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12月13日國務院宣布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設立的第9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根據中央要求,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通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破解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實現資源型地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要求,彰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科學發展、注重民生的信心和決心,對山西這樣負重前行並長期摸索轉型發展之路的資源性經濟寄予厚望。

簡介

國務院近日批准設立山西省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開展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的要求是要緊緊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這個改革主題,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特別要注意處理好轉型和發展改革的關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能夠堅持先行先試、銳意突破,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因為山西省作為我們國家重要的資源和能源基地,長期以來為國家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解放以來,山西省產煤100億噸以上,其中的3/4都貢獻給了全國各地。在山西為國家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確實存在著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主要還是靠煤、焦、冶、電(煤炭、焦炭、冶金、電力),這四個產業占整個工業產值的80%以上。所以我們的改革首先要重點處理好傳統產業轉型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關係,能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第二,要求山西在改革試驗中一定要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因為山西的經濟偏重,造成了一些環境污染、生態欠賬的問題。通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真正能夠促進山西在經濟轉型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第三,希望山西省能夠在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過程中,處理好資源型經濟轉型和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關係。因為山西屬於中部地區,是國家的一個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時也在中部地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山西省試驗區能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子,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示範。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推出的一項新的舉措。它是我國改革開放繼深圳等第一批經濟特區後建立的第二批經濟特區,亦即“新特區”。 
 國家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建設和諧社會、創新區域發展模式、提升區域乃至國家競爭力的新思維、新思想、新路徑、新模式和新道路,通過選擇一批有特點和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綜合配套改革,以期為全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和社會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經驗和思路。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應對特殊的經濟發展環境做出的現實選擇,它的提出必將對未來改革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立的核心在於“綜合配套”,其宗旨是要改變多年形成的單純強調經濟成長的發展觀,要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城鄉關係、土地開發和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推進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是我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戰略部署。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能夠合理解決經濟體制改革的系統性和配套性,增強各方面、各領域、各層次改革的協調性、聯動性和配套性,有利於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家選擇一些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一方面可以以試點地區為載體,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本地實際問題與攻克共性難題結合起來,實現重點突破與整體創新,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國其他地區的綜合改革起示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風險和試錯成本控制在一定區域之內,平穩有序推進改革進程。

主要目標

為“病態經濟方式”轉型探路

“我家的窯洞讓塌下來的黃土埋住了,窯洞也有裂縫,村里安置我住在村支書家裡。”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新舍科村村民劉心愛說。新舍科村有幾十戶村民由於煤礦開採造成房屋裂縫或下陷,他們有的住在親戚朋友家,有的外出租房居住。
儘管近三年來山西集中解決了煤礦採空區23萬名農民的住房安全問題和飲水困難,但全省煤礦採空區超過2萬平方公里,約為全省面積的八分之一,像劉心愛這樣的困難民眾仍有不少。近年來,山西因粗放採煤造成的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損失每年達300多億元。
“生態環境問題只是一個方面。事故頻發、結構單一等問題是資源型地區的突出特點。山西119個縣(市、區)中有94個產煤縣,資源型經濟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煤炭產能擴張的增長方式使大起大落成為山西難以擺脫的痼疾。”山西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說。
“煤、焦、冶、電等支柱工業增加值大幅下降,臨汾、呂梁、太原等市紛紛告急,經濟嚴重下滑。山西危機來得重、來得長,難剎車、難掉頭,下降深於全國。”回想起兩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山西一位經濟界人士心有餘悸。
令人憂慮的是,安全生產事故、官煤勾結不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蒲縣煤炭局原黨總支書記郝鵬俊案、靈石縣公安局原副局長史雙生案等煤焦領域的案件影響惡劣。礦產資源開採、交易、轉讓等各個環節存在觀念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加之小煤礦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既腐蝕了一些黨性、意志不堅定的幹部,又導致稅費流失嚴重。
很多小煤礦不進行安全投入,使本應造福全民的資源讓極少數人暴富。老百姓說,“礦難一次次發生,礦工一批批犧牲,幹部一茬茬倒下”;“老闆掙票子,百姓死兒子,政府當孝子,官員丟帽子”。
張復明認為,這樣的“病態經濟形式”不轉變沒有出路。目前,全國還有不少地區與山西的經濟形態類似,國家需要尋求改革突破之路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把山西設立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有布局,山西有訴求”。
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說,山西將在產業結構轉型、城鄉協調發展、社會管理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五個重點領域推進試驗區工作。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進一步提升山西能源基地戰略地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並加快轉型、跨越發展步伐,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效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促進全國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

