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語系大藏經

巴利語系大藏經

巴利語系大藏經,南傳上座部所傳佛教典籍的叢書。佛教自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後,於公元前29年在馬塔勒的灰寺舉行第四次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巴利語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羅文字母音譯刻寫在銅片和貝葉上。

巴利語系大藏經

正文

 5~9世紀,錫蘭多次派遣僧尼到東南亞地區傳教,用各種不同文字字母音譯巴利語佛典,逐漸形成以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寮國文和 4種傣文字母音譯的巴利語系三藏典籍。這些文字音譯本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其內容基本一致,其編次為: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為分別部(戒的條文)、犍度(僧團生活制度)、附篇(戒條的解釋);經藏分為長部(相當於漢譯《長阿含經》)、中部(相當於漢譯《中阿含經》)、相應部(相當於漢
大藏經漢譯大藏經
《雜阿含經》)、增支部(相當於漢譯《增—阿含經》)和小部;論藏包括《法聚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論事》;藏外分為註疏和其他兩類。註疏原系僧伽羅文共28種,5世紀時由佛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為僧伽羅文字母寫定的巴利語本24種。其中律藏註疏2種,經藏註疏19種,論藏註疏 3種。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和《清淨道論》等 4部。現在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高棉、寮國、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國雲南省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地區。各種文字字母音譯的巴利語系大藏經共有貝葉、紙寫和排印的譯本 8種和日文譯本1種。其中有:僧伽羅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67卷),泰文字母貝葉本和兩種排印本(39卷本和45卷本),緬甸文字母貝葉本和5種排印本(20卷本、21卷本、37卷本、38卷本和51卷的疏釋本),高棉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9卷),寮國文字母貝葉本和排印本,4種傣文字母的貝葉本和紙寫本,天城體梵文字母排印本(41卷),拉丁字母排印本(65卷),日文譯本南傳大藏經(65卷)。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年,邀請緬甸、高棉、錫蘭、印度、寮國、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舉行第六次結集,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第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利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最完善的巴利語系大藏經。

所謂巴利語三藏,是指用巴利語書寫的佛教聖典的總稱。‘三藏’包含著經、律、論三者。其中,經藏(Suttapit!aka)是佛陀及其弟子們之言行錄的集成。古來都稱之為阿含(a^gama,指所傳承的教法)。律藏(Vinaya-pit!aka)是教團戒律規定之說明的匯集。論藏(Abhidhammapit!aka)是指經典精神的說明,以及哲理的敘述部門。比起前兩藏而言,論藏是新形成的,是佛教教團分裂成部派的產物。


由喬達摩佛陀所開創的佛教教團,在佛陀滅後大約一百年至兩百年間,約有小乘二十部派分裂開來。根據各部派的舊有傳承,各派似都持有其特有的三藏。聖典用語也不相同,巴利語、各種俗語、梵語等,由好幾種語言傳承下來。
巴利語大概是西印度的語言,在佛陀入滅後,原始教團向西印度擴展的同時,被採用來作聖典用語。西元前三世紀左右的阿育王時代,摩哂陀(Mahinda)將佛教傳入錫蘭。此一系佛教,後來擴展到緬甸、泰國、高棉等東南亞各地。此即形成所謂的南方佛教,此一系統叫做分別上座部,所尊奉的三藏是巴利語所書寫的。其組織略如下述︰
△律藏
(1)經分別︰對戒律本文的分別解說。
{1}大分別︰男子修行僧之戒律。
{2}比丘尼分別︰女子修行僧之戒律。
(2)犍度部︰教團之制度及其他,內含大品十編、小品十二編、附錄十九章。
△經藏
(1)長部︰佛陀及弟子們言行之集成,為較長的三十四經結合而成的。
(2)中部︰中等長度的經典共一五二經。
(3)相應部︰由較短的二八七五經所組成,依內容分類。
(4)增支部︰由較短的二一九八經組成,依教法的數目,由一至十一依次排列下來。
(5)小部︰前四部所遺漏的十五經。其中,《法句經》、《本生經》、《經集》、《感興偈》、《長老偈》、《長老尼偈》等佛教最古之聖典,皆包含在內。
△論藏(七論)︰《法集論》、《分別論》、《界說論》、《人施設論》、《論事論》、《雙對論》、《發趣論》。
以上所舉,是巴利語三藏的內容。此外,隨著時代的演進,很多教理綱要書、聖典注釋書、史書等陸續作成。此等書一併被稱為‘藏外’典籍。在部派佛教教團之中,‘三藏’能完全地保存的,只有巴利語三藏而已。
關於巴利語三藏,到明治時代為止,日本佛教徒幾乎都仍不知道它的存在。近代的研究,則開始於在亞洲尋找殖民地的歐洲人之手。在1824年,克拉夫(B.Clough)出版最早的《巴利語文法》。又有1826年,布赫諾夫(E.Burnouf)與拉森(Ch.Lassen)合著的《巴利語研究》一書。這可說是巴利學的先驅。1855年,華斯勃爾(V.Fausbo|ll)出版了真正學術上最初的原典《法句經》。此外,從1877年到1897年之間,龐大的《本生經》七卷,經過華氏嚴密的校訂之後乃告刊行,華氏乃被推仰為巴利學的建設者。
巴利研究的興盛始於1870年代,齊德斯(R.C.Childers)的不朽作品︰《巴利語辭典》(ADictionaryofPaliLanguage,1870~1873),歐登貝格(H.Oldenberg)的錫蘭《島史》(1877),及《律藏》五卷(1879~1883)等書的陸續出版,研究風氣乃告大開。此外,瑞斯?戴維斯(T.W.RhysDavids)在倫敦也設立了巴利聖典協會(PaliTextSociety)。此舉得到世界上巴利學者的協助,有組織、有計畫地將巴利語三藏原典加以出版。現在,律經論三藏部份已經全部出版。藏外典籍也刊行不少。其出版事業,迄今仍在繼續之中。
巴利語並沒有固定的字型,因此,巴利三藏的印行,在歐洲是用羅馬字出版的,在泰國、緬甸、錫蘭,也各用他們本國的文字印行。在印度,則用天城體文字刊印。
巴利語辭典方面,瑞斯?戴維斯與史迭德(W.Stede)的《巴英辭典》(PaliTextSociety"sPali-EnglishDictionary,1922)是標準著作。還有,丹麥在1924年以來由崔因克納(V.Trenckner)編輯的《巴利語大辭典》(A.CriticalPaliDictionary)也接踵而來。文法書方面,則有蓋格爾(W.Geiger)的《PaliLiteraturundSprache》(1916出版),為文法書中翹楚之作;1956年,郭許(B.Ghosh)譯為英文。日本方面,長井真琴的《獨習巴利語文法》與立花俊道的《巴利語文法》等書,是頗受喜愛的作品。水野弘元的《巴利語文法》則以詳盡著稱,於巴利語之起源、巴利研究史、參考文獻等都詳加列舉,予使用者以無上之方便。
關於巴利三藏的翻譯,有英、德、法語等零本多種,但是全藏則尚未譯全。在日本,則六十五卷(七十冊)的《南傳大藏經》已經譯全、出版。水野弘元的《南傳大藏經總索引》二部三卷,也是極有益處的作品。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