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縛下,平民百姓幾乎沒有任何公開說話的權力,既便是他們內心積鬱了太多的道德上的不滿、仁義上的憤懣,也不可能拿到大庭廣眾之下去宣布、去發表。封建社會下的中國也似乎從來沒有過“廣場”這一開放的自由的概念,有的只是宮殿、金鑾大寶殿,但它基本上只向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君主一人敞開。殿堂之上擇其君,宮殿作為民間廟宇形式的一種行政轉換,就如同廟裡只供養菩薩一樣,殿堂也僅僅只是供給君主們檢閱自己的部隊和接受自己的臣民們頂禮膜拜的場所,而並不具備有任何自由聚集的開放性質。
而在西方,早在古羅馬城邦制度建設之初,就已開闢出了流動的廣場。廣場作為人流聚集的場所,同時也是權力的疏散之地。人們在廣場之上聚訟紛紜、自由交易、自由議論,乃至於自由地選拔,這也就從契約之上保障了制度的完整與活力。
中國現代藝術乃至整個新文化運動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大變革,也是一種積極參與世界文化,向西方文明成果的努力靠攏。伴隨著這種靠攏、心馳神往,首先所引進的就是“廣場意識”。難怪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歷次思想革命都始終圍繞著某個廣場,的確是因為這裡曾經有過開放的傳統,曾經跟西方開放的公共廣場有過不可分割的對接關係。既然殿堂已被拆除,視域已經打開,那么“出走”就會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