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紀

人物簡介

廖紀(1455—1532),字廷陳,號龍灣,民間稱作廖天官,萬寧市禮紀鎮三星村一帶(原屬陵水縣)人,出生於河北大運河畔,明代傑出政治家、儒學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榮譽的文臣之一,是海南歷史上兩個進入朝廷權力中樞的一品重臣之一,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
廖紀掌管朝廷人事大權,忠勤為國,任人唯賢,曾保薦“全能大儒”王陽明及尊稱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詞作者)等國家棟樑之才。因之被同僚贊曰:“借問蕭何誰可代?”廖紀廉潔奉公,“羨萬金而不染”,是明代清官模範;廖紀尤其推崇中庸之道,其傳世著作有《大學管窺》《中庸官窺》,載入《四庫全書》。
廖紀卒後,獲得兩個至高無上的殊榮。廖紀墓1960年被挖掘,考古學家稱其墓葬規模是明代官員墓的特例,其出土文物經常被運往香港、日本展覽;其出土玉帶上的玉佩為二十六枚,是明代所有出土玉帶玉佩數量最多的。
廖紀和丘濬、海瑞一起被譽為“南海三星”。丘濬官至大學士、以文學著稱,海瑞以清廉敢罵皇帝聞名於世,而廖紀不僅位高權重,以死上奏嘉靖皇帝比海瑞還早四十一年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吉勛博士道:“廖紀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間調停維持,保持了朝廷較為正常的運作。他致仕後,朝廷在人事上便進入了紛更之局面。”

人物生平

嘉靖三年,“大禮”議既定,吏部尚書楊旦赴召,道劾張璁桂萼。璁、萼之黨陳洸遂劾旦而薦紀。帝罷旦,以紀代之。紀疏辭,言:“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喬宇,聰明不如楊旦。”時宇、旦方為帝所惡,不許。光祿署丞何淵請建世室,祀興獻帝,下廷議。紀等執不可,帝弗從。紀力爭曰:“淵所言,乾君臣之分,亂昭穆之倫,蔑祖宗之制,臣謹昧死請罷勿議。”不納。會廷臣多諍者,議竟寢。已,條奏三事。其末言人材當惜,謂:“正德之季,宗社幾危。議者但知平定逆籓之功,而不知保護京師之力。自陛下繼統,老成接踵去,新進連茹登,以出位喜事為賢,以凌分犯禮為貴。伏望陛下於昔年致仕大臣,念其保護之勛,量行召用。其他降職、除名、遣戍者,使得以才自效。”帝但納其正士風、重守令二事而已。三邊總督楊一清召還內閣,璁等欲起王瓊,紀推彭澤、王守仁,帝不允。復以鄧廷璋、王憲名上,竟用憲。
五年正月,御史張袞喻茂堅、朱實昌以世廟禮成,請宥議禮得罪諸臣,璁、萼亦以為請,章俱下吏部。紀等列上四十七人,卒報罷。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勛、救馬永謫官,給事中沈漢等論救,帝不聽。紀從容為言,且薦永及楊銳。帝納之,有本得無謫。紀在南都,持議與璁合,坐是劾罷。璁輩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紀顧數與牴牾,璁輩亦不喜。年老稱病乞歸,許之去。初,《獻皇實錄》成,加太子太保。至是進少保,賜敕乘傳,夫廩視故事有加。卒,贈太保,謚僖靖。

