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當地習俗

苗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多神。 苗族的舞路,多用蘆笙伴舞,故統“蘆笙舞”。 瑤族是熱愛唱歌的民族,不論男女和,都喜歡唱歌。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多種少數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他們各自的語言、服飾、建築物、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喜慶節日、民間藝術、工藝特產、烹調技術等,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為民族風情觀光旅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都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人們去觀光。
壯族
銅鼓--廣西是我國古代鑄造和使用銅鼓的主要地區之一。在廣西,從桂南到桂北,從桂東到桂西,不斷有銅鼓出土。廣西如今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珍藏和使用銅鼓。壯族、瑤族等都是使用和製造銅鼓的民族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廣西目前有館藏銅鼓600多面,民間所藏和使用的銅鼓就更加豐富,僅東蘭縣就有近500面。在北流縣出土的一面銅鼓,面徑達156厘米,高67.5厘米,重達30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銅鼓,被譽為“銅鼓之王”。
——醉人的壯家水酒
廣西少數民族大都喜愛飲酒,因而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釀酒。其中,有東方“魔酒”之美譽的壯家水酒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壯家的水酒其貌不揚,酒色灰里灰氣的,儼然清澈碧剔的泉水遭了塵埃染指,但質地卻獨具匠心:既無香檳酒的膩甜,也無白酒的剛烈。味覺古而不典。只要你走進壯家村寨,好客的壯家人就會拿陳年水酒招待你。當主人打開酒罈,滿屋就瀰漫著淳厚的酒香。待主人按壯家的習俗把一大海碗水酒遞到你的手上時,那份真誠,那份熱情已經使你整個身心都溶到酒里去了。喝一口,那感覺更是不同,是酒,但沒有酒的沖嗆感覺,只覺得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輕鬆、舒暢、酒不醉人,心就醉了。真是此酒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飲?
壯家的水酒酒味獨特,得益了它的配製技術。水酒是以香糯、泉水為原料釀製而成的。釀酒時,先將糯米淘洗,用清水浸泡12個小時,見略有發脹,便用蒸籠蒸熟:將蒸熟的糯米飯趁熱攤開,使其疏鬆,讓其自然冷卻至30℃,然後將適量水酒葯灑於糯飯中輕輕拌勻,之後,將拌好酒葯的糯飯裝入事先準備好的酒罈子 ,再密封約一個月的時間,便可開壇飲用了。當然,密封時間愈長,水酒醇香度、可口程度就愈甘美了。
值得一提的是,配製壯家水酒的酒麴,是壯家人從山上采來羊角葉等多種野生植物製成的,這些野生植物都具有開胃、禦寒、驅風活血的功能,加上釀酒的糯米是壯家人自己種的,釀酒的水是從深山裡流出來的山泉水,釀出來的酒自然純正無假,雖然不經國家認證,沒有商標專利,但你儘管放心地喝,因為這水酒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
彝族
彝族多為一夫一妻制家庭,重舅權,重女方親戚,習慣實行姑舅表婚,部分地區流行入贅婚。婚喪習俗頗有特點,如舅舅對外甥的婚約有較大支配權,死了人先要向舅家報喪。女婿在有紅白事時和各種節慶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等。
