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期負責醫務的臣子岐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岐伯,兩晉時的皇甫謐在《帝王世紀》記述中說:“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著醫藥、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
在史籍《前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興有倉公,今其技術日奄昧,故論其書以序。”
在史籍《晉書·皇甫謐傳》中記載了皇甫謐一句話,他說:“黃帝創製於九經,岐伯剖腹以蠲腸,扁鵲造虢而屍起,文摯徇命於齊王,醫和顯術於秦晉,倉公發秘於漢皇,華佗存精於獨識,仲景垂妙於定方,徒恨生不逢乎。”
司馬遷在《資治通鑑》也記載: “黃帝命岐伯作鐲鐃、鼓角、靈髀、神鉦以揚德而建武。”
根據這些史載判斷:上古時期確有岐伯其人。岐伯與黃帝是同時代人,為黃帝的大臣,他是一位著名的醫學家,他嘗味百草,主管醫藥,掌握經方,擅長外科,能做剖腹手術,在他主管醫學期間,出了《本草》、《素問》等書籍。岐伯還博學多才,又通曉音律,創造了鐲、鐃、鼓、角、靈髀、神鉦等樂器,用以弘揚黃帝的武德。
相傳,岐伯曾幫助黃帝打敗了炎帝、消滅了蚩尤,使黃帝一族定居中原,成為華夏族的主體。
如今,世人皆稱中醫學為“岐黃之術”——岐者,岐伯;黃者,黃帝,中醫取二者名字的首字,一直為中醫學的代名詞。
黃帝是帝王,岐伯不過是個主管醫學的大臣,那么,人們又怎么會把他們連在一起,並且用他們二人的聯名以代稱中醫學呢?這是因為,黃帝與歧伯等人以問答的形式,著作了醫書《黃帝內經》,開創了中國醫書之先河。
在《黃帝內經》這部古老的醫學著作中,對脈理、經絡、人體解剖、針灸、中藥方劑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奠基了中醫學的基礎,其流傳後世,被後世學醫的人奉為經典,千百年來使百姓受益。
皇甫謐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中稱:“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候,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度,而針道生焉。”
高士宗在典籍《黃帝素問直解》中談到:“黃帝素問九卷,計八十一篇,上凡七十四篇,皆訪諸岐伯闡明醫道;此下七篇(著至教論、不從容、疏五過、征四失、陰陽類、方盛衰、解精微),則召雷公而證明其道也。”
在北宋時期,高保衡、林億、孫奇等奉詔校醫書,他們在典籍《黃帝內經序》中說: “黃帝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論,受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褚征在《褚氏遺書》中說得更為明白:“素問者,黃帝與歧伯、鬼臾區、伯高、少師、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咨於岐伯而作<內經>是也。此書出於岐伯者多,玫本紀不及諸臣耳。”
不僅如此,在史籍《前漢書·藝文志》中還記載了《黃帝歧伯按摩》十卷。這都說明,黃帝與歧伯二人在醫學方面的合作是十分密切的,範圍是廣泛的。
岐伯的後裔子孫,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岐氏,史稱岐氏正宗。
第二個源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故都歧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商朝末期,諸侯國周的故都在周原西岐(今陝西寶雞岐山鳳鳴鎮)北部,鳳凰山(岐山)以南的區域內,被典籍《詩經》稱為“周原嫵嫵”,至今還流傳著“鳳鳴岐山”的傳說,是周王朝的發源地。
周武王姬發出兵征伐商紂王后,周文王姬昌有子孫留居於西岐,其中有以原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岐氏,是為周族子孫。
二.分布:
今山西省臨猗縣嵋陽鎮西祁村、曹家營,大約有一半的村民皆為岐氏。
三.郡望:
北地郡:戰國時期秦國置北地郡,治所在義渠(今甘肅寧縣),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平涼、固原、涇州諸府州地。西漢時期移治到馬陵(今甘肅慶陽),統領甘肅舊寧夏、慶陽二府之地。東漢時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寧夏吳忠);東漢末期其地曾被劃入羌胡轄境。三國時期曹魏國沿置,治所在泥陽(今陝西耀縣)。隋朝時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寧縣。
慶城縣: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搖籃。早在二十萬年前,華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十六世紀,夏太康政衰,棄稷不務,周祖不窋失官,率族奔赴戎狄(即慶陽),拓荒墾田,教民稼穡,開華夏農耕文化之先河,奠民族農耕文化之盛基。慶城縣在殷代末年為彭國古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義渠國轄地,是三代時甘肅建國最早的國家,也是西戎八國中最強大、轄地最廣的戎國。慶城縣古為禹貢雍州之地,系周祖發祥之處。縣址慶城為周先祖不窋率民構築,其形似鳳,又名鳳城;秦朝時期設北地郡,宋、元、明、清均置慶陽府。慈雲寺博物館、普照寺大殿、周舊邦牌坊、鵝池洞等文化遺存豐富,古蹟品位頗高,1994年,被列為全省歷史文化名城。慶城縣還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早在夏太康年間,周先祖不窋就率族人徙居於此,拓荒墾田,教民稼穡,肇創華夏民族農耕文化,奠定了周王朝發祥的基礎。周先祖既歿,葬於慶城東山,歷代顯要和當地民眾謁陵立碑,憑弔祭祀。