生平年表

廖紀從小聰明好學,不喜嬉飲為樂。有一天,廖瑄命讀醫卜書,廖紀跪曰:“此末技耳,非丈夫事也!”1其父異之,聽習舉子業。後受名師鄒野漁疼愛,學業倍進。
成化十六年(1480年),廖紀領京闈鄉薦,但試於禮部落榜。後來屢試都是名落孫山。弘治三年(1490),廖紀經過加倍刻苦,真是有志者,事竟成,終於蟾宮折桂。陵水縣曾被丘濬稱之為“地之遠,邑之小,天下莫過焉。自有學校以來,人才鮮中式者”。當廖紀在京城金榜題名,捷報傳來,官員、鄉親們為之歡呼驚喜。廣東提學僉事金璋在陵水城北為他建了一座進士坊。
弘治五年,廖紀觀政(實習的意思)期間,深受左右都御史屠滽器重,首疏薦任,授吏部考功主事。廖紀開始走上了政治舞台,他確實“節介不渝”。當時有同鄉到京城謁見廖紀,並送上禮物,他都收下,當幫他們辦妥事後,待他們要回鄉時再“完璧歸趙”,又送路費。“清而不激”的事例大多如此。
正德四年,廖紀升文選郎中。為司官之首,百官為之折腰。廖紀辦事嚴正、奉公守法。據《大司馬龍灣廖公傳》載,有權要請求任其親人為吳江縣令,有權要為其侄兒求任錦衣經歷,廖紀認為不可。其同僚曰:“禍且至矣。”廖紀回答:“奉法受禍,某不敢辭。” 2其時,宦官劉瑾當道,排陷異己,朝中正直官員大都受他迫害,而劉宇焦芳張彩等小人則奔走其門,成為其黨羽。唯獨廖紀藐視之,保持著一個儒家正義凜然、不畏強權的典範,“極口斥其不然”3,的確難能可貴。
正德九年十月,廖紀晉工部右侍朗,提督易州山廠,負責在易州地區管理供應整個朝廷茶、木材火炭的事。《大司馬龍灣廖公傳》載,在提督易州山廠期間,廖紀經常和部下說:“欲正人,先正已。”每年如賃房錢、菜園錢以及某些部門所送銀不下千兩,廖紀絕不接受。有權要每年要求他贈薪炭數萬斤,他也不答應,大約每節省金銀數萬餘兩。於是人民極愛戴他,聲名益隆。
嘉靖元年四月,廖紀從南京吏部尚書轉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他整飭武備時,遂一點視,竭愚據慮。據載,朝廷權要和太監經常從南京兵部借用兵員作為個人私役,軍匠逃跑現象嚴重,將領、兵員治軍不積極,凡此數弊,由來已久,牢不可動。廖紀到任後,大刀闊斧,一一查革,戎政從而改觀。
當時朝廷“大禮議”,首輔楊廷和等滿朝文武要求世宗尊武宗的父親孝宗為皇考,但世宗一意孤行要尊自己的父親為皇考。有一新科進士張璁持力證支持皇帝,被楊廷和調往南京。據《明史》載,廖紀“持議與璁合”,被彈劾罷職。那么,廖紀到底是如何持議與璁合呢?據王世貞《弇州四部稿》載,廖紀問其部下:“張璁所議什麼內容啊?”眾人皆不答。方鵬曰:“是反對楊廷和的主張而已。”廖紀曰:“好!”其語稍稍傳出。於是諸給事中、御史爭以其他事彈劾廖紀。其實,關於推尊生父一事,很多大臣都知道理虧的。當時朝廷重臣楊一清正家居,從邸報上看到張璁的言論後說:“張璁此論,恐怕聖人復生也駁不倒他了。”楊廷和也覺得不妥,請人捎話張璁說:“你不應該去南京為官的,不要再以‘大禮說’為難我了!”廖紀在“大禮議|中僅僅支持“繼統不繼嗣”主張,其它的皆反對。一切源自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致仕後,為完卻“上以彰朝廷寵眷之恩,下以展愚孫久曠之禮”心愿,廖紀回到故鄉省親祭祖。有詩《讀書法雲寺》4為證:
不須賦遠遊,此地即丹丘。
古剎塵囂隔,精藍景色幽。
逃禪偏自適,耽寂雅相投。
案有遺編在,開軒豁兩眸。
嘉靖三年(1524)十月,廖紀被薦為吏部尚書。廖紀婉辭曰:“臣年已七十,精力不如喬宇,聰明不如楊旦,二臣且去,臣何敢居於此。”嘉靖皇帝不允許,廖紀只好感激從命。進入朝廷權力中樞後,他無不踐行著的“忠君憂國”的治國理念,把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吏部尚書掌握了全國的人事大權,舉凡中央至地方各機構的設定、編制及官吏的任用、考課、黜陟等事務,吏部選官關係到國家治理的好壞。對於國家棟樑之材,廖紀好比山濤,任人唯賢,勇於推薦。《明史·廖紀傳》云:三邊總督楊一清召還內閣,張璁等欲起王瓊任三邊總督。廖紀卻推薦彭澤、王守仁。但皇帝不允許。再推薦鄧廷璋、王憲,用了王憲。 而對於奸佞小人,廖紀極力阻止。《明實錄》載,吏部準備讓王價、錢子勛等奸佞小人退休,但是,皇帝卻以王價、錢子勛在議禮時候支持過他,有意復用,而廖紀堅持以為不可。
