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廣學會](/img/9/ebc/nBnauM3X1UDN4cDO2MTMxQzM4QTM3IDO1gzMxADMwAzMxAzLzE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廣學會的第一任總幹事是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韋廉臣(光緒十三年至光緒十六年),第二任總幹事是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光緒十七年至民國5年),第三任總幹事是倫敦會的瑞思義(民國5~9年),第四任總幹事是加拿大長老會的季理斐(民國8~18年)。民國19~25年是英國循道會傳教士林輔華,民國25年起英國浸會傳教士賈立言任總幹事。廣學會從創辦到民國28年,前後53年皆由西人主持。民國28~35年朱立德為第一位中國籍總幹事,民國35年至1950年胡祖蔭任總幹事,1951~1952年丁光訓任總幹事,1954年至1956年江文漢任總幹事。1957年5月後﹐廣學會與其他三個基督教出版機構合併﹐成立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舊傳廣學會於1951年遷往香港,系誤將1951年在香港成立的﹑自稱繼承廣學會傳統的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當作該會之故。
發展歷程
光緒十三年創建,同光緒三年傳教士大會上所產生的學校及教科書委辦會有密切關係,該委辦會專門從事編著教會學校用的教科書,幹事為蘇格蘭人韋廉臣。光緒十三年韋廉臣在上海成立同文書會,並自任總幹事。初創時英文名稱是:TheSocietyforDiffusionofChristianandGeneralKnowledgeAmongtheChinese(S.D.C.G.K.),意即在中國人中廣傳基督教及一般知識的會社。光緒二十年同文書會改稱廣學會,英文名亦改成TheChristianLiteratureSocietyforChina。![廣學會](/img/7/085/nBnauM3X3UjN0QDM4QzNxQzM4QTM3IDO1gzMxADMwAzMxAzL0c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廣學會開始時規模很小,先後在上海西華德路(今長治路)25號、江西北路41號和蓬路(今塘沽路)44號等處租屋辦公。光緒三十四年,由英商漢璧禮出銀2萬兩(約3000英鎊)在四川北路143號建成一幢3層樓辦公室。民國21年,在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號造了1幢9層大樓。
廣學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參加者均為社會名流。年會都假歐美巨商在滬的私宅或租界工部局舉行,主持年會的大多是英國駐滬總領事或其他英、美官員。
廣學會的經費主要由西方各差會及基督教信徒捐助。此外,英美等國的慈善家、華僑及各埠巨商等均有捐助。除捐助外,其次是售書所得,如光緒二十三年售書獲銀元12146.91元。
抗戰期間,廣學會部分人員曾遷重慶,並參加基督教聯合出版社。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遷往成都。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仍回上海博物院路(現名虎丘路)原址。
1950年後廣學會割斷了同帝國主義的關係,1956年廣學會和中華浸會書局、中國主日學合會、青年協會書局四個基督教出版機構聯合組成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並產生了以黎照寰為主席的董事會,由江文漢任總幹事,繼續出版基督教書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基督教聯合書局被關閉。
出版刊物
廣學會每年要出版書報數百種,初期主要出版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的書籍,宗教書籍偏少。民國16年,廣學會決定把編輯出版重點轉移到宗教靈修書籍方面,讀者對象從非基督徒知識分子和政界官員轉移到信徒或與基督教有關的人士方面。
廣學會出版的主要報刊有《萬國公報》、《中西教會報》、《大同報》、《女鐸報》、《福幼報》等。其中《萬國公報》影響最大,尤其是在19世紀末,一些主張政治改革的中西人士常在《萬國公報》上發表維新變法的主張,清朝廷中的一些王公大臣也紛紛訂閱《萬國公報》。廣學會出版了不少有影響的書,如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卜舫濟編著的《基督本紀》,林樂知的《五大洲女俗通考》,瑞思義的《萬國通史》,花之安的《自西徂東》等。宣教方面的書有《新舊約釋義全書》、《宗教倫理百科全書》、《普天頌讚》、《四福音大辭典》以及海斯丁的《聖經辭典》等,這些都是傳教必備的書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在滬經營﹐出版了不少基督教書刊。
1950年1年內就出版《四福音大辭典》、《聖經釋義》、《無產者耶穌傳》等書共21種。其後幾乎每年都有新書問世。廣學會的董事會也照常活動﹐由基督教知名人士黎照寰擔任董事長。基督教全國三自運動機關刊物《天風》,1957年5月以前也由廣學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