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

巴勒斯坦戰爭,1948年5月15日凌晨,為爭奪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果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戰勝,阿拉伯聯軍戰敗。第一次中東戰爭可以看作是整個阿以問題的開端和導火索,由於聯合國對巴勒斯坦土地極為不公平的分割,所以這場戰爭本來就不可避免。

巴勒斯坦戰爭巴勒斯坦戰爭
1947年2月29日,聯合國第二屆大會通過了《關於巴勒斯坦將來分治問題的決議》。該決議激起阿拉伯國家和人民的強烈義憤。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國,當日猶太人在特拉維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並發表了《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次日,阿拉伯聯盟宣布:對以色列進行“聖戰”。以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為總司令的阿拉伯聯軍隨即開進按“分治決議”劃歸阿方的巴勒斯坦國土,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也就是巴勒斯坦戰爭。

歷史背景

巴勒斯坦戰爭聯合國“分治”決議引起阿拉伯各國強烈不滿,紛紛整軍備戰,圖為埃及軍隊正在訓練。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

幾千年來,擁有同一個祖先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的巴勒斯坦人曾和以色列人曾共有古老的巴勒斯坦,也曾共同抵禦過“十字軍”等外敵的入侵,應該說雙方曾是巴勒斯坦共同的主人。公元70年,以色列人被羅馬帝國驅逐而流散世界後,巴勒斯坦人成為這塊土地上唯一的原住民族
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
在美國的操縱下,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萬平方公里,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2.88%。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萬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6.4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另外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

細看分治決議,其實質顯然是分裂巴勒斯坦。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約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破碎不整,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反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 萬,不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居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分治決議一出籠即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盟以及阿拉伯國家的拒絕與反對。分治決議通過半年之後,即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外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同以色列爆發了戰爭。由於得到美國強有力的支持,猶太人早作好了充分的軍事準備。戰爭持續到7月中旬,以阿拉伯國家戰敗而告終。這就是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爆發的第一次中東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戰爭初期

巴勒斯坦戰爭以軍開進耶路撒冷西區(阿拉伯人區)

戰爭初期,阿拉伯方面參戰的有約旦、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伊拉克五國的正規部隊。聯軍擁有飛機130餘架、坦克240輛和140門野戰炮。此外,還有部分沙特、葉門和巴勒斯坦民兵參戰,總兵力約4萬人。以色列部隊總兵力3萬餘人,僅有數十架飛機和3輛坦克、6門65毫米野戰炮。開戰後,阿拉伯聯軍從南、北、東三個方向對以進攻,以軍基本處於被包圍狀態。在南線,裝備有“謝爾曼”式坦克的埃軍兩個旅,於1947年5月21日攻抵伯利恆和阿什杜德一線,控制了巴勒斯坦南部重要地區,威脅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在東線,伊拉克兵分三路,向約旦河以西挺進,一直打到距地中海10公里的圖勒卡姆,幾乎將以色列攔腰斬斷。北線敘利亞和黎巴嫩軍遭以軍頑強抵抗,前進受阻。外約旦軍在埃及軍隊配合下,攻占耶路撒冷舊城阿拉伯人區,舊城猶太人區150名以軍和 1700名居民投降。以軍在 7天交戰後,僅控制海法、特拉維夫等沿海城市和耶路撒冷新城至地中海的一條狹長地帶及北部拿撒勒地區。為獲得喘息時機,以色列要求美國推動聯合國安排“停火”。

戰爭進程

巴勒斯坦戰爭耶路撒冷舊城區猶太居民武裝抵抗約旦軍隊進攻
1947年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4周。以色列利用“停火”機會,加緊擴充兵員,用美國猶太社團捐贈的巨額資金從歐洲國家大量進口武器裝備,整編、擴充軍隊,兵力猛增至6萬人。阿拉伯國家在停火期卻因內部糾紛,未能鞏固有利勢態。

1947年7月9日停火期滿,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聯軍發動反攻。經過“10天攻勢”,以軍扭轉頹勢,合圍了東線部分埃軍,新占領1000平方公里阿方土地。北線以軍對太巴列湖以北敘軍反擊,由於兵力不足受阻。7月15日,以軍利用夜間進攻,襲占沙德阿姆爾等城市,奪取整個西加利利地區。同日,以軍攻占馬納哈谷地。以軍對耶路撒冷舊城的進攻,經反覆爭奪,被阻於錫安門附近。

1947年7月18日,阿以根據聯合國決議,再次“無限期停火”。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機,大量吸收猶太移民,採購軍需裝備,招募外國志願軍。一些參加過二戰的美國士兵(美籍猶太人)紛紛加入以軍,幫助以色列組建海、空軍,以軍兵力聚增至10萬人。

1947年10月15日,以軍向阿拉伯聯軍進攻。10月19日,在連續兩次進攻受挫後,以軍改由胡萊卡特方面對埃軍實施主攻,奪取了通向內格夫沙漠的咽喉地帶,切斷埃軍補給錢。埃軍被迫撤出除加薩走廊以外的全部巴勒斯坦地區,以軍前出到埃及本土西奈半島(不久在國際壓力下撤出)。在北線,以軍在空軍掩護下,向薩薩方向的敘軍發起猛烈進攻,奪取了北加利利地區。12月28日,正當調頭北進的以軍準備對處於分割、包圍下的埃軍實施決定性打擊時,英國敦促以色列從埃及領土撤出。

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2月24日,埃及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接著,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也先後與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停戰生效時,雙方軍隊的實際控制線被定為停火線,這為日後再次爆發戰爭留下了隱患。

戰爭影響

巴勒斯坦戰爭2008年4月17日空中航拍的聖城耶路撒冷
1949年,埃及、黎巴嫩、外約旦、敘利亞分別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這次戰爭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三:以色列占領部分(包括分治決議中劃歸猶太國的部分),共2.0673萬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5731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地區歸約旦管轄,共5295平方公里,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20.5%;354平方公里的加薩走廊歸埃及管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1.5%。而96萬巴勒斯坦人卻被逐出了家園,流離失所,分別住在加薩走廊、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難民營中。

巴勒斯坦戰爭,阿方死亡1.5萬人,以軍死亡約6000人,以色列占領了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劃給阿拉伯方面的5700平方公里土地,占整個巴勒斯坦面積的80%以上。外約旦控制了約旦河西岸5295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耶路撒冷舊城,埃及控制了加薩走廊354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使70餘萬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淪為難民。 

以色列國的建立,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從此在中東地區引發了一場世界現代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民族糾紛與衝突。從那一天起,巴勒斯坦人民開始了歷時半個多世紀的反占領與爭取民族權利的鬥爭;從那一天起到1982年,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與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之間先後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