先行先試趟出轉型發展新路

“以前早晨穿一件襯衣,不到中午領口就全是煤黑,現在穿衣兩三天都不用換。幾年前污染基本靠風颳,現在藍天越來越多了。”臨汾市民郭提說。
臨汾曾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髒的城市。而今,它有了新面貌。截至11月25日,今年市區二級以上天數為314天,而2006年以前是200天左右。
12月初,山西全面完成“十一五”污染減排目標。山西3年累計淘汰鋼鐵、焦化、水泥等落後產能1.14多億噸,“十一五”前4年萬元GDP能耗下降幅度居全國第6位,可全面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任務。
山西煤炭百萬噸死亡率由2005年的0.902下降到今年前10個月的0.2195。
轉型發展,轉什麼?向哪轉?怎么轉?山西用行動回答了廣大幹部民眾關心的問題。
“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安全生產、民生保障,當細數資源經濟地區的這些工作關鍵字,品味這些數字變化的含義時,就能感受到中國資源型地區的轉型步伐正在加快。”張復明說。
艱難的抉擇和探索早已先行先試。“煤炭供應與安全生產,保障能源供應與節能減排,原材料生產與環境污染治理,能源運輸與超載治理,多年來山西一直在兩難中實施轉型,也渴望外界的理解。”山西省一位經濟專家說。
煤炭業是山西的標誌性產業。從糾正煤炭產業的“多、小、散、亂”開始,山西省的礦井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1萬多個減少到目前的1053個。礦井數量減少了,煤炭供應能力提高了。今年1至11月,全省原煤產量累計完成約6.6億噸,已超過去年全年產量。
山西省煤炭廳廳長王守禎說:“煤炭資源整合為煤炭行業的轉型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煤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山西煤炭產業的轉型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煤炭供應能力,保障了國家的能源安全。”
依託煤炭而非依賴煤炭,跳出煤炭而非放棄煤炭。山西煤炭全行業在裝備製造、汽車、交通運輸、生物製藥、旅遊服務、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走出了多元發展的路子。今年1至10月,山西省屬五大煤炭集團累計實現非煤銷售收入1609億元,占五大集團總銷售收入的55%以上,增幅達73%以上。
從單純的生鐵、粗鋼生產到擁有全球最大的不鏽鋼生產企業,從單純原煤生產到建立14個國有重點企業循環經濟園區,山西“壯士斷腕”般大膽捨棄、嚴控產能、淘汰落後,推進節能減排,紮實推進轉型發展。

為民轉型發展、為民跨越發展

“希望收入能再高一些,空氣能再乾淨一些。”太原市自由職業者楊鋒說。
“希望孩子的校舍能再堅固一些。”太原市民楊彩麗說。
“希望農村合作醫療能多報銷一些錢。”正在太原看病的山西保德縣禪房村村民高銀說。
山西省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定位是,以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基礎,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中西部現代物流中心和生產性服務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區經濟強省和文化強省,實現“十二五”期間主要經濟指標翻番,再造一個新山西。
轉型發展,老百姓能得到什麼實惠?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說:“民生為本是轉型發展和跨越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年以來,多項經濟指標創近年來“跌幅紀錄”的山西,也創下了另一項“投入紀錄”,那就是教育、社保、醫療衛生等民生保障的投入。
山西已實現“全民醫保”,社保綜合覆蓋率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在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山西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全體人民的基本養老保障、基本醫療保障政策體系;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6年提高,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全年開工24萬套137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去年以來,山西投資200多億元用於全省村通水泥(油)路、中國小校舍安全改造、村級衛生室、村通廣播電視和農村安全飲水“農村五覆蓋”工程。山西省省長王君說,“農村五覆蓋”完成後,山西將啟動農村污水和垃圾治理專項工程。
“發展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會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和企業會投入更多資金恢復生態環境,礦業收入的更多資金將投入到公共設施中。轉型發展不僅給老百姓帶來實惠,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幾年民生將會分到更大的‘蛋糕’。”張復明說。
民生問題、幹部作風、民眾工作、跨越發展、趕超戰略……這些詞,新任省委書記袁純清幾乎逢會必講。
對機關上班紀律進行明察暗訪,兩個月時間處理290多名上班時間在外“休閒”的幹部;組織全省性觀摩檢查,省委書記、省長帶隊走了52個縣,累計行程4900多公里;全面推行幹部競爭上崗,同一崗位任職10年以上必須交流,公開選拔領導幹部,提拔使用一批縣委書記,努力使選人用人工作“在陽光下操作”;組織全省副處以上幹部到右玉縣參觀學習,開展領導幹部下鄉住村活動……山西省幹部隊伍建設的新聞近期明顯增多。 
民眾在期盼,幹部先行動。工作在落實,轉型靠苦幹。從轉型戰略的規劃,到轉型大項目的建設,再到各項工作的真抓實幹,這一切表明山西的轉型發展已開始紮實推進。

