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尼日歷史上未形成過統一的王朝。7~16世紀,西北部屬桑海帝國;
8~18世紀,東部屬博爾努帝國;18世紀末,頗爾人在中部建立了頗爾帝國。
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領地。
192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1957年獲半自治地位,薩瓦巴黨總書記吉博·巴卡里任總理。
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國家,稱尼日共和國。
1960年7月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同年8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哈馬尼·迪奧里為首任總統。
1974年4月,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賽義尼·孔切中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迪奧里政權,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自任主席兼國家元首。
1990年實行多黨制。
1993年3月馬哈曼·奧斯曼當選總統,組成首屆民選政府。
1996年1月武裝部隊參謀長邁納薩拉·巴雷發動政變上台,同年7月當選總統。
1999年4月,總統衛隊長瓦拉姆·萬凱發動政變槍殺邁納薩拉,自任國家元首兼全國和解委員會主席。
1999年11月,尼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馬馬杜·坦賈當選總統。坦賈領導的爭取社會發展全國運動及其盟黨民主和社會大會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並於2004年12月連任。
2009年5月起,為謀求繼續執政,坦賈先後解散國民議會和重組憲法法院,舉行全民公投通過第六共和國憲法,將其任期延長3年,並取消連任限制,遭到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歐盟等制裁,尼陷入憲政危機。
地理
位置
尼日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北緯11~23度、東經0~16度之間。系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東鄰查德,西界馬里、布吉納法索,南與貝寧、奈及利亞接壤,北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毗連。國土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
地形
尼日全國大部分地區屬撒哈拉沙漠,地勢北高南低,全境平均海拔300米。地形可分為三部分:北部是阿依爾群山(最高海拔2020米)和東北高原,西部和南部為平原和丘陵地帶。
氣候
尼日領土面積126.7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北與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接壤,南同奈及利亞和貝 寧交界,西與馬里和布吉納法索毗連,東同查德相鄰。全國大部地區屬撒哈拉沙漠,地勢北高南低。東南部查德湖盆地、西南部尼日河盆地地勢均較低平,為農業區;中部多高原,海拔500-1000米,為遊牧區;東北部為沙漠區,占全國面積60%。格雷本山海拔1997米,為全國最高點。尼日河在尼境內長約550公里。是世界上最熱國家之一。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資源
尼日擁有豐富的鈾資源,截止2014年已探明鈾儲量30萬噸,占世界總儲量的11%,居世界第五位。磷酸鹽儲量12.54億噸,居世界第四位,尚未開發。煤儲量600萬噸。還有錫、鐵、石膏、石油、黃金等礦藏。首都