彝族人珍管銅鼓,銅鼓在他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遇年節都在公坪中敲銅鼓,跳銅鼓舞,建新房和白事時也使用銅鼓。敲銅鼓跳新房,遇喪事則敲銅鼓送葬,結婚等喜事一般少用銅鼓,但若遠來客人多,也可以使用。彝族人一聽見銅鼓敲擊聲,就會情不自禁地起舞。
毛南族
毛南族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有數量繁多、內容豐富、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的民間文學,也有作家文學。前者有大量的散文、韻文和戲劇之類作品,後者以詩、詞等韻文作品為主。與民歌相應的音樂有“歡草”、“歡單”、“歡耍”、“童謠耍、“五字比”、“草比”、“排見”等十三種曲調,悠揚動人,熱情奔放。此外,還有古樸的舞蹈、精美的石雕、刺繡和織錦藝術。
毛南族的風俗習慣別一番情趣,是其傳統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聚族姓而居,保留了公社的習尚;古樸的婚俗、形式多樣的自然崇拜,都有濃郁的民族特點。
苗族
苗族家庭多數一夫一妻制。若夫婦久婚無子女,經女方同意,男方可娶二妻(妾),妾之地位與前妻平等。中年喪偶可再婚嫁。男女青年戀愛自由,結婚要徵詢父母的意見,若父母反對,則採取私逃的辦法。有些地方至今還有“姑舅表婚”的近親結婚現象和不落夫家習俗。
桂北和桂東北土山區的苗族人民以糯米、大米為主食,雜以玉米、小米、紅薯等。桂西石山區的苗族則以玉米為主食,攔以大米,蕎麥和南瓜。苗族喜食酒、辣椒、酸菜。桂北苗族喜歡醃製酸魚酸肉,每天早午餐有“打油茶”的習慣,桂西北的苗族喜愛醃製辣椒骨和做豆腐霉。油茶是瑤族人民喜愛的飲料。他們用家鄉盛產的糯米、茶油和茶葉,製成甘甜清香的油茶,飲用後可以提神醒腦,煥發精神,解除疲勞,而且還有祛寒暖胃,治療感冒、腹瀉的功效。瑤族人每天都喝油茶,而客人來到,必定要熱情地打油茶接待。
苗族服飾,男子除了頭纏包頭巾、身穿麻布衣、束奇妙帶外,其餘與壯、漢族相同。婦女的服飾分為便裝和盛裝。便裝一般為大襟右衽衣,衣長齊腰,下穿百裙或寬闊短褲。裙的長短不一,有的裙長過膝,有的僅及膝蓋,有藍靛色、青藍色、黑色和白色等。盛裝華麗厚重,布料精選,領邊、襟旁、袖口等顯眼處無不鑲有挑花刺繡的花邊。姑娘盛裝時頭上插銀簪、銀花,帶項鍊、項圈、胸牌、耳環手鐲等多種,顯得美麗多姿。 苗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多神。以神靈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苗族喪葬有簡有繁,一般實行土葬。
苗族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故事傳說、寓言、諺語和歌謠,神話故事有《燈花》、《龍牙顆顆釘滿天》等。苗族的舞路,多用蘆笙伴舞,故統“蘆笙舞”。廣西苗族地區還流行爬午、跳雷、鳥槍射擊、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民間樂器有蘆笙、銅鼓、嗩吶、洞簫、苗笛、月等。手工藝有挑花、刺繡、蠟染、編織,工藝精美,頗負盛名。
瑤族
瑤族村寨規模小,多則幾十戶,少則三、五戶。房屋多為竹木結構,也土築牆,上蓋瓦片;一般分為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灶房和火堂,後作臥室和客房;在兩側設兩門,門為平時進出,一門為便於姑娘和情人談情說愛進出;正面開設大門,是婚喪祭祀時人出入之門。
瑤族家庭組織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以族外婚為主。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但結婚必須徵得父母同意,要收一定數量的聘禮金。招郎入贅的習俗較普遍,南丹等地瑤族舅權很大,外甥女只有在舅父無子時,才能嫁給別人,但娉禮由舅父收領。
