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研究
研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盈餘管理研究的大量文獻中,可以將它們粗略地分成三大類。一是收益平滑。對收益平滑的研究著重於降低不同時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方便未來盈利的預測並減小市場風險。二是基於契約觀點(contracting view)的盈餘管理。研究發現,有的契約是以會計數據為基礎的,而另外一些則與會計信息有著隱含的聯繫。其中,前者即顯現契約(explicit contracts),有管理報酬計畫、債務協定、稅收和管制等。在研究中,一般都發現了上述契約影響盈餘管理的支持證據。與會計數據間接有關的契約還包括勞資契約、代理人競爭和主管的變動、審計契約、對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與第一類契約相比,這些契約與盈餘管理的關係則要複雜得多。三是計量方法問題。
學術界對盈餘管理的研究大都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在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兩個大的方面:
一方面,將盈利區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過的部分。一般說來,公司的報告盈利由現金流量和對現金流量的會計調整兩部分組成,後者稱之為應計部分(accruals)。總體應計部分可進一步拆分為非主觀應計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觀應計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在這裡要說明一下非主觀應計部分和主觀應計部分兩個概念。其中,非主觀應計部分秉承了創造應計會計的原本目的,即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使之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和特定時期的財務成果。因此,非主觀應計部分是在尊重客觀經濟現實的前提下,對由於現金收付時點與交易事項發生時點不一致這一時差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調整。這種調整是相對客觀的,強調的是尊重客觀經濟現實,是在公認會計原則的約束範圍內完成的。與非主觀應計部分相對應,主觀應計部分則是企業基於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時期通過對經濟交易的刻意安排和財務報告的刻意調整創造出符合其需要的報告盈利。這種調整可以利用公認會計原則的彈性在公認會計原則約束範圍內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認會計原則的框架。在對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中,有四種主要模型以及以它們為基礎的改進或衍生模型被較為廣泛的採用以度量主觀應計的希利模型(The Healy model)、迪安龍模型(DeAngelo model)、瓊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業模型(industry model)。這四種模型的核心均在於對非主觀應計部分的假設或處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觀應計部分從總體上看被假定為在各個考察期間保持不變,進而藉由對比總體應計部分來判斷樣本在特定期間是否存在主觀應計部分。瓊斯模型和行業模型則釋放了非主觀應計部分在各個考察期間保持不變的假定,藉助較長的時間序列或大容量的行業配對樣本,運用多元線性回歸等統計工具計量非主觀應計部分,是較為複雜但更精確的計量模型。
另一方面,對盈餘管理的種種情形進行解釋。例如,有的被解釋為管理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在管理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中,又有多種具體的解釋,如報酬契約、代理人競爭和債務契約等。有的被解釋為政治成本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在政治成本激勵引起的盈餘管理中,也存在多種多樣的具體情況,如院外遊說、政府管制,甚至勞資談判。此外,還有其它一些特殊的解釋,如以股利為基礎的盈餘管理。以節稅為目的的盈餘管理、困境企業的盈餘管理、運用盈餘管理進行風險管理、IPO過程的盈餘管理等等。
研究意義
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一大批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成果發表。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不僅對會計實務和公認會計原則的制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大大地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其意義主要有:
1.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應計制會計的認識,對現金流量表的推廣套用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的觀念在工商管理界非常普遍。現金流量表和“現金為王”的觀念為什麼會在80年代末期開始流行開來,自然有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但也與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密切相關。因為,通過研究發現了大量的人為地操縱盈利的行為,會計數據成為數字遊戲。通過研究還發現了操縱盈利的行為主要是來自企業管理當局對應計制會計的局限性的過分利用,鑽了很多應計制會計的空子。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將現金收付制發展成現金流量基礎(cash basis)。
