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區

試驗區又稱外圍區(outer buffer zone),是位於緩衝區外的一個多用途地區。除了開展與緩衝區相類似的工作外,主要用於經營能短期收效的農林牧副業生產,創立人工生態系統,為當地或該自然景觀帶的植被恢復起示範作用。在外圍區內最好也能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類型,以開展科普教育和旅遊活動。該地區也是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和有關服務機構的設定地。

基本內容

轉型

市場化轉型29年之後,中國的改革試驗向縱深推進,由此,中部城市圈的試驗價值日益凸顯。

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初以四大經濟特區及14個沿海開放城市為先聲的開放試驗,為我國積累了寶貴的外生型發展經驗,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體制機制變革,更成為今日中國成功轉型的最可寶貴財富。

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開放”為主的改革試驗已不能滿足中國的發展要求,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差距過大,以及資源環境的不可持續性,成為當下中國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這一背景下,國家對於試驗區的要求,開始向綜合配套試驗方向轉移。

成渝綜改試點今年6月獲批,一個重要的背景是,重慶市3100多萬人口中有80%的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為4:1;成都市1100多萬人口中有農村人口600多萬。較大的城鄉差距,使兩市具有與我國中西部省區相似的基本特點,因而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驗區,體現了內生型“探路者”意義。

改革

國家發改委在中部地區選擇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下一步國家層面綜合改革試驗區,也充分體現了內生型這一新的試驗要求。

長株潭城市群總面積占湖南的29.7%,人口占湖南的39.3%,在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武漢城市圈總面積占湖北的31.1%,人口占湖北的51.2%,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兩者都是長江中游最重要的城市群,是中西部發展最具潛力的重要區域,比較這兩大城市集群的優勢及待解難題,對於中部崛起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揮戰略支點在承東啟西、連線南北中作用至關重要。

湖北省社科院院長趙凌雲指出,在中西部地區設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驗重點肯定不同於東部沿海試驗。事實上,中央在沿海地區進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收穫的主要是基於對外開放、吸引外資的“外向型”經驗,這些對於開發中國家改革開放固然重要,但基於本土資源開發的內生型改革與發展經驗同樣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