瑤族民間文學十分豐富。《盤瓠傳說》、《密洛陀》神話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生活氣息。瑤族是熱愛唱歌的民族,不論男女和,都喜歡唱歌。《盤王歌》是瑤族長歌代表作,全歌達萬行,形式不拘一格。還有《密洛陀》古歌、甲子歌、信歌等,瑤族信歌是以歌代信。長鼓舞和銅鼓舞是瑤族傳統舞蹈。瑤族民間工藝美術有挑花、刺繡、織錦、臘染等,工藝精巧,歷史悠久,頗負盛名。
仫佬族
在仫佬族地區,以同姓共村者為多。民眾住房,一般是泥牆瓦頂的平房,樓房和茅房甚少。正房門邊挖砌地爐,燃煤燒水煮食、烘物、取暖。牲畜攔圈一般都與住房分開,因而室內比較整潔。一般盛行小家庭制,子女結婚後不久即與父母兄弟分居。男女分工不很嚴格,男子多作重體力勞動,婦女除操持家務勞動外,還可擔負犁、耙田、打穀等重活。過去普遍流行父母包辦婚,早婚,青年男女雖可“走坡”戀愛,但必須經過雙方家長同意才能成音標,同姓不婚,寡婦再婚必得六房家庭同意。人死後家人要履行報喪(報外家)、“買水”沐屍、打齋、掛幡、戴孝(做道場)、擇吉日、安葬的辦喪事秩序。對於不正常死亡者,還要舉行過“火煉”儀式。過“火煉”現已不行。
仫佬族是個喜愛唱歌的民族,男女老少普遍會對歌,凡過年和“走坡”時節,隨處都可以聽到對歌聲。解放前,幾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們用山歌來表達本民族的生產、生活和男女之間的愛情。山歌的種類“隨口答”、“古條”和“口風”三種。在仫佬族民眾中還流行著許多世間故事和諺語,如《羅大廟的傳說》等。 仡佬族
仡佬族民間較普遍的體育遊戲有打篾雞蛋、打花龍、打雞毛球、賽馬、跳筋舞、磨貓等。打篾雞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細篾編織成一個鴨蛋大的球,球內塞滿稻草或碎布舊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劃出分界線,參賽兩隊各自進入自己的半場。比賽開始,甲方用手把“蛋”拍擊到乙方場地,乙方再打過來,或用腳踢過來。蛋被打出界外,或沒有接住,或觸到了手足之外的身體部位,對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計勝負。
“花龍”是在蔑編的球中裝了些銅錢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擲時能發出悅耳的聲音。比賽時不分隊,先由一人拋擲“花龍”,參賽者去搶接,接到手後再拋,並喊叫自己要拋“花龍”了,誰接拋的次數多,誰就是優勝者。因為爭搶激烈,又沒有固定的場地範圍和比賽時間,所以很熱鬧,也很容易看出誰最機敏,最有耐力。
侗族
在侗族聚居的地區,姑娘們一年四季都喜歡頭戴一條彩色的花巾。
侗族頭巾,種類繁多,就地域分,有“帕龍鬧”、“帕蚩”、“帕貢”;就顏色分,有白色、藍色、花色。選用頭巾很有講究。未婚少女彩巾二尺見方;圖案呈白底紅花,繡著“杜鵑盛開”、“桃點紅斑“等。它象徵著姑娘像花兒般清純美麗;已婚婦女的彩巾,一般是藍底白邊,上繡“鴛鴦戲水”、“龍鳳齊飛”,象徵著夫妻吉祥如意,比翼雙飛上了年紀的婦女則巾長七尺,還要純黑色,框白花邊,以顯示長者的威嚴穩重。這些彩色頭巾款式各異,圖案約有200餘種,她們編織鉤繡時沒有專門的圖案設計。而是靠世代相傳的腹稿,由姑娘們一針一線、一鉤一挑編繡出來,可見侗族民間工藝水平之高超。
頭巾的佩戴方法也有很多規矩。過了門的媳婦要將辮髮在腦後梳成髮髻裹在帕內,彩巾在上紮成八字形的結。未出嫁的將辮子留在頭帕外,彩巾在腦後紮成一對蝴蝶結。老年人則把頭髮挽成發髻盤於頭頂,將長長的彩巾疊公分寬的條帶,從右至左頭上盤纏七圈,線條勻稱齊整,名曰“七仙盤壽”。
頭巾是侗族姑娘智慧的結晶,她們從小就跟阿媽、姑嫂學習編織彩巾。在侗家人眼裡,往往以彩巾的多少和好壞作為評價姑娘的尺度,彩巾多,做工細,說明姑娘勤快,靈巧,頗受小伙子青睞。因此,頭巾除了用於侗族姑娘的裝飾外,還具有聯繫青年男女愛情的紐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