2.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加速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完善和發展,尤其是表現在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方面。前面談到,溝通磨擦是盈餘管理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為什麼會有溝通磨擦,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代理人知道的很多信息,委託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善這個問題,增加對外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各國公認會計原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新準則的立項和制訂都是朝著這一方向發展的。
3.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不僅自身成為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大大促進了現代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發展。據《會計與經濟學雜誌》(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所做的一項統計,發表在該雜誌上有關“契約”話題的論文1979-1986、1987-1991、1992-1996年間總共分別為28、25和49篇,占該雜誌同期發表論文總數的35%、29%和48%。在這些有關契約話題的論文中,直接採用實證方法研究管理報酬(management compensation)契約的就分別有11、4和12篇。由此可見,盈餘管理實證研究本身就在現代會計理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也促進了會計與資本市場、審計、盈利預測、行為會計以及所得稅會計等領域的研究。盈餘管理的實證研究還對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組織行為與控制、績效評估與報酬計畫、證券市場監管等一系列理論與實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會計學術界對盈餘管理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為主要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盈餘管理實證研究的結果迄今還有非常大的差別。主要原因有:盈餘管理實證研究中採用了不夠嚴密的方法將盈利劃分為操縱過的和沒有操縱的部分;對盈餘管理的大多數實證研究都只限於某一時期或某一項目;對盈餘管理的解釋太狹義;代理人隱瞞其操縱盈利的手法,不利於收集盈餘管理實證研究所需的數據;委託人自願讓代理人隱瞞信息;盈餘管理很可能是由兩個或多個因素導致的,目前大多數的實證研究只著重於一個因素,研究結果當然不夠理想。可以預期,未來的盈餘管理研究不僅要進一步解決以上問題,而且還要特別注意研究盈餘管理對股價和資源配置的影響。
相關圖書
《論公司盈餘管理》
作者:孫紅梅 來源:山東商業會計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西方許多國家曾出現過的盈餘管理問題,不可避免的也出現在我國。盈餘管理就是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告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其終極目的在於獲取私人利益,具體目的為籌資、避稅、獲取政治資本以及規避債務契約約束等。盈餘管理有諸多表現形式,可以通過完善會計規範、加強審計監控和加大監管力度等進行防範。本文除分析了盈餘管理的涵義外,還討論了盈餘管理的特徵、存在原因、方法及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盈餘管理的治理對策。
關鍵字:盈餘管理;基本特徵;治理對策
引言
在學術界,盈餘管理是一個有20年歷史的研究話題,作為財務揭示的熱點話題,受到中外會計學者的廣泛關注,其基本理論正日漸成熟、日趨完善。在研究時我們必須弄清楚盈餘管理的基本理論問題。
盈餘管理的涵義
在會計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盈餘管理定義,按照美國會計學家凱薩琳·雪普的定義,盈餘管理實際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認為盈餘管理是“在GAPP允許的範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隨著人們對盈餘管理認識和研究的深入,盈餘管理有了更加全面和準確的概念,根據研究分析,我們認為:盈餘管理髮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係人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後果。這個定義的幾方面值得討論。第一,管理當局在編制才財務報告時實施職業判斷的方式多種多樣。例如,為了對大量的未來經濟事項,諸如長期資產的預期壽命和殘值、遞延稅款、壞賬損失和資產減值進行估計,都需要職業判斷。為了報告同一經濟業務, 管理當局也必須在被允許的會計方法之間(諸如直線折舊法和加速折舊法,存貨成本計價的後進先出法、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作出選擇。管理當局必須在確認期間費用或遞延支出(諸如研究與開發費用、廣告費和維修費用)之間進行選擇。最後,他們必須決定如何規劃公司交易,例如,可通過規劃公司合併使之符合權益入股法或收買法,通過規劃租賃契約將租賃負債在表內列示或表外披露,通過規劃股權投資以避免或編制合併報表。
需要指出的第二點是,定義認為盈餘管理的目標是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係人。如果管理當局認為利益關係人無法發現其盈餘管理行為時,則會發生盈餘管理。如果管理當局掌握了外部利益關係人根本無法掌握的信息,以致盈餘管理不可能被外界所識破,因而會發生盈餘管理。再者,利益關係人可能會預期(並容忍)一定程度的盈餘管理。