尼亞美 (Niamey)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國土西南部尼日河左岸,在當地哲爾馬語中,“尼亞美”意為“母親汲水的河岸”。人口100萬(2000年)。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14℃,年平均氣溫28.9℃。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每年6~9月為雨季。尼日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國土西南部尼日河左岸。人口39.9萬(1983)。原為小村莊。1926年,國家首都從津德爾遷此後,迅速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交通中心。市內有兩個農產品市場,有織布、水泥、啤酒、金屬工具、食品加工、肉類冷凍、軋花、家具、磚瓦和塑膠等小型工廠。尼日河上的重要河港,每年10月到翌年3月,尼日河可以通航小船。多條公路交會點,除通國內主要城市和奈及利亞、貝寧、布吉納法索等鄰國外,還有穿越撒哈拉沙漠公路,通阿爾及利亞等國。市郊有國際機場。政府辦公大樓為城市主要建築物。有尼亞美大學、國家博物館、清真寺等。市民大部分居住在尼日河沿岸。1970年建甘迺迪橋後,市區已自左岸向右岸擴展。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蒂拉貝里、多索、塔瓦、馬拉迪、津德爾、阿加德茲和迪法7個大區、1個大區級市即首都尼亞美,36個省和265個鎮。尼亞美(Niamey)
首都尼亞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面積約250平方公里。位於國土西南部尼日河左岸,在當地哲爾馬語中,“尼亞美”意為“母親汲水的河岸”。人口100萬(2010年)。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14℃,年平均氣溫28.9℃。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每年6~9月為雨季。
阿加德茲省
尼最北部省份,與馬里、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查德相鄰。省會阿賈德茲城距尼亞美市950公里。全省面積615,200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一半。1999年人口為319,079人。南部為薩赫勒氣候,北部和東部為熱帶荒漠氣候。境內多綠洲,地下水豐富,有鹽、銅、錫石、煤、鈾等礦產資源,旅遊資源豐富,手工業發展潛力大。但河流都是季節河,土地貧瘠、沙漠化嚴重。尼經濟支柱之一的鈾礦均位於省境之內,北部石油亦有一定開發前景。
迪發省
位於最東部,與查德和奈及利亞相鄰。省會迪發市距尼亞美市1500公里。全省面積140,000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11%。1999年人口為208,684人,人口年增長率為0.95%。境內多水澆地,水、牧場、畜牧資源豐富,阿拉伯樹膠、泡鹼和漁業加工等領域較有前途。但境內沙化嚴重,植被遭到破壞,適合雨作農業的土地貧瘠,土地和水鹽鹼化,社會經濟基礎設施落後。北部有石油蘊藏,可作為長遠發展項目。
多索省
位於西南端,與貝寧、奈及利亞相接。省會多索市距離尼亞美市130公里。面積31,00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45%。人口約為1,477,090人,人口年增長率3.6%。境內有尼日河流過,森林資源占全國森林資源的18%,土地肥沃。但牲畜飲水點缺乏,環境惡化,醫療覆蓋率低,學校設施和裝備缺乏。
馬拉迪省
南部省份之一,和奈及利亞相接。省會馬拉迪市距離尼亞美市650公里。面積38,50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人口為1,900,925人。北部撒哈拉氣候,中部和南部是薩赫勒氣候和蘇丹草原氣候。北部牧場資源豐富,境內有一個長年性湖泊,多池塘。但生產潛力嚴重下降,人口增長壓力大。
塔瓦省
中南部省份,與馬里、奈及利亞相接。省會塔瓦市距離尼亞美市550公里。面積106,677公里,占全國面積的8.4%。人口為1,174,224人,人口年增長率為2.6%。南撒哈拉和薩赫勒地區橫穿境內。境內地形多樣,有窪地、河谷、盆地、平原和高原,可耕地面積大,磷礦、錫石等礦業資源豐富,阿拉伯樹膠、洋蔥加工和出口業有發展前途。但環境惡化,土地沙化,人口壓力大,飲水點和牧場有限。
蒂拉貝里省
處於最西部,和馬里、布基納相鄰。省會蒂拉貝里市距離尼亞美市116公里。面積為91,119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7.5%。人口1,917,521人。流過境內的尼日河段長420公里,有51個長年的池塘和94個季節池塘,森林資源占全國的30%,礦業資源豐富。但土地貧瘠,自然資源受到破壞,人口增長過快。康達基水庫工程、礦業資源尤其是黃金的開採、蒂拉貝里飲用水工程、連線阿約魯(尼日)—加奧(馬里)的公路等項目的實施,將會帶動當地的發展。
津德爾省
位於東南部,和奈及利亞相鄰。省會津德爾市距離尼亞美市900公里。面積146,170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的11.53%。人口1,869,765人,人口年增長率為3.3%。境內有可供開發的牧場資源,57%的可耕地沒有開發,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豐富,擁有手工業和旅遊業資源。但自然資源受到破壞,人口增長快,氣候因素不利。礦業尤其是黃金的開採可作為遠期發展項目。