優惠政策

為何“劇變”在此時
山西實現未來五年轉型跨越發展,急需合格的人才保證
11月30日結束的山西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了山西“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案,煤炭資源大省山西明確提出,未來五年將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到“十二五”末期,實現“再造一個新山西”的目標。還有不到25天的時間,這個宏大規劃即將實施,而合格的人才保證,是這一規劃得以實施的決定因素。
此外,據山西省委新聞發言人楊波近日透露,山西向國家申報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方案已獲得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近期將下發正式檔案,給予該省在土地、財政、資源等諸多方面的類似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這標誌著山西轉型發展上升為國家級戰略。這一關乎能源安全的國家戰略規劃,其順利實施也需要山西最佳化幹部結構,提供堅強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山西省委組織部新聞發言人朱先奇說,在綜合考察沿海發達地區高速發展和內陸先進省市快速崛起的經驗,面對該省目前年齡專業結構不夠科學的人事格局,山西深刻認識到最大限度地激發乾部的幹事激情,把能夠擔當重任的幹部選出來、用起來,成為山西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
據此,山西省委近日專題研究部署,正式提出建設幹部隊伍的6條意見和7個“一批”措施,簡稱“6+7”舉措,並開始實施。
年輕幹部走向前台
市、縣黨政正職在同一地區同一職務任職滿5年的,原則上要交流
朱先奇介紹,山西省此次幹部選拔任用改革的6條意見,主要包括正確用人導向、最佳化領導班子結構、一把手選拔管理、幹部交流、競爭性選拔幹部機制等內容,措施涉及幹部選任工作的各個環節,是該省推進幹部選任創新改革打出的一套組合拳。
其中關於最佳化領導班子結構和加強幹部交流力度是兩大亮點,將有效改變山西幹部群體的現有生態結構。
首先,根據中央精神,山西將大力最佳化市縣領導班子配備:市級班子將形成以50歲左右幹部為主體的梯次配備,其中要有43歲以下成員,45歲左右的市委書記和市長將增加;縣級班子將形成以48歲左右幹部為主體的梯次配備,其中要有35歲左右的幹部;縣委書記的選拔將形成以45歲至50歲左右的幹部為主體,45歲以下的要占一定比例,同時要保留一批50歲以上富有實際工作經驗的骨幹;選拔一批優秀年輕的縣長,其中40歲左右將占到總數1/3以上,35歲左右的保持一定數量。
為了適應山西轉型發展的複雜局面,該省在幹部選任中將大力選拔熟悉經濟社會管理和政府工作的幹部以及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和善於解決複雜矛盾的基層一線幹部,並探索有利於年輕優秀幹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
其次,山西此次幹部交流地域和範圍之廣為歷年罕見:市、縣黨政正職在同一地區同一職務任職滿5年的,原則上要交流;市、縣領導班子成員在同一職務任職滿10年、15年的,必須交流;對確定易地交流或新任職的縣委書記、縣長要實行跨市交流;將選調在地方任職較長、基層經驗豐富的幹部到省直機關、企事業單位任職,同時這些單位有計畫地選派優秀年輕幹部到基層任職;對無正當理由不服從交流安排的幹部,則將被免職待崗。此舉對於促進該省區域協調發展、防範用人上不正之風產生重要作用。
打破論資排輩傳統
選拔將全程差額,包括差額醞釀、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票決等程式
朱先奇表示,目前山西黨政幹部群體年齡總體偏大、年輕幹部儲備不足,學歷層次偏低、幹部知識準備不足,基層鍛鍊偏少、關鍵崗位歷練不足,與山西發展需要和中央要求還有差距。為了將上述幹部選拔任用改革的創新意見落到實處,山西近期將推出7個“一批”的具體強力改革措施,以打開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局面。
山西12月7日首次對外公布了7個“一批”舉措:
一是面向全國公開選拔一批副廳級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二是從省直部門選拔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到各市擔任常委副市長;三是選拔一批優秀縣委書記擔任副市廳級領導職務;四是從省直部門、企事業單位選拔一批優秀年輕正處級幹部擔任縣長,以專業背景為理工類和經濟管理類為主;五是調整交流一批市(廳)、縣級領導幹部;六是打破部門限制,從省直黨政機關選拔配備一批巡視員和副巡視員;七是聯繫一批中直機關、重點科研院所的局、處兩級幹部以及央企領導人員來山西掛職,並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到這些機關鍛鍊,同時選派一批廳局市縣正職到沿海發達地區掛職鍛鍊。
據介紹,這7條“公開選拔”具體措施中已經有部分項目開始進行。那么如何出好這7張“牌”呢?
山西省委組織部介紹,今後山西將在人才測評方法、選拔整體環節上進行最佳化,切實讓“幹得好”的“選得上”,確保公開選拔的公平、公正,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等選任傾向。例如,山西即將面向全國公開選拔的第一個“一批”,將一改以往的“先簡單筆試、再簡單面試、最後考察定人選”的辦法,程式上會發生許多變化,例如會在面試中增加半結構化面試、無主持人討論,根據專業特點注重能力評價和實績考核等。此外,在選拔一批優秀縣委書記擔任副市廳級領導中,將全程差額,包括差額醞釀、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票決等程式。
“這些改革舉措既有針對當前山西存在的問題而採取的果斷措施,又有著眼長遠打牢基礎的工作。山西的6條意見和7條措施,不是一時為之,而是長遠之計。”朱先奇說。