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
對盈餘管理基本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把握盈餘管理研究的內容和框架。根據以上定義,結合理論界對該問題的探討,盈餘管理的基本特徵包括:
1.從一個足夠長的時段(最長也就是企業的整個生命期)來看,盈餘管理並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但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換句話說,盈餘管理影響的是會計數據尤其是會計中的報告盈利,而不是企業的實際盈利。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餘管理手段。
2.盈餘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現,在盈餘管理的每一幕“戲劇”中唱主角的無非是公司的經理、部門經理和董事會。無論是會計方法的選擇、會計方法的運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還是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最終的決定權都在他們手中。當然會計人員也加入其中,但應看作是配角。在這裡,可以明確企業管理當局對盈餘管理應當承擔的責任。
3.盈餘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此外,時間特別是時點的選擇也是盈餘管理的對象之一。在研究盈餘管理時,我們必須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方法和會計估計等屬於盈餘管理的空間因素;會計方法的運用時點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則可看作是盈餘管理的時間因素。需要加以說明的是,盈餘管理是在GAAP允許的範圍內綜合運用會計和非會計手段來實現對會計收益的控制和調整,因此盈餘管理的最終對象還是會計數據本身。人們所說的盈餘管理,最終也就是在會計數據上作文章。
4.盈餘管理的受益者是企業管理者,有時也照顧某些股東的利益,但受害者通常是政府,如少交稅款或拖延稅款的繳納。收益者的利益表現形式也十分複雜,有的是直接的經濟利益如經理人員分紅的增加,有的是間接的利益如職位晉升、股價飆升。有的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則要潛伏很長的時期。
盈餘管理存在的原因
盈餘管理行為雖然是在公認會計準則的範圍內,但是在多數人的心目中,盈餘管理行為是一種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它畢竟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且股東在與經理人員訂立契約時,已經估計到了經理人員會進行盈餘管理,那么為什麼股東還會允許其存在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其他契約的推動
在構成企業的契約關係中,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簽定的契約稱為債務契約。在訂立債務契約時,債權人為了保護自身利益,防止企業經理層採取損害其利益的行為,如增加舉債的規模,將借款用於風險較高的項目,發放大量現金股利等,往往會在契約中訂立一些保護性的限制條款時,對一些重要的財務比率進行限定。企業為了獲得債權人的貸款,在其財務報告數字違反或將要違反契約規定的限制性條款時,便會通過盈餘管理來降低違約風險。這時,企業經理層的努力與股東的目標是相一致的,而且經理層具有信息優勢,能夠更好地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因此,對於股東來說,需要經理層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2.盈餘管理的正面作用
會計信息的披露是企業經理人員向外部傳遞內部信息的工具之一。相對於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經理層擁有更多的有關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內部信息,對於有利的內部信息,公司經理層願意傳遞給股東,這時他們會主動採取盈餘管理行為,調整盈餘,以向股東傳遞有用的價值信號,使會計盈餘信息更能反映公司的市場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使得股東與經理層之間的契約總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剛性。有效契約理論認為企業經理層通過盈餘管理行為可以靈活面對契約的不完全性和剛性。降低契約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
盈餘管理的方法
盈餘管理主要是一項會計行為,但其手段並不只局限於會計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六種:
1.利用會計政策的變更。會計政策的變更是最常見也是最原始的盈餘管理方法。一般的說,由於企業及其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各不相同,對有些業務的處理,會計準則給了企業管理者一定的變通機會(如對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再加上我國的會計準則並未給企業政策的“再選擇”設定太高的“門檻”,能讓企業獲取額外的收益。這種高收益、低成本的機制驅使企業隨意變更會計政策。