嘉靖四年,光祿暑何淵奏請建世室,祀世宗的父親獻皇入太廟。廖紀率九卿,力陳要害曰:“淵所言,乾君臣之分,亂昭穆之倫,蔑祖宗之制,臣謹昧死請罷勿議。”但嘉靖皇帝未理睬。廖紀雖為璁輩等引用,本是想借他的德高望重,幫忙從新組閣,他卻未嘗不孤行其意,數次牴牾、回擊席書等“議禮新貴”,保護提拔了很多“護禮派”官員和國家棟樑之材。《明史》評說:“璁輩欲引助己,遂首六卿。而(廖)紀顧數與牴牾,璁輩亦不喜。年老稱病乞歸,許之去。”期間,廖紀給嘉靖皇帝上“正士風,重守令,惜人才(人才指楊慎等被罷被流放的大臣。楊慎被後人評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席,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詞乃其所作)”的著名奏疏5,但嘉靖皇帝只納前二項,尤其是惜人才一項,時至今日仍有資可鑑價值。
嘉靖五年,廖紀因監修《獻皇帝實錄》成,受封太子太保從一品),賜鞍馬金幣,次年四月底,又受封“三孤”之少保歸休,其祖輩及夫人、孩子都得到封贈。自丘濬之後又一個海南人官至三孤,權傾朝野、威赫中原,鄉人無不為之驕傲自豪。三孤為明代官銜之至尊,非道尊德重者不能出任。人們把功勞歸於他父親的德行。《東光縣誌·義行》記載有廖瑄掩埋荒坡骸鄰、救人等義舉。無獨有偶,《雜誌遺事》云:“丘普(丘濬祖父)之掩骨,至孫位極人臣。”丘濬的《受一品封》也道出:
如此恩封嶺海無,家居況在海南偶。
鄉人問我緣何得,世積陰功子讀書。
嘉靖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廖紀卒。訃聞,嘉靖皇帝罷朝一日,美謚僖靖,贈“三公”之太保。首輔李時為其撰寫墓志銘。嘉靖皇帝賜諭祭碑文曰:“卿質古樸,操履方嚴。忠勤體國,南北馳聲。”為了紀念廖紀,萬曆十年,陵水知縣周文仲奏請在大成門右建了一座鄉賢祠,但已毀。萬曆年間,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定安人)曾慕名而訪其故鄉,無限敬仰地賦詩《游陵水舊城,經廖尚書故里,留題,詒其家子姓諸文學》:
秋風懷古舊城邊,一望川原思緲然。
綠野堂煙空宿燕,天津橋廢不聞鵑。
尚書故里寒雲外,喬木人家夕照前。
滄海獨餘東逝水,蔥籠佳氣自年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吉勛博士在其專著《“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中指出:廖紀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間調停維持,保持了朝廷中較為正常的運作。他致仕後,朝廷在人事上便進入了紛更之局面6。學者沈登苗稱,因為永樂年間遷都北京,朝廷頒詔鼓勵人民大量移民京畿地區,自成化年後,“雙籍進士”(既有原籍又有戶籍所在地)占明代總進士人數的七分之一。他們對南北文化差異的逐步縮小,北京這個明清唯一文化中心城市形成,功無可沒。
廖紀與甘肅歷史名人王竑
王竑(1413—1488),字公度,號戇庵,晚年歸鄉後號休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戍邊駐兵河州,遂攜眷落籍河州(今臨夏市南龍鄉橋頭村)。王竑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英宗正統三年(1438)中禮經魁(舉人第一名),次年赴京會試,名列第五,賜二甲進士。以剛直不阿,在朝正色敢言著稱。關於王竑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趣聞,據其地方文化人憶錄在此。印象中是記錄在臨夏州志之中,
故事說,有一年朝廷派欽差王竑到河州(應為河北景州),聞欽差將至,河州官員一行出城30里設帳迎京官。正在等待之中,忽遇天降大雨,官員們躲入路旁一座廟內避雨。這時,忽聞有嬰兒啼哭,即喚衙役聽差去查看。不一會兒,下人回來稟報,說是旁邊耳房中有一民婦避雨時產一子,眾人皆喜,其中就有人打趣說道:這個孩子真不簡單,我們原是來迎朝廷欽差的,老天爺卻逼我們到此迎了這個孩子,此子將來必成大器,起碼能做到四品五品。誰知婦人聽到這話後,連忙說:我們貧家孩子,哪能做那么大的官呢?怕是四五品做不到的,將就著做個一品二品就可以了。眾官員一聽皆愕然。後來,這個孩子果然天資極高,鄰里皆視其為神童。因其家貧,府衙專門出資供其讀書,終成大器。
此傳說出生小孩就是廖天官廖紀也!想不到河北、甘肅二地民間故事不謀而合。
《頌廖尚書歸休》
貢舉人《頌廖尚書歸休》
榮歸東光興儒學,長思瓊台根那亮。
南是故里北家鄉,國史方誌齊頌揚。

