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紅事件

張丹紅事件

“張丹紅事件”是指的2008年德國之聲欄目組停職我國女記者張丹紅,從而引起中德兩國媒體的關注事件。

簡介

華人女記者遭德國之聲停職事件-----“張丹紅事件”,短短一個星期左右,張丹紅突然成了中德媒體關注的焦點人 物。德國之聲解除張丹紅職務,中文部雇員面臨清洗危機。經過對德國之聲中文廣播和網頁今年有關中國報導的調查之後,2008年12月1日,德國之聲的監督機構廣播委員會為德國之聲正式“平反”。馮海音在“張丹紅事件”發生之後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支持張丹紅,也成為“異議人士”的攻擊對象。

徐沛於1966年生於中國康定,1988年到德國留學,2004年獲德國國籍,在她的網頁上表示堅定支持“”。其眾多文章在潘帕里安主編的《柏林記者》網站上發表。徐不僅攻擊張丹紅親華,而且攻擊張的直接上司、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德國人馮海因,認為馮海因支持張丹紅,因此德國之聲中文部近些年已被“赤化”。

最先報導德國之聲讓張丹紅停止播音訊息的是《柏林報》 (Berliner Zeitung,又譯《柏林日報》),而這一報導的作者就是潘帕里安和楊-菲利普·海因。但是這篇報導顯然有意識地隱去了訊息來源。有跡象顯示,其來源正是徐沛。這一次, 《明鏡》網站的報導也是這兩個德國記者所寫。還有更多關於張丹紅的報導也是出自這兩人之手。在這兩人的報導中,屢屢提及徐沛反對張丹紅、反對德國之聲的“親華報導”。

此間輿論分析,徐沛等人的目的不僅在於“拿下”張丹紅,而且矛頭直指整箇中文部,因為在他們看來,中文部的報導過分親華。前不久,有媒體報導,數名在德的中國“持不同政見者”也給德國聯邦議會寫“請願”公開信,要求“徹底重組德國之聲中文部”,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他們不過是借德國作家之手欲達此目的。

有訊息說,德國外交部也在“關注”此事。但據筆者了解,支持張丹紅的仍大有人在,其中也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包括德中友協人士和中國問題專家。就在《明鏡》 網站上述報導的後面,有讀者跟帖表示,現在德國的“民主”終於撕下了面具,露出其真實面目。

德記者為張丹紅抱不平 稱"德國之聲"違背價值準則 德國之聲否認開除記者張丹紅 稱僅在接受調查 誰要求“德國之聲”懲罰華人女記者? 在歐洲發出中國的聲音 張丹紅不會是最後一個。

德國之聲中文部副主任、華人記者張丹紅被“封口”的事件近日出現重要轉折:德國之聲作出最後處理決定,免去張的中文部副主任職務。此外,59名作家聯名向德國聯邦議會寫公開信,要求不僅對德國之聲中文部進行審查,而且對德國之聲所有涉及“極權國家”的編輯部門進行審查。如果這一做法得以實施,德國有可能掀起一場對這家電台的大清洗。

免去職務

德國《明鏡》周刊網站2008年9月24日報導了此事。文章首先報導了德國之聲對張丹紅的處理決定: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職務,但保留編輯職務,恢復播音

公開信

但文章接著說,雖然這是德國之聲對張的最終處理決定,但此事並未完,因為“聯邦共和國作家圈”已向德國聯邦議會發出公開信。這封信認為,張丹紅是個“政治糊塗的記者”,但這不是個案,因此要求“審查中文部過去5年的節目”,而且要求審查德國之聲所有“關於極權國家報導及向這些國家發出報導的編輯部門,包括俄羅斯”,也就是說,對俄廣播編輯部俄文部也在被要求審查之列。甚至要求審查其中的德國雇員是否曾為原東德國家安全部工作過。他們還主張為德國之聲專門設立一個“獨立的觀察員”,其職責是審查德國之聲的節目是否“對專制政權有免疫力”。

聯邦共和國作家圈

這封公開信的作者“聯邦共和國作家圈”是1992年成立的一個鬆散型組織,只有約60名會員。從其網站上可以看出,該組織除從事寫作活動外,還經常干預社會生活。已經透露的公開信聯署者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匈牙利的伊姆雷·凱爾泰斯,法蘭克福書展“德國圖書和平獎”得主、秘魯的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和一些德國作家及記者