綠色路

時至冬日,行走在山西城鄉道路上,在兩旁凋零的樹枝上仍能感受到幾個月前的那蓬勃綠意;進入採暖期後,太原、臨汾等地的市民也能明顯感覺到空氣中難聞的煤焦味比幾年前淡了許多。
變化,源於過去幾年間,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矢志不渝的毅力,在三晉大地上開展的規模空前的治污植綠行動。
"藍天碧水不再是我們的奢侈品"
12月1日早晨,臨汾市新建成的汾河公園裡水波潺潺。雖然天空中有一點霧霾,但絲毫沒影響正在晨練的陳武斌的心情。"幾年前還不是這樣。那時的冬天,空氣中滿是濃濃的煤焦味,早晚出來,市區的能見度不超過50米。污染最嚴重的時候,根本看不到藍天,好天氣只能靠風颳。"他說。
2006年以前,臨汾市在全國113個污染重點監控城市中曾連續三年位列倒數第一。市區空氣品質綜合污染指數達4.18,二級以上天數全年只有200天左右。
臨汾是山西省的一個縮影。2005年,該省人均負荷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煙塵、工業粉塵、工業固廢排放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3倍、1.1倍、3.7倍、2.9倍、14.2倍。11個省轄城市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達4.35,二級以上天數平均226天,臨汾、大同、陽泉處於全國污染倒數"黑五甲"之列。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當時山西人擺脫不掉的黑色印記。山西省環保部門2006年在全省開展的調查顯示,82.47%的被調查者認為全省環境破壞程度已經非常嚴重,76.08%的民眾對自己所在城市的環境質量不滿意。
痛定思痛,壯士斷腕。山西省從2006年開始,以污染減排和藍天碧水工程為抓手,在全省打響了環境治理攻堅戰。省委、省政府當年決定將"藍天碧水工程"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和領導班子、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在幹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幾年來,先後對80名未認真履行環保職責的有關責任人進行了責任追究。
2007年以來,山西省還建立了污染減排目標責任制,實行嚴格的環境保護問責制和獎懲制。各級環保部門也以超常規的舉措和嚴厲的打擊制裁手段,整治環境頑症。在全國率先推出"環境污染末位淘汰制",累計對1236家污染嚴重的企業和1606套設施實施了環境污染末位淘汰。
治理環境不惜犧牲GDP。在實施污染總量控制過程中,山西先後否決了989個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準入的"兩高一資"項目,涉及投資1265億元。首創"區域限批"制度,先後對17個市縣實施了區域限批,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重污染項目700余個,涉及投資近1100億元。
經過一系列治理,至2007年,陽泉、臨汾、大同3個城市先後摘掉了環境空氣污染的"黑帽子"。目前山西省已經提前完成污染減排任務。預計到今年底,11市環境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平均可達310天以上,優良率比2005年增長23.1%;綜合污染指數比2005年下降58%;全省主要河流受污染斷面由2005年的88.4%降到70%左右,重污染斷面可穩定保持在50%以下。
臨汾這個曾被譽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城市也日漸清潔。截至11月25日,該市市區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14天,同比增加7天;綜合污染指數降至1.545。市民陳武斌說:"現在,藍天碧水不再是我們的奢侈品了。"
今天多栽一棵樹,為後世留下一片蔭