廖紀的詩

讀書法雲寺

何處尋幽勝, 閒過惠遠家。
到門雲護砌,揮麈雨生花。
寺後峰陰合,階前樹影斜。
鐘聲休報曉,吾欲演三車。

不須賦遠遊,此地即丹丘。
古剎塵囂隔,精藍景色幽。
逃禪偏自適,耽寂雅相投。
案有遺編在,開軒豁兩眸。

從來佳樹生南國,先數閩江次粵東。
結實珠垂丹徼外,開花雪噴瘴煙中。
未成生計千頭綠,漫說懷歸兩袖紅。
最憶黃柑三百顆,洞庭一夕起秋風。
選自康熙《陵水縣誌·藝文志》。
廖紀看圖提詩
按:嘉靖八年(1529)正月二十八日,是廖紀七十五歲的大壽之日,大臣們都來為廖紀祝壽,張璁也來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堯夫的漁夫問答圖(圖上畫著一個樵夫上樹劈柴,一個漁夫河邊釣魚,一個縣官遠處觀望),請廖紀提詩對答想試探廖紀是否想再出山輔助天子,廖紀看了很高興,脫口而出:
邵子作畫非等閒,勸君湘江釣屈原。
吾師呂端不糊塗,賈誼廷陳治安篇。
唐有周君彈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賢。
何在宦海上鉤竿?江州陶潛望歸田。
選自《阜城縣地方名志》附錄“吏部尚書廖紀”。

民間故事

一、馬嶺出公卿

萬寧、陵水地區民間流傳著“馬嶺出公卿”的故事。公卿是指光祿大夫、少保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廖紀(廖天官)也。那么,馬嶺是如何出公卿的呢?
話說明代陵水縣那亮鄉(今萬寧市貢舉、三星一帶)的馬嶺(今嶺尾嶺)腳下的橘子園村有一姓廖的人家,男主人忠厚老實,樂於助人,勤於耕作,閒暇時間比較喜歡打獵。
有一天,廖公又帶著熟諗人性的獵狗上山打獵去了。過去的馬嶺巍峨險峻,古木參天,各種山珍野味特別多。那天運氣有點背,什麼獵物都沒見一個。不知不覺中,廖公已經爬到山脈中的最高峰第一尖嶺,嶺上有一突起的巨石笏,下面平躺著一塊大石板,左右有兩石拱衛,登上石笏往前望,神州半島海景盡收眼底。廖公由於年事已高,感覺有點腰酸背痛,便躺在石屋下休息片刻,誰知道一睡不復醒。跟隨身邊多年的獵狗用舌頭舔了舔廖公的臉龐不見動靜,用爪捉了捉衣襟也沒反應,急得團團轉,汪汪直吠,掉頭急奔回家。
獵狗一看見家人,又跳又吠,用牙齒直拉著家人的褲管要帶路的樣子,家人環繞四周不見廖公身影,心知不妙,惜乎天色已晚加上山路難走,全家人只好在驚恐和焦慮中度過一夜。
第二天,天未亮,親人好友在獵狗的引路下,翻過了幾座山峰來到第一尖嶺的石屋裡,頓時被眼前的情景驚住了,只看見一大群螞蟻正搬土掩埋著廖公的軀體,唯裸露著那熟悉、安詳的臉龐,家人傷心、激動之餘,有人哭著說要把其屍體帶回家。
“不要!廖公亡於此也許是天意,我們順其自然就地而埋吧。”一長輩忙制止道:“過去,有一風水師發現咱們馬嶺地脈栩栩如生、氣勢雄偉,乃風水寶地,便在此住下。有一天,他終於在馬嶺頂峰找到一塊‘鯉魚躍龍門’的穴地,趕快用手中的水煙筒插住作為記號,準備留給親人用。誰知水煙筒後來長成了一片生竹,風水師徒嘆天意不歸,並說馬嶺是出公卿的寶地,如果有人埋到吉地,其子孫將位極人臣。”大家覺得有理,只好悲傷又戀戀不捨地用泥土把廖公的臉龐也掩埋了。
若干年後,墓主人的孫子廖紀學而優則仕,官至吏部尚書,居六部九卿之首,時朝野皆尊稱廖冢宰、廖天官,可稱海南歷史名人中的官銜之至尊者,真的驗證了“馬嶺出公卿”吉語。
據說,廖天官曾經回故鄉拜祭此墓,並立碑“勅贈工部侍郎、廖尚書之墳”,石碑現已被毀。民國時期,廖天官後裔有時坐船從大海裡面向馬嶺祭墳,有時乘直升飛機圍繞馬嶺而祭。
很多好奇的人有時也想上山看個究竟,但是,要么被大霧遮擋迷路,要么被毒蛇、蜜蜂嚇住,極少有人能親臨其境。
今天的嶺腳下還坐落著一座古廟,橫匾寫著嶺尾侯王廟,左聯“嶺石岩岩威可畏”,右聯“尾星朗朗照無私”。廟聯意思大概是說,有了馬嶺的佳氣,才孕育了象尾星一樣光輝燦爛、無私普照的廖天官吧。
(編者整理)

