出,張園內的“海天勝處”樓是當時演出“髦兒戲”最負盛名的一處場所,現在還能看到的小校場筠香齋刻印的年畫《海上第一名園》,描繪的是當年張園門前人來車往的熱鬧景象,透過園柵欄,能清晰地看到園內高掛著“毛(髦)兒戲”演出的水牌。
當時引自國外的一些時髦遊藝設施,如過山車等,也大都在張園內陳設過。這些新穎的遊藝節目很引人矚目,但華人多喜歡看熱鬧,真正敢一試身手的並不多。孫寶瑄1903年夏遊張園,留下了他嘗試坐“輪舟”的感想:“西人於園中築高台臨池,上下以車,輪行鐵路,用機關運動,人出小銀圓二枚,則許乘車登台,即坐小舟自台上推下,投入池中,舟顛盪若甚危險,其實無妨也。西人喜之,乘者頗眾;華人膽怯,多不敢嘗試。是月,余與芝生二人乘坐一次,始大悟此戲可以練膽。”(《忘山廬日記》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十六日)當年為推廣這項遊藝節目,外國人還特地印製了明信片,廣為宣傳。

公眾活動的舞台

張園作為晚清民初上海面積最大的對外開放園林,不但因率先展示了眾多新穎玩意而成為當時的時尚之源,而且還一度成為上海各界集會、演講、展覽最重要的公共場所。每逢遇到諸如疆土危機、女界集會、學生風潮、要人到訪等重大事件發生,張園總有活動,所謂風起於青萍之末。由於交通方便,又地處租界,清末民初舉行這類社會公眾活動,張園一般都是大家的首選之地。
晚清上海,張園還舉行過一次影響頗大的慈善義賣活動,時在1907年春。當時,中國江淮等地因水災造成嚴重饑荒,急需救濟。訊息經媒體報導後,各界紛紛舉行活動,募集善款,救濟難民。這年5月,由上海的一個外國宗教組織“聖保羅會”牽頭髮起,決定舉辦一次萬國賽珍斗寶大會,會期三天,陳設各種展覽並有新穎遊藝活動,還舉行捐贈之物義賣,全部收入充作善款救濟難民。經當時的南洋大臣端方批准,這次慈善義賣活動於5月23日到25日在張園舉行。據新聞畫社當時發行的一份《萬國賽珍斗寶大會陳列全圖》記載,這次活動內容豐富,規模很大,“園中空地遍蓋棚廠,周懸五色電燈,陳列萬國精美玩器、顧繡、綢緞以及各種新奇美術出售,並由各國官商及貴紳夫人、清客串戲、彈琴、唱歌,演放各國新到電光影戲、焰火、日本柔術、戲法,兼設博物院埃及古物,洵為數千年來遍地球所創見,亦通商六十載未有之盛舉”。
關於這次慈善義賣活動,還有一件題外事頗值得一談。聖保羅會在活動舉辦期間印製了類似郵票式樣的籤條出售,同時刻制了兩枚戳記,均為“萬國振濟賽珍會”七字(其中一枚四周另有英文字樣)。有學者認為,這兩枚戳記是中國郵政最早的紀念郵戳,但也有人不予認可。問題的關鍵是要看張園中是否設有郵局,而當時的報導卻無一字提及,此事因而在郵學界成為懸案。最近筆者在仔細查看了1907年出版的《萬國賽珍斗寶大會陳列全圖》後卻有意外發現,在此圖下方和“內外德律風”(電話)並用一屋的就是郵局,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郵政局寄處”五個大字,顯然,此屋正是這次慈善義賣活動的“郵政通訊處”。由於此圖是嚴格按照會場布置繪製的,故這個困擾大家時日很久的懸案應該可以宣布結案了:1907年5月使用的“萬國振濟賽珍會”戳就是我國郵政最早的紀念郵戳,張園也因此而得以共享這一榮譽。
張園是近代中國的一座大舞台,幾十年間上演了許許多多活色生香的社會大戲,蘊涵了無比豐富的歷史細節,值得後人仔細探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