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是病理診斷,顯微鏡下息肉內為分化良好而大小不規則的腺體,腺上皮分化成熟無異型增生,間質由大量肉芽組織構成,腺體呈不同程度的囊狀擴張,貯有液體,故也稱黏液性或瀦留性息肉。屬於腸道錯構瘤性息肉,90%以上發生在兒童,成人亦可發病。小兒幼年性息肉是小兒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原因,多為單發,且多位於直腸和乙狀結腸,但亦有多發、位於近端大腸者。

病因

病因仍不明確,主要有五種推測: ①慢性炎症刺激腸道的慢性炎症使局部黏膜發生潰瘍,結締組織或肉芽組織形成,表皮、腺上皮及下層組織增生; ②慢性機械刺激堅硬的糞便、腸道寄生蟲等非炎症因素長期刺激,導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組織局限性增生; ③胚胎組織異位指機體某一器官內正常組織在發育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組合排列而形成病變; ④病毒感染⑤遺傳因素

臨床表現

無痛性血便是主要表現。大便反覆帶血,便血發生在排便將完時,多在糞便的表面有一條狀鮮紅色血跡,不與糞便混合。少數病例便後自肛門滴鮮血數滴。息肉可突然脫落而大出血。當息肉表面繼發感染時,除便血外尚有少量黏液、膿液。病兒排便時一般無痛苦。高位的大息肉可因腸蠕動受阻或蒂柄牽引腸壁,而引起腹痛甚至腸套疊。低位的息肉排便時可將息肉推出肛門外,可見肛門處一紅色圓形腫塊,如不及時將其送回,可發生嵌頓壞死。患兒的全身情況通常無改變,個別高位息肉病兒的便血和糞便相混合,長期未被發現,可有輕度貧血。

檢查

首先要行肛門檢查,排除肛裂,然後行直腸指檢,手指插入肛門仔細捫查直腸四壁有無腫塊,直腸內息肉常可捫及腫塊,直腸以上息肉指檢基本無法捫及。輔助檢查主要有: 1.結腸鏡內鏡下表現為有蒂或亞蒂息肉,直徑一般1cm左右,表面顆粒狀,形似草莓。結腸鏡不僅能明確診斷且同時能治療,為首選檢查。 2.鋇劑灌腸造影可見充盈缺損影像,檢查小兒費力、要求高,現已基本不用。 3.B超、CT可發現較大的息肉,一般不常規採用。

診斷

無痛性血便的症狀,肛門直腸指檢,結合纖維腸鏡、鋇劑灌腸造影、B超、CT等可診斷。

鑑別診斷

單發的幼年性息肉主要於以下疾病鑑別:肛裂、其他炎症性腸病、腺瘤性息肉等,小兒結直腸癌,雖罕見,但確實有,息肉切除後常規病理檢查,由病理科醫生診斷。多發的幼年性息肉主要需於以下疾病鑑別:(1)幼年性息肉病其診斷標準是:結直腸5個以上的幼年性息肉;整個胃腸道幼年性息肉;任何數目的幼年性息肉伴家族史;(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表現為全結腸多發性腺瘤性息肉,有家族史;(3)Peutz-Jeghers綜合徵其特點為皮膚黏膜色素沉著,腸道錯構瘤性息肉。

治療

小兒無痛性血便病因多為幼年性息肉,因:①雖目前基本認為幼年性息肉為良性錯構瘤,對於是否惡變尚無定論,但已有文獻報導幼年性息肉有惡變,幼年息肉腺體的異型增生惡變成結直腸癌,其惡變過程推測為幼年性息肉-腺瘤-癌;②幼年性息肉雖絕大部分為單發、位於直腸乙狀結腸,但隨著小兒大腸鏡檢查的逐漸開展,發現多發者、更高位的息肉也不少;③無痛性血便應於其他原因的便血相鑑別,如真性腺瘤性息肉、罕見的低齡兒結直腸癌;④幼年性息肉可生長巨大,引起腸套疊、突然脫落致大出血,導致急診處理,大大增加風險、併發症及治療費用;⑤長期的便血能導致貧血;⑥便血對家長、患兒是一種不良精神刺激。故小兒無痛性便血要行結腸鏡檢查,首先明確病因、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其次檢查出幼年性息肉,可同時行圈套器套住蒂部後電凝切除、鈦鉗夾住蒂部後緩慢脫落。如息肉過大,大腸鏡下切除風險過大,可再次充分準備後在手術室爭取大腸鏡下電凝切除或鉗夾切除達到微創效果,術後嚴密觀察,預防或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遲發性穿孔,如仍無法切除,可開腹手術,切開腸管切除。低位息肉直腸指檢能觸及者,可手法摘除,即用手指在直腸內壓迫息肉蒂部,使其在蒂和息肉相接部離斷,一般出血不多,如息肉大而蒂長者可以手指將息肉鉤出肛門外,用絲線結紮蒂部,然後將息肉送還直腸內,待其自行脫落。手法摘除有一定的出血風險且不能排除息肉是否多發等情況。

預後

幼年性息肉為良性疾病。單發的幼年性息肉,電凝切除後即治癒,但不排除再發,如再出現便血症狀,要複查結腸鏡。多發的幼年性息肉或達到幼年性息肉病標準的,再發率高,要定期複查大腸鏡,具體的複查時間不統一,一般可於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後1年複查。大腸鏡息肉切除,主要風險有:息肉切除的蒂部再出血、息肉切除處腸壁損傷(可有腹痛、腹膜炎症狀,嚴重的可遲發性穿孔)。

預防

病因仍不明確,目前尚無確切的預防措施,能做到的主要有:多吃粗纖維食物、不吃刺激性食物,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通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