二、紅鞋記

關於廖天官出生在什麼地方,正史沒有詳細記載。但至今,萬寧、陵水民間還流傳著廖天官出生的曲折動人故事。
傳說廖紀的父親廖瑄長得風流倜儻,十六歲補陵水縣學庠弟子員。因博學好義,以至縣令也痛愛,所以,常常出入縣署。縣令姓王,系直隸河間府東光縣人,膝下有一閨女,長得端莊秀麗且知書達禮,對廖瑄頗有好感。
有一天,王姑娘撿到廖瑄不小心丟失的摺扇,想試其才華,便題魚游水圖於扇上,叫人還給他。廖瑄打開扇,扇動而魚游,原來是個妙對“扇上魚戲水,扇動魚游”。廖瑄苦思良久,偶觸而對曰:“鞋頭鳳穿花,鞋行鳳舞。”從此,王姑娘芳心暗許。一來二往,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珠胎暗結懷上廖紀。
古代未婚先孕是大逆不道讓家人顏面盡失的事,王縣令氣黑了脖子,不知如何是好。只有一計,棒打鴛鴦,帶女兒回老家。在大海行船上,王縣令一想到如此羞辱事在鄉親面前更加抬不起頭,惡向膽邊生,正想把女兒推下大海,剎時電閃雷鳴,只見天上“廖天官大人在此”幾個大字金光閃閃,又有怪音在耳邊響:
“廖天官大人在船上,小心保護。”
王知縣令心知異兆,才不敢妄動。船夫當時也覺得詫異,環船一看,沒有一個人是當大官的相,而何來“天官在此”呢?唯見一孕婦,端莊典雅,若無其事,心才釋然,暗道將來出生的小孩必不簡單。
回到河北老家後,王姑娘不方便居住於娘家,只好住在一個古廟裡生出了廖紀。
而廖瑄和情人惜別前互留一隻紅色繡花鞋,以作他日相認憑證。廖瑄便身懷定情情物,漂洋越海,一路叫賣糖糕,矢志尋親。
有一天,去到一學宮避雨,剛拿出淋濕的衣服、紅鞋等晾曬。突然,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跑過來說:“你怎么偷我母親的紅鞋啊?”
廖瑄一時很奇怪,見他長的虎頭虎腦很可愛,就說:“小孩別亂說話。”想給他糖糕吃。
但小孩說:“我媽說了不能吃陌生人的東西。”
當廖瑄正要問他的名字的時候,小孩手快就拿著那紅鞋跑了。廖瑄暗叫不妙,那是他的寶貝啊,拔腿就追,追到小孩的家門口,只看見一個少婦正和小孩說著什麼,儘管多年不見,但還是認出了夢中情人。古人言,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廖瑄一家人終於團圓。後來,廖紀通過刻苦讀書,真的當了吏部尚書,民間都稱作廖天官。
本故事屬實性很強,因為瓊海、萬寧地區廖紀後裔保存的《廖氏族譜》,也提到廖瑄和王閨女的真愛故事云:公良緣天成,母亦紅葉題詩之遺事耳 。
據廖紀出生的地方碼頭廖莊的村民說,廖天官不是本地人,他的家人用手推車推著懷他在身的母親逃荒而來,住在南運河畔的一個關帝廟中。有一日,天打雷,暴雨下,兩個押糧的官員走到關帝廟門口避雨,突然廟裡傳來嬰兒的哭聲,得知有人生下男嬰,官員驚詫曰,就憑我們守其門,此子將來必享大福也,並給他們送了兩袋面米。至今,關帝廟已破,但一古井尚存。這是廖天官出生故事的連結。
南北二地民間傳說既神奇又有點吻合,每次都讓人們聽得津津有味、嘖嘖稱奇。
(編者整理)

三、廖莊與廖紀

在河北省阜城縣城東偏北37公里處碼頭鎮。座落著一個名叫廖莊的村莊(原歸東光縣管)。該村原名姜莊。廖莊是在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改的。
提起改村名,這事與廖紀由乞丐當上天官有關。先順便說說廖紀,廖紀乳名廖黑。原籍廣東瓊台人,他的祖父、祖母和十八歲的父親,一家三口,挑擔討飯跋涉數千里來到姜村,他的祖父母和他的父親以扛活打短工為生。後來他父親在這裡討了個老婆,生下廖紀。
廖紀小時以乞丐為業,討飯餬口,但很聰明。據說在討飯時,他常在鄒橋一家私塾門外聽鄒野漁先生講學。老師教授內容他都很快背誦。一天,鄒先生讓學生背誦書,都沒背過,廖紀卻在門外朗朗地背了出來,鄒先生看廖紀才華出眾,於是就收容撫養他讀書。後來由鄒先生介紹給東光一位縣官收留培養。廖紀終於考中了進士,一步登天,最後當上了明嘉靖皇帝的吏部尚書,人們稱他廖天官。 廖紀當上天官之後,他和家人的生活就好轉了。後來又把他的女兒廖金英許配給本村豪紳馬堯輔。從此,姜莊改名廖莊
據查,今天的廖莊乃至東光、阜城地區都沒有廖紀的後代族人,村民說他的後代早已從大海裡面返歸故里了。
(阜城縣原宣傳部副部長孫凱根據民間傳說整理)