德國之聲淡化此事

德國之聲台長辦公室主任安斯加爾·布爾格霍夫不願公開詳細評論這封信,但對其中最重要的指責———是否有中共黨員在德國之聲工作,或其雇員與中共保持其他不符合記者標準的聯繫,表示堅決否認。從有關情況看,德國之聲一向認可張丹紅的業務能力,本來希望不要將暫停播音的內部處理意見公開化,並且淡化此事,但事與願違。

德國議會激辯

2008年12月18日,德國聯邦議會文化與媒體委員會邀請議會一些下屬委員會的約25名議員和6位社會各界代表,就德國之聲中文節目展開聽證。據德新社報導,文化與媒體委員會認為沒有理由對德國之聲的新聞工作質量和獨立性表示懷疑。該委員會兩位社民黨籍的議員莫尼卡—格里凡和約爾格—陶斯當天在柏林說,德國之聲台長貝特曼就針對德國之聲中文節目的批評所做出的反應是迅速和恰當的。過去幾個月里,德國之聲中文廣播和網頁被指責迎合中國政府的立場。

事件的起因

整個事件的起因是德國之聲中文部原副主任張丹紅在北京奧運會前夕批評德國媒體對中國片面報導和默克爾對華政策的言論。生活在德國的一些中國“異議人士”和兩名德國記者於2008年8月中旬發起一場批判張丹紅的運動,自由記者潘帕里安和海因頻繁為德國各主要報刊撰文,攻擊張丹紅。世界各地的“反張”和“擁張”兩派先後向議會發表七封公開信。其中在德國引起較大反響的有兩封,一封是“聯邦共和國作家圈”要求清查德國之聲員工政治背景和審核中文部過去五年節目內容的公開信,另一封是德國及歐洲知名漢學家和部分政治家、記者呼籲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公開信。這也是議會舉行聽證的原因。

事件的經過

在外界壓力之下,德國之聲於2008年9月底決定免去張丹紅的副主任職務。但“反張派”並沒有善罷甘休,而是將矛頭指向整個德國之聲中文部以及台長貝特曼。

經過對德國之聲中文廣播和網頁今年有關中國報導的調查之後,2008年12月1日,德國之聲的監督機構廣播委員會為德國之聲正式“平反”。“張丹紅事件”本可以告一段落。但2008年12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頁發表張丹紅有關旅居美國的“異議人士”何清漣對德國之聲指責的澄清文章,被何清漣抨擊為“公器私用”。已自視為“異議人士”代言人的記者潘帕里安立即在《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配合報導,使德國之聲台長貝特曼感到再度陷入壓力之下。鑒於12月18日即將進行議會聽證,貝特曼決定撤銷德國人馮海音所擔任的中文部主任的職務,以證明自己的行動能力。馮海音在“張丹紅事件”發生之後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支持張丹紅,也成為“異議人士”的攻擊對象。

激烈辯論

現在看來,也許貝特曼的決定操之過急,因為議會辯論並未涉及事件的上述最新進展。據訊息靈通人士稱,議會辯論激烈,持續了3個小時。受到邀請的包括3名“反張派”代表:屬於上述作家圈的原東德運動員蓋佩爾、“異議人士”代表彭小明和專門從美國趕來的魏京生。支持張丹紅及德國之聲的有德國資深退休記者、原德國電視一台《每日新聞》編輯布羅伊蒂加姆和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所所長、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教授。另外還有持中間立場、設在英國的國際廣播協會(AIB)負責人斯潘斯維克出席。

布羅伊蒂加姆在發言中指出, 《德國之聲法》第61條明確規定,“德國之聲不受國家的專業監督”,因此,作為公法電台的德國之聲是獨立於國家的,為節目內容負責的是電台台長和廣播委員會,而非議會。“聯邦共和國作家圈”提出的設專員審查節目內容的主張實際上是要搞新聞檢查。桑德施耐德教授則為張丹紅辯護,說她的言論沒有錯。他認為近幾個月來關於德國之聲的爭論已達到“不可思議”的規模。

德國之聲反對派代表的發言流於泛泛的指責。在議員的追問下,魏京生不得不承認從來沒有聽過德國之聲的節目。

議會辯論對德國之聲有利的結果可能為持續近五個月的“張丹紅事件”劃上句號。但德國之聲無疑將繼續成為“異議人士”重點“檢查”和借題發揮的對象。“政治正確”可能已經成為德國之聲對中國報導的首要原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