2.利用應計項目的管理。現行會計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理論,雖然較好地解決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產生了很多待攤項目和應計項目,企業可以通過提前確認收入和遞延確認費用來調增利潤,相反亦然。隨著現代企業經營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應計項目的確認將具有更大的彈性,從而給盈餘管理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3.利用對交易事項時點的確認。企業可以通過提前確認營業收入,推遲確認本期費用來提高當期盈餘;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餘。通過改變交易時間和創造交易來操縱利潤,是一種非會計的盈餘管理方法,頗受企業經理人員的青睞,而且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正不斷出現。
4.利用關聯交易。關聯方之間由於存在控制關係,往往不以公平價格進行交易,為會計核算工作帶來了盈餘管理的空間。企業與關聯方之間採用高於或低於正常交易價格進行交易,以達到提高或減少企業收入的目的。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都是國有企業改制而來,或是將企業的一部分抽出來加以改制,因此,上市公司與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有著唇齒相依、千絲萬縷的關係,再加上資源的稀缺,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關聯方交易來調節利潤。
5.利用資產重組,以達到美化報表的目的。企業為了“美化”當期的業績,可能進行一些有盈餘的一次性業務。一次性沖銷就是在會計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把損失和費用在本期予以確認,以求在後續年度內實現較高的會計利潤。如我國證券法規定,公司連續三年虧損將暫停或停止其上市資格,上市公司可在會計法規和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採取在某年作巨額沖銷,然後在後續年度連續盈利的盈餘管理策略。
6.虛構交易或虛增資產。如在年度末虛構未發生的銷售、退貨交易,利用資產評估虛增資產等。
盈餘管理的影響
對於盈餘管理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必須科學地評價,要明確一個界限,盈餘管理與會計造假有區別:前者是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許可的範圍內,後者則超出了準則和制度許可的範圍。因此,盈餘管理是一個中性概念,掌握盈餘管理的技巧是財務經理水平的體現;會計造假是貶義概念,使用會計造假的手法是財務經理道德敗壞的體現。
如前文所述,從某種程度上說,盈餘管理有其積極的作用:首先,根據契約論,在收益“硬約束”的條件下,在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給予管理者一定的盈餘管理空間,可以降低契約成本,還可以使管理者對預期或突發事件做出快速反應,進一步激勵他們的創新能力,從而較好地克服契約的不完備性和固定性,保護企業管理者自身的利益;其次,由於管理者掌握了大量的內部信息,若要以報告的形式把這些複雜且專業化強的信息傳遞給投資者,代價很高,盈餘管理則能通過“利潤均衡化”手段傳遞企業原本無法傳遞的內部信息,從而有助於減少因資本市場激烈波動對投資者決策行為的影響。
雖然盈餘管理有上述積極作用,但如大量地使用盈餘管理的會計方法,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首先,降低了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對會計信息按照其管理目標的需要進行“加工、改造”,使所反映的企業業績同企業經營實際相脫節,盈餘管理使報表上的盈利信息成為數字遊戲,從而使整個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值得懷疑,對外部會計信息使用者和決策者失去有用性;其次,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盈餘管理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管理者甚至是企業的利益,但如果盈餘管理行為一直得不到約束和監督,會形成一種不良行為定式,即通過盈餘管理的方式而不是通過創新努力而獲取高額利潤且極大損害了資本提供者的利益,如果這種現象在社會上蔓延且成為常態,會導致資本市場和借貸市場失靈,不僅使管理者預期的目標難以實現,還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和形象,給企業以後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最後,由於盈餘管理主要來自管理者的經濟利益驅動,而其經濟利益與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因此,在很多情況下,盈餘管理會損害投資者、債權人和國家的利益。
盈餘管理的治理對策
對於盈餘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且適度的盈餘管理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誌,說明企業的有關利益主體會採取合法手段來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而政府在治理企業盈餘管理行為時,應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契約,而不是一味地打擊和壓制。
1.建立和完善高質量的會計準則體系。盈餘管理往往是在會計準則未明確規定或規定含糊不清時發生。現有會計準則允許過多的選擇,有關規定不夠具體明晰,缺乏可操作性,這就給管理當局操作盈餘提供了機會。我國之所以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除了體制上的原因外,缺乏一套健全的會計準則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應當參照國際慣例,進一步修訂完善會計準則,儘量減少會計準則中可供選擇的會計程式和方法,壓縮會計政策的空間範圍;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問題的湧現,如一些非財務信息的披露等,需要會計準則及時進行補充修訂和不斷完善。