除了環境污染嚴重,山西還面臨缺林少綠、水土流失嚴重的困局。林業部門2006年的普查數據顯示,當年山西森林覆蓋率為14.12%,雖然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提高了11.72個百分點,但與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相比,還差四個百分點。在一些地方,荒山禿嶺、沙塵漫天、水土流失的情景隨處可見。
從2006年開始,極度渴望綠色的山西在15.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種樹熱潮:雁門關外,乾旱少雨、土松風大,人們便往深里挖坑、十數次地澆水;太行山上,遍布乾石,人們就扒開石頭,在山下挑土填坑……
在右玉、中陽等縣,王占峰喬建平等農民鑽進深溝荒山,幾十年不渝,栽下了幾千畝乃至20余萬畝的綠樹,被稱為植樹"野人";在長治、朔州等市,植樹成為當地市、縣委書記任內的首要大事,湧現出一批"造林書記"。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山西每年植樹造林的投資在50億元以上,累計完成營造林378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
如今,山西的荒山上、道路邊、城市中、礦區里,人們眼見的綠色越來越多。"今天多栽一棵樹,為後世留下一片蔭。綠化山西將是我們持之以恆的使命和目標。"山西省林業廳廳長耿懷英說。
讓綠色成為山西的主色調
工作在執政者手中持續開展,變化在老百姓的真實感受中不斷延續,現實卻仍然不斷激勵和困擾著所有的人。目前,山西省的森林覆蓋率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兩個百分點,在剩下的宜林地上種樹的難度越來越大;全省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壓力依然很大。
山西省省長王君說:"缺林少綠、生態環境脆弱仍然是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廣大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環境仍是一項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
去年底,山西省提出,要實施以造林綠化和污染治理為核心的"生態興省"戰略。根據規劃,該省要從明年起到2020年建設晉北晉西北防風固沙林區、呂梁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養林區、中南部盆地防護經濟林區四大生態屏障。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要力爭達到24%;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6%以上,力爭達到28%,超過國際通用生態良好指標最低線。
到2015年,山西要實現的目標還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重點城鎮、重點區域、重點流域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水平穩步提升,城鄉生態化建設快速推進,生態環保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
今年7月底,山西省進一步提出,要把城鄉生態化作為該省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省委書記袁純清說:"必須處理好經濟和生態的關係,真正把環境作為生產力,努力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淨化山西、健康山西。"
"讓綠色成為山西的主色調",不僅是幾代山西人的夢想,更是全省上下正在奮力書寫的現實畫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