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直隸總督裕祿最初反對義和團,認為拳民乃恃眾戕官之亂賊,應嚴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祿逢迎上意,改變態度,招拳民“大師兄”張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賓之禮,並向清廷保薦拳民可用,時義和團大批人馬在涿洲、保定一帶拆鐵路、毀鐵路,局勢嚴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間,竟有十萬之眾入京,太后召見拳民首領,言多獎勵,從此親貴爭相信從,廟宇府第,遍設壇場,拳民出入宮禁,橫行無忌,大肆燒殺,北京陷入瘋狂混亂中。義和團起于山東,初以拜神練拳為主,後因發生教案,逐漸演變為仇教團體,自詡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紅燈照、藍燈照等法術。戊戌政變後,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緒,保護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分子,仇外情緒更烈,山東巡撫毓賢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勵拳民,後毓賢調京,袁世凱署魯撫,壓制拳民活動,拳民遂轉往直隸發展。直隸總督裕祿最初反對義和團,認為拳民乃恃眾戕官之亂賊,應嚴行剿捕,以免致巨患。
事件經過

至於列強方面,義和團入京時,各公使紛電本國派兵保護。6月17日,聯軍軍隊攻占大沽炮台,鏇又向天津挺進,直隸提督聶士成率軍抵抗,終致不敵,壯烈犧牲。8月4日,聯軍北攻,直隸總督裕祿兵敗自殺,清軍和拳民一戰即潰,通州失陷。20日,俄、法、英、美、日、意、奧等八國聯軍陷京師,慈禧偕光緒狼狽出奔,經大同、太原,後至西安。聯軍入京之後,大肆燒殺,尤以俄、德為甚。10月,聯軍統帥瓦德西抵京,以捕剿拳民為名,派兵四出,任意妄為,極盡暴行之能事。
北京失陷,清廷命全權大臣李鴻章與各國談判,由於各國利害不同,難獲結論,最後在懲凶和賠款兩項問題上,意見趨於一致。1901年7月25日,《辛丑條約》簽署,中國不僅賠償四百五十兆銀兩,還被迫將大沽炮台以及京師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剷平,並且被迫同意各國派兵駐守租界地,中國主權徹底淪喪。庚子事變為中國人不堪外國人壓迫之民族排外運動,不惜以血肉之軀與敵人炮火相抗,愛國精神可嘉,行動卻愚昧。經此事變,清廷已成風中殘燭,中國人則在受盡屈辱之後,更迫切地追尋振興國家之道,並不屈不撓地邁向這個偉大的目標。
史料介紹

同治帝親政未及兩年,就因病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修復圓明園工程亦因其去世作罷,然而唯有此事是載淳在其皇帝生涯中參與過的決斷。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載淳染上天花,於十二月五日死於養心殿東暖閣。謚繼天開運中居正寶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寬毅皇帝。廟號穆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惠陵。
同治皇帝死時並無一子,慈禧只得把自己的外甥兼侄子載湉過繼過來,載湉的生母是醇郡王的側福晉、慈禧太后的親妹妹。載湉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恐怕"失和"而"退讓"。光緒十年,法國艦隊司令孤拔率領艦隊駛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清軍被迫迎戰。同年,法軍又進攻吳淞口。法軍再侵犯台灣淡水、雞籠(今台灣基隆),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率領守軍扼守淡水,擊退敵軍侵略。第二年初,法軍在水路進攻浙江鎮海,在陸路進攻鎮南關,清軍獲得"鎮南關大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朝"以勝求和"、"不敗而敗",派李鴻章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正月十五日,光緒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開始親政,頒詔天下。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訓政,光緒被囚禁,其間12年,為光緒親政時期。
甲午戰爭
中國戰敗,光緒皇帝改革,引發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慈禧為什麼先同意變法後鎮壓變法,前後幾個月,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西太后並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變法,光緒皇帝在變法的開始的時候,曾經頒布一個詔書,這份詔書叫《明定國是詔》。光緒皇帝企圖通過這個《明定國是詔》,把變法,把改革確定為國家的根本政策。光緒皇帝頒布這份詔書的時候,是請示過慈禧太后,而且慈禧太后不僅表示同意,而且慈禧太后表現得相當激進。慈禧太后當時說"今宜專講西學",意思是說說皇帝你要變法嘛,很好啊!光緒皇帝把起草這個變法檔案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老師翁同龢,而且把慈禧太后的思想"今宜專講西學"告訴了翁同龢,翁同龢覺得西太后走得太遠了,所以後來翁同龢在詔書里還改了一下,叫"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基,同時又需要博採西學之切時務者,實力講求"。意思就是翁同龢在西太后的意見上,他做了一點折衷,做了一點調和。他說我們首先要把中國的古代聖人的學問要作為國家的基礎,同時呢,把西方學問裡邊對我們有用的那部分東西,我們要學過來。所以說慈禧太后最初贊成變法的,而且是主張學西方的,有些變法的內容慈禧太后是支持的。
變法底線

變法失敗之後
慈禧太后非常仇恨光緒皇帝,想把他廢掉。但是呢,受到各國駐華使節的反對,在慈禧太后鎮壓維新派的中間,英國和日本出面保護了維新派的首領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因此西太后非常仇恨洋人。1900年,華北地區發生了義和團運動,這個運動的口號是扶清滅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