四、車上樹,牛上屋的傳說

廖天官一家人從海南遷來京師,居住在東光縣碼頭鎮(今阜城轄)。中國的母親河南運河從此穿過,是一條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他們為什麼住在碼頭鎮,又牽出一個動人的傳說。
廖天官一家人跋涉近萬里北遷時,遇見一個老人家餓倒在路邊,祖父廖有能心地善良便上前相救,拿出僅剩不幾的乾糧小心翼翼地餵著老人。老人家是個算卦的,見他善良便說,你們無論走到那裡,只要看見“車上樹,牛上屋”後,就在哪裡住下,定有貴人相助,您子孫必大富大貴。
有一天,當他們經過碼頭鎮(原名馬頭)姜莊,正準備過河時,看到一個老太太在樹底下紡線打棉花,突然一頭小牛跑過來,老太太一驚恐忙把紡車掛在樹上,小牛也驚慌,就跑到一個土堆上,又跳到一間小土房上。廖有能想起老人的囑咐,所以,就在碼頭安家落戶了。並很快和忠厚善良的當地人民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後來,其孫廖紀當官當到天官,是個忠臣。
這個故事說明,人只要有愛心多做善事,就會有貴人相助。
(本故事由碼頭鎮八十多歲的馬奎貴老人口述)

五、廖天官和鄒野漁的故事

廖天官小時候家窮,四處討飯餬口,有一天,在南運河邊拔豬草,被在本村設館教書的名師鄒家橋人鄒野漁遇到,鄒遠遠看見他頭頂有把黃羅傘,認為吉兆,上前試問,對答如流,便收為愛徒,全力撫育,教其《毛詩》。廖天官很聰明,不喜歡吃喝玩耍,刻苦讀書,26歲在北京中式舉人,但試於禮部,屢考三科未中。36歲終於中進士,真是“苦心人,天不負”。
有一年,他的啟蒙老師鄒先生,想進京探望自己用心血培養出來的學生廖天官。不料,在京郊旅店一連住了十幾天,未曾進入天官府的朱門。有一天,廖天官外出巡視,正好路過此店,鄒攔路高喊:“好難見的廖黑啊!”廖天官發現後,馬上下轎,再恭恭敬敬地把鄒老師扶上轎,返回府中。
嘉靖八年(1529年),恰好是廖天官七十五大壽之日。大臣們都來廖莊為廖天官祝壽。張璁也來了,他拿出一幅宋代邵堯夫的漁樵問答圖,請廖天官提詩對答。想藉機試探廖天官是否想再出山輔助天子。廖天官深知其意,就讓老師鄒野漁替答。鄒看圖提詩(圖上畫著一個樵夫上樹劈柴,一個漁夫河邊釣魚,一個縣官遠處觀望)。“士林朽木歸樵斧,宦海貪魚上鉤竿。須信堯夫原有意,時人休作畫圖看。”廖天官看了很高興,又續詩一首:“邵子作畫非等閒,勸君湘江釣屈原。吾師呂端不糊塗,賈誼廷陳治安篇。唐有周君彈仙客,佞者始畏名臣賢。何在宦海上鉤竿?江州陶潛望歸田。”師徒詩兩首已表白心態,張璁只好搖頭作罷。
後來廖天官卒後,鄒野漁不願接受救濟,飢餓而死在鄉賢祠中。
(阜城縣原宣傳部副部長孫凱根據民間傳說整理)