慶城縣亦是孕育國醫初祖岐伯的熱土。慶城縣屬華夏民族人文始祖黃帝的主要活動範圍之一,上古之時,這裡的先民在與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不斷探索醫療經驗,到黃帝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醫學理論,生長於此的岐伯無疑是當時醫療經驗最多和醫學理論最為淵博的人,於是便有了岐伯與黃帝論醫,創“岐黃之術”的史實。《黃帝內經》匯集了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鬥爭的經驗和理論,奠定了中國醫學的理論基礎,是東方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慶陽”一名,取之宋朝政和年間。宋太祖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宋乾德初又升為慶州,到宋英宗治平年間改設環慶路,乃合環州和慶州首字而得名。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在慶州設“慶陽軍”節度,“慶陽”這一名稱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因慶州州治城址位處馬蓮河上游環江(二河中位居西又稱西河)與柔遠河(又名東河)匯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內,古人以水之北為陽,故名“慶陽”。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和其子范純仁兩代駐防慶陽,築城練兵,保境安民。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清康熙四年慶陽劃歸甘肅布政司,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為慶陽縣,屬隴東道。慶陽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劉志丹、謝子長先後進入華池南梁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創建了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開闢了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1月在南梁成立了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使革命根據地擴展到陝、甘、寧三省數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域,為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中央紅軍提供了立足點。1949年7月8日西峰解放,成立慶陽專員公署。
相關詞條
-
琅岐鎮
琅岐鎮是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下轄鎮,位於福建省閩江入海口。東面臨海,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其他三面環江:北與連江縣的粗蘆島、壺江島,西與福州郊區亭江鎮,南與...
歷史沿革 鄉鎮概況 自然環境 鄉鎮經濟 經濟發展 -
趙岐
趙岐,男,出生於公元108年。東漢文學家,經濟學家。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親屬成員 史料記載 -
閻姓
閻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時,周族首領古公亶父(又稱太王)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頗得太王歡心,並說:“我世當有興者...
姓氏源流 源流八 宗族特點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
蒿姓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蒿京”就是“鎬京”,鎬京,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時期,蒿視同“鎬”。蒿氏,即居住於王...
姓氏淵源 歷史名人 相關信息 -
前岐鎮
前岐鎮,因前岐山而得名,別稱岐陽。原屬福寧州勸儒鄉育仁里十六都,福鼎置縣後屬福鼎縣一都。民國初為前岐區,民國29年(1940年)設前岐鎮。前岐鎮地處閩浙...
鄉鎮概況 行政區劃 概況 沿革 科教文衛 -
岐伯故里
岐伯故里,是指中醫鼻祖岐伯的故鄉。由於岐伯是上古人物,他的故鄉現址至今已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三說:陝西寶雞岐山縣,甘肅慶陽慶城縣,四川綿陽鹽亭縣。
岐伯其人 岐伯故里說法一 岐伯故里說法二 岐伯故里說法三 -
孫姓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姓氏淵源 各支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家譜文獻 -
刁姓
刁姓,富有傳奇色彩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刁氏人口總數在中國排行上為第二百四十五位,人口約三十七萬餘,占全國人口的0.023%。刁姓在百家姓排名148位...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家譜文獻 歷史名人 -
蒲岐
蒲岐鎮是港口新城和樂清灣港區主戰場,樂清“一心兩翼”的北翼中心,區位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海鮮產業繁榮、城鎮建設顯著,是樂清建設“港口大市”的主要陣地...
歷史 經濟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