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曲

平曲即天台聲明的出現為盲僧琵琶的創立提供了基礎,一般認為這種盲僧琵琶曲是形成於鎌倉時代初的平曲的起源。琵琶這種樂器從古代雅樂里開始使用,所以又把這種琵琶稱為樂琵琶。

基本信息

天台聲明的出現為盲僧琵琶的創立提供了基礎,一般認為這種盲僧琵琶曲是形成於鎌倉時代初的平曲的起源。琵琶這種樂器從古代雅樂里開始使用,所以又把這種琵琶稱為樂琵琶。而盲僧琵琶和樂琵琶構造有少許不同。所謂盲僧,只是盲人打扮為僧人的模樣,並沒有真正皈依佛門,只是作為對屬於寺院或神社的一般平民的稱呼。那些作僧人打扮的盲人是在平家滅亡的記憶將要消失之際徒步流浪各國,伴隨著琵琶的演奏將平家物語的詞章演唱。詞章完全是平家物語的內容,作者為信濃前司行長,因此平曲應是平家琵琶曲的簡稱。

吉田兼好(1283—1352年) 《徒然草》第226段記載的逸聞,後鳥羽院御世,以學識聞名的行長被邀請去主持討論白樂天《新樂府》 ,由於他把《七德之舞》忘記了兩句,人們給他起了個“五德冠者”的綽號。他感到難為情,捨棄學問遁世出家了。後在慈鎮法師的細心照料下,行長寫完了經典之作——記述平、源兩大武士集團興衰始末的《平家物語》(此類物語的特色是日文漢文交織,韻文散文並列,雅語俗語雜陳,讀來音節鏗鏘,琅琅上口),教給名叫生佛的盲人讓他講述,而成為平曲的開端,後世爭相模仿生佛特有的聲調。這也只是暗示雅樂的衰退和新興音樂的發展的一則逸聞罷了。江戶時代末期,因演奏平曲的是盲人組織而受到幕府的庇護,明治時期開始衰退。如今為避免平曲的失傳,也有少數的人繼承著這一曲調。淨瑠璃、長唄等還保留著“平家”或“平家ガカリ”的旋律,也就是模仿了平曲的調子。

相關知識

四聲同輕重、長短和尤其是平曲有著密切的聯繫。孫逐明所言反證實際上並不能夠反證,在這裡只能簡單說:古人發現平聲可單獨一類,而其他三聲可歸為另一類,這個劃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沒法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