2.加強審計、提高審計質量。審計是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審計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減少虛假會計信息。但遺憾的是,現有的CPA審計遠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出於種種私利,CPA往往屈從於被審計單位的意圖,喪失其獨立性,甚至發生審計合謀行為。筆者認為,要使審計真正成為市場經濟的“看門人”,首先應加強審計準則建設,建立一套能有效規範審計業務的準則體系;其次要提高註冊會計師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第三要加強審計的獨立性,真正做到經濟、工作和精神獨立。同時,審計職業界、證券監督部門、財政部門等要加大對審計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懲欺詐行為。
3.改革現有關於上市、配股、停牌等規定。目前關於配股的條件只有“最近三年淨資產收益率每年均在10%以上”一條規定,由於指標單一,配股權對上市公司有利,因而上市公司往往利用會計信息不對稱和契約的不完備性來對利潤進行操縱,以獲取配股權。有關實證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存在為取得配股而進行盈餘管理的行為。同樣,摘牌的條件是“連續三年虧損”,這樣有些公司便可能通過盈餘管理先多攤多轉費用,為第三年“轉虧”作準備,以避免摘牌。為了避免公司連續三年虧損而受到證券監督部門的管制,虧損公司常在虧損年度及其前後年度,普遍採用應計利潤項目管理調增或調減收益。對此,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避免由於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容易進行利潤操縱。
4.提高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我國會計人員要提高會計理論水平重要的是要理解在特定的環境中某些會計理論所帶來的經濟後果和經濟影響,能區分盈餘管理和會計造假的界線。會計人員應加強對會計理論,特別是對基本會計概念框架的學習,真正做到向企業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相關和可靠的會計信息。
5.改革現行企業業績考核制度和管理者報酬、聘任制度。現行企業業績考核往往過分注重利潤指標,而利潤是根據權責發生制計算出來的,極易發生應計項目管理。因此,應當建立一套切實有效的長期和短期相結合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並可採用經濟增加值、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等作為核心指標。在幹部的聘任制上,應注重多方面的考核,在聘任前和離任前應當加強審計,防止“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不良現象的發生。目前國有企業的報酬與企業的價值相脫節,經理為了獲取報酬,往往不考慮企業長期發展的要求,作出能增加企業當期盈餘但無助於提高股東財富的決策,同時也易發生利潤操縱行為。對此,應當改革以固定工資為主體的報酬制度,增加風險收入的比重,將經理的報酬與企業的業績聯繫起來,具體可以採用業績股份、經理股票期權、增值權益等激勵方式,這樣既可協調經理與股東的利益衝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理的利潤操縱行為。
6.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所謂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基於契約關係而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它包括通過競爭所形成的外部治理結構如資本市場、經理市場、兼併市場等,和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所組成的內部治理結構。從外部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發育完全、運作規範的股票市場,經理市場尚未形成;從內部來看,國有企業存在所有者缺位現象,作為資產終極所有者的國家獨立在企業外部,《公司法》所規定的各機構相互制衡的機制也遠未發揮作用,董事會、監事會在很大意義上形同虛設,導制內部人現象嚴重,經理控制了會計信息系統,而會計人員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不得不聽命於經理,操縱財務報告,提供虛假信息。因此,要防止盈餘管理的泛濫,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當健全董事會,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建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對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審計監督,負責CPA的聘任和交流;建立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一種基於契約的委託書規定雙方的責權利關係。同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培育經理市場,使內部監控機制和外部監控機制兩方面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對經理的財務報告行為實行有力的監督。
參考文獻:
魏明海.盈餘管理基本理論及其研究述評.
陳華.試論盈餘管理.
張虹.對盈餘管理和利潤操縱的思考與分析.
PaulM.HealyandJamesM.Wahlen.盈餘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
賈劍鋒,李淑花.盈餘管理與利潤操縱的差異.
王靜,陶曉敏.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張鳴,劉華.對盈餘管理的理性思考.
作者:孫紅梅 來源:山東商業會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