六、建洛陽橋

很久以前,廖紀父母北遷。有一夜,坐船過泉州洛陽江,忽然颳起大風浪,把船吹得搖來晃去,情況十分危險。有一老漢以為這船一定會翻沉,只顧昏昏的睡著待死。他在夢中聽見有人叫喊說:“廖天官在此船上,眾人快快來把船護好,不要讓它翻沉呀!”
挨到次日早晨,風平浪靜,平安無事。老漢憶起昨夜做夢,要找廖天官作謝,問遍全船客人皆無解。看見廖瑄和他的妻子,老漢把所夢的話說給他倆聽,並說:“想是夫人身懷貴子了。”廖妻說:“如果那樣就好了,假如我有幸生貴子,一定要架起一條洛陽橋,讓人們安全行走。”老漢連稱謝說,這樣是很難得的了。
光陰如箭,廖紀已長大成人,生得一表人才,聰明敏捷。讀書十分上進。考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這年春節,回家拜壽雙親。是日良辰,親朋來賀,好生熱鬧。只是廖母悶悶不樂。廖紀問母親:“心裡怎么不高興啊?”廖母便將幾十年前過洛陽江的事告訴他,並說:“許下心愿,要造一座洛陽橋,看來難以做到,因此才感到不快樂啊!”
廖紀是個孝子,立志再造洛陽橋,滿足母親的心愿。他回京後,廣發招示,說明籌資建造洛陽橋意義,請仁人君子解囊捐助。他的孝心和義舉,感動了觀音婆。觀音婆便變成一個美貌的少女,劃著名一條小船,在洛陽江上游來盪去,且歌且舞地唱道:不做帝,不做王,江山不要要美人。金一錠,銀一兩,擊中嫁你做妻房。那少女在船上來回的舞著、唱著,引來了岸上很多的觀眾。那些色鬼們見了垂涎,守財奴見了銷魂,個個都不惜代價把金銀珠寶向少女投來。只見金錠銀兩紛紛落在船上 ,卻總不能把美女擊中。氣得一個富豪叫四個家奴扛來二大箱金銀,不分晝夜的在岸上向美女亂擲,差一點擊中又不中,白白擲掉了兩大箱金銀,直氣得七竅生煙。
一連三天,金錠銀兩裝得一船滿滿的。八仙之一呂洞賓知是觀音婆化身,也想用銀兩來投擊少女。觀音婆早就認到了,大笑念道:“來遲不遇春,銀已裝滿船。”於是,把船划進遙遠的煙波中消失了。
一天,觀音婆變成一個老翁,把船上的銀兩金錠全部捐贈給廖紀。廖紀大喜,連連叩頭感謝不盡,馬上興工起造洛陽橋,既方便了來往的行人,也告慰了老母。
這個故事雖屬傳說,但廖紀當官時,為民造福的可貴精神,是值得後人稱頌的。“來遲不遇春”的這句話,就是來自這個故事,已成為今人的“口頭禪”。
(作者:張任君,文昌人,原文載《古代瓊州才子故事》)
以上傳說皆選自《廖紀研究文集》,海南出版社2010年出版。

學術和思想

廖紀為人端亮古樸,淡以世味,恆以典籍自娛,孳孳著述老而不倦。其存世著作有《大學管窺》《中庸管窺》等,後來被紀曉嵐編選入《四庫全書存目》。廖紀在《大學管窺》中特彆強調了“誠意”,他認為“大學工夫,莫先於致知,莫要於誠意”;在《中庸管窺》中解釋道:“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誠者,渾然天理,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聖人之德性之者也。”尊稱“領海巨儒”的鍾芳(三亞人)讀了《學庸管窺》之後,在《復龍灣廖冢宰書》中說:“先生超識卓見,足備一家之言,乃知林泉優遊,自有樂趣,如大學誠意數段皆極有味,未審程朱復生當如何說。”廖紀著書的目的,是因為北宋程顥、程頤和南宋朱熹三人重新編定了《大學》章次,改變了次序,增加了內容,三人所改,彼此不同。廖紀認為:“漢儒古本豈可不一見哉。二程子並朱子改定,分經補傳,於古本小異。朱子章句注釋詳矣。學者宗之已五百年,不復知有古本,深為此懼。故釋古本全文以示後學。”
縱觀廖紀一生,無不以中庸之道為準則,對天人合一、至誠、至善思想推崇備至。廖紀輔佐嘉靖皇帝,為朝廷推薦了一批國家棟樑之材,曾兩次推薦可比聖賢的王守仁8。張璁為廖紀所作的《送廖冢宰》曰9:
秣陵歸興足逍遙,明主思賢尚見招。
帥府朱旗曾閃目,銓曹白玊已橫腰。
欲教守令長安土,卻恨忠良未滿朝。
借問蕭何誰可代, 知人今日有神堯。
作者把廖紀比作月下追韓信而幫劉邦定天下的蕭何,無不體現了他的位高權重。
廖紀是個很有“海南情結”的人。他們一家寓居他鄉,“每歲時祀享,飲食未賞不南向而祭,相語家人以世世無忘海南。”10曾給東山嶺的東靈寺捐贈五丁田,並把輕視海南人、廢除渡海督學政策的廣東布政使魏校免職。

