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江縣博物館

峽江縣博物館

峽江縣博物館1982~1990年,縣博物館收藏建國後歷年出土和從民間徵集的歷史文物共110件,其中國家二級文物2件,三級40件。

基本信息

簡介

峽江縣博物峽江縣博物

峽江縣博物館位於江西省峽江縣巴丘鎮橫街129號。峽江縣博物館前身為峽江會議陳列室,於1976年10月17日成立開放,原屬中共峽江縣委宣傳部。1979年12月改隸峽江縣文化教育局。1984年10月,在文物普查的基礎上,組建峽江縣博物館,對外仍保持峽江會議陳列室名稱,歸隸峽江縣文化廣播電視局。1990年5月,文化和廣播電視分家,又隸屬峽江縣文化局。

設定

峽江縣博物館現分峽江會議陳列室和綜合陳列室兩部分,占地面積6800平方米,建築面積945平方米。其中峽江會議陳列室619平方米,是清末時期兩進式木結構民居。綜合陳列室建築面積226平方米,磚木結構,系1980年新建平房。

藏品介紹

該館藏品315件,以陶瓷為主。革命文物71件,以蘇區鬥爭武器、檔案和烈士遺物為主。

【小口壺】1982年水邊鎮大西頭漢墓出土。小口,直頸,上鼓腹,肩有兩系,並飾有弦紋一道,通身網狀紋,腹下收,平底,口沿稍殘。通高10.3,底徑8,最大腹徑12.5,口沿至頸高2.3厘米,重650克。

【育瓷盤口壺】共2件。1984年巴邱鎮嶺上三國墓中出土。盤口、圓唇、短頸、豐肩,肩有四個半環系。鼓腹,下腹內收。平底,器形稍修長。通體網狀紋,胎質灰黑,施醬揭釉,不及底。通高23、口徑11.8、盤口厚1.5、頸高2.5,最大腹徑20,底徑13.5厘米,重2千克。

【青瓷盤口壺】二件一式。1982年12月,巴邱鎮嶺上西晉墓中出土。工式:盤口,短頸,肩有兩系,並飾有二弦紋。鼓腹,平底,胎質黃白,釉已剝脫。通高20,盤口高1,口徑12.5,底徑12.2,最大腹徑18.5厘米,重2千克。I式:盤口,口沿上飾二道弦紋,中間夾網狀紋;直頸、豐肩,肩有兩系,飾有弦紋二道夾網狀紋,並飾有獸面鋪首;鼓腹,腹有凸圈一道,平底;胎質灰白,青白釉不及底。通高21.2、口徑13.6、頸高4、底徑14.5厘米.重2.25千克。

【素麵鏡】1979年10月,水邊鎮下痕村宋康定元年(1040)墓中出土。青銅質,鏡體呈亞字形。鏡面平坦光滑,背面四周略凸,邊沿寬1.2厘米,背面中央有一半環紐,通體無紋飾。長16.5,寬16.1、厚0.3厘米,重500克。

【托盞】1991年元月26日,福民鄉東坑宋皇佑二年(1050)墓中出土。通高9厘米,由托與盞組成。托高4、口徑11.6、口沿寬2厘米,淺刻水草紋,腹深1厘米。托中心有一覆碗狀托圈,高1.8,上徑4.6,腹徑5.4厘米,內都中空,圈足高1、直徑7厘米,中心有一不規則圓孔,與托圈相通。盞高5.8厘米,口沿為六棱形,最大口徑8.2厘米。深腹略下收,盞體為六棱形。高圈足略外侈,高1.2、口徑3.7厘米,托與盞通體薄施白釉,白中泛青,小開片,晶瑩剔透,瓷質白,細膩、胎薄。

【兩爐】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通高15,腹圍29.3,口徑9.5厘米,重200克。敞口,唇外卷,束頸,扁鼓腹,實心乳足三枚,瓷質,胎厚重,施醬褐釉,周身有窯變油滴斑,為吉州窯產物。

【仿春秋鼎】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青銅質,通高15、口徑12.5、耳高3、足高5.7,最大腹徑13.5厘米。敞口,直耳,平唇,直耳上呈半弧形,實心三蹄足,下腹鼓,環底。口沿下二道弦紋夾雲雷紋,腹部以二道弦紋夾雲雷紋為底.上飾餮餮紋和鳳鳥紋三組。

【銘文鏡】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青銅質,鏡體呈長方形,鏡面略弧,背面四周邊寬0.2厘米.中央有一小半環紐.兩旁陽鑄金石文曰:“菱芳耀日,冰光照室”。長16.1,寬9.1,厚0.8厘米。

【紫石硯】1982年10月羅田鄉坑頭宋景定元年(1260)王應白墓中出土。長方形,硯面平坦,周邊寬0.2厘米,硯首2厘米處雕飾成變形蓮花蓄墨槽,深0.3厘米,蓮瓣12片。面積為4.2X1.8平方厘米,硯背周邊寬1厘米,石質紅紫。高1.5,長16.2、寬9.6厘米,重600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