研究意義

海南明代人才輩出,特別是博學多長的丘濬、剛正不阿的海瑞舉世聞名,但真正進入朝廷權力中樞、輔佐皇帝的只有丘濬與廖紀二人。廖紀在嘉靖初年朝廷“元老””和“議禮|兩派的鬥爭中保持中和,穩定了朝廷人事關係,把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胡吉勛博士在其專著《”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中指出:廖紀致仕前,在皇帝和百官之間調停維持,保持了朝廷中較為正常的運作。他致仕後,朝廷在人事上便進入了紛更之局面。
海南古稱瓊州、瓊台,孤懸海外,遙距京師近萬里,素有“南蠻荒疫”之名。在科舉取仕最鼎盛的朱明皇朝,出了66進士,609名舉人(含15名武舉),可謂人才輩出,被譽為“海濱鄒魯”、“天下望郡,亦罕有衣冠盛事如瓊者。”特別是大學士丘濬和大冢宰兼大司馬廖紀就象箕星、尾星一樣前後輝映、並駕齊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著名文史專家王俞春老師由衷而言:“我最崇拜的海南先賢就是丘濬和廖紀。”正是丘濬和廖紀的成材模式,給近現代海南人開了先河——走出孤島,溶入大中華熔爐,吸取先進的文化知識。在海南大力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之際,“文化魅力獨特” 是《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總體思路的一大範疇,歷史人文是主要內容。時下海南優美的自然資源得到竭力開發,歷史人文資源卻少人問津。那么,深度、廣泛地研究廖紀等歷史名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出書寫序

《廖紀研究文集》序 毛佩琦

每當我離開京城,遠到祖國的邊陲,都不免會發出浩嘆,不僅僅因為國土的遼闊,也不僅僅是因為河山的壯麗,最令我感動的是祖先們開疆拓土揮汗泣血的足跡,是他們心懷天下包容海宇的胸襟,是他們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穿過戈壁沙漠,在黃塵瀰漫中,我聽到了悠悠羌笛;透過搖曳的椰林,在濕鹹的海風裡,我看到了片片帆影。不論在哪裡,都會感受到中華民族血脈的律動。不論在哪裡,都會領略到中華先民對歷史文明做出的卓越奉獻。
明嘉靖年間的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廖紀就是從海南陵水廖氏家族走出的傑出政治家。廖家世居於萬州(今萬寧)、陵水。廖紀之父因經商而落籍於直隸東光(今屬河北)。廖氏家族的行跡正透漏出明代一統天下中的人口流動和商品經濟下的社會變遷。廖紀自幼好學,“不以嬉飲為樂”。自弘治三年(1490)中進士步入官場,他先後經歷了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他為官期間,正是明朝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弘治年間雖然政局穩定號稱中興,隨後的正德年間卻滿目憂患動盪不安:安化王、寧王先後造反,河北、江西農民接連起義,社會則醞釀著劇烈的躁動。嘉靖帝一旦登上皇位就掀起了震動朝野的大禮議。這一背景下,廖紀為官清正耿直,號稱“節介”。在吏部,被他推薦提拔的人感謝他,想給他送點禮,竟然被他“完璧充贐以歸”。他督理易州山場,每年節餘“萬金”,他都“一無所染”。他掌南京兵部,對軍官不法占用士兵為自己私人服役進行了堅決抵制……難得的是,他不跟風,不看上司的臉色行事。因為議大禮而得寵的一批新貴,權威炙手可熱,廖紀卻敢於對他們提出嚴正批評。後來,即使這些新貴推薦他擔任了要職,他還能不顧情面地仗義執言。廖紀最後做到吏部尚書太子太保,致仕時又加少保銜,地位十分崇高。而其為人行事可風可范,即使在近500年後的今天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在海南與廖紀同時代還有兩位名臣,一是之前的丘濬(1418-1495),一是其後的海瑞(1515-1587),他們都以自己的奇志卓行彪炳史冊。他們與廖紀一起堪稱“南海三星”,不僅是海南人民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驕傲。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廖紀他們就是這一類人。廖紀的時代過去了,廖紀們的事情也不會再發生了,但他們的精神品格卻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應當繼承和弘揚。廖紀家鄉的黨政領導和地方的文史專家,組織海內外學人對廖紀史事進行深入研究,就是為了繼承和弘揚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他們的辛勤努力,同樣令人肅然起敬。
海南的沃土,篤定要醞釀出美麗的文化,海南的山水,篤定要培養特立獨行的奇人。我不禁想起丘濬在六歲時寫的詩句:“遙從海外數中原”。小小年紀,卻心懷大志,身居海隅,卻俯瞰天下。丘濬、廖紀、海瑞,他們都是從海南走出,不僅為“治國平天下”建立了功業,而且為後世樹立了品格豐碑。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我們正需要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膽魄和無私忘我的思想品格。讓我們和廖紀家鄉的人們一道重溫歷史,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得到一份鼓舞,汲取一份智慧, 更加昂揚地投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是為序。
2010年5月13日
於北京昌平區北七家村
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