人口民族
尼日全國總人口1630萬(2012年)。主要部族有:豪薩族(Haussa),占全國人口的55.4%,主要分布在南部,善於經商;哲爾馬-桑海族(Zarma-Songhai)占21%,主要分布在西部尼日河流域,從事農業;圖阿雷格族(Touareg),占9.3%,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系遊牧部族;頗爾族(Peuhl),占8.5%,散居在全國各地,不少人從事牧業;卡努里族(Kanouri),占4.7%,主要分布在津德爾、古雷和查德湖之間,以農為業。此外,還有阿拉伯族(Arabe)、圖布族(Toubou)、古爾芒切族(Gourmantche),均約4萬人。
國家象徵
國名
尼日共和國(英語:TheRepublicofNiger;法語:LaRépubliqueduNiger)。
國旗
尼日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6。自上而下由橙、白、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一橙色圓輪。橙色象徵撒哈拉沙漠;白色象徵純潔;綠色代表美麗富饒的土地,也象徵博愛和希望。圓輪象徵太陽,還象徵尼日人民為保護自己的權力而不惜犧牲的願望。
國徽
尼日國徽中央的綠色盾徽閃耀著太陽的光輝,尼日河兩岸人民沉浸在它的光芒里,意氣飛揚,向未來進發。後面左上角交叉的劍和矛,是當地撒哈拉遊牧民族的標誌,也是對歷史上古老的尼日王國的紀念;右上角的玉米是尼日主要的糧食作物,代表人民賴以生存的農業;後面下部的牛頭圖案突出了以農牧業為主的特點。盾徽兩側迎風飄揚的國旗正召喚人民團結一致,迎接未來。盾微底部的白色飾帶上寫有法文“尼日共和國”字樣。
政治
政體
尼日實行民主制度,民主、半混合(半總統制度2010年2月18日,尼部分軍人發動政變,扣押坦賈總統,接管國家權力,成立“恢復民主最高委員會”並推舉吉博為主席。軍政權隨後承諾還政於民,成立過渡政府和全國協商委員會,確定為期一年的過渡期。2011年1月,尼舉行地方、立法和首輪總統選舉。3月,原反對黨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候選人伊素福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以57.96%的選票擊敗其競爭對手原執政黨爭取社會發展全國運動候選人奧馬魯,伊於4月7日宣誓就任總統。伊執政後,組建新一屆政府,確立實現全國和解與穩定、確保國內安全、改善人文發展狀況等施政重點,至2014年尼局勢總體穩定。
憲法
2010年10月經全民公投通過第七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尼實行半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通過兩輪多數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組織和協調政府工作,對國民議會負責。總統任免總理,並根據總理的提名,任免其他政府成員。
議會
第七共和國憲法規定實行一院制。議員任期5年,由直接普選產生。本屆議會於2011年3月組成,其中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37席,爭取社會發展全國運動26席,捍衛非洲聯盟尼日民主運動25席,尼日爭取民主與進步聯盟8席,爭取民主和進步運動7席,捍衛民主與共和聯盟6席,社會和民主大會3席,獨立尼日人聯盟1席。議長哈馬·阿馬杜,2011年4月當選。
司法
根據第七共和國憲法規定,司法權由憲法法院、最高法院、國家行政法院、審計法院等行使。憲法法院主管涉及憲法和選舉的法律事項。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國家行政法院負責對行政權力機構越權進行初審和終審判決,對有關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抗訴進行衡量和解釋。審計法院是監管公共財政的最高司法機關。
政府
2011年4月21日成立,同年9月和2012年4月兩次小幅改組,現有26名成員,名單如下:總理布里吉·拉菲尼(BrigiRafini),外交、合作、非洲一體化和僑民國務部長穆罕默德·巴祖姆(MohamedBazoum),計畫、國土整治和地方發展國務部長阿馬杜·布巴卡爾·西塞(AmadouBoubacarCissé),內政、公安、地方分權和宗教事務國務部長阿布杜·拉博(AbdouLabo),礦業和工業發展國務部長奧馬爾·哈米杜·奇亞納(OmarHamidouTchiana),公共衛生部長蘇馬納·桑達(SoumanaSanda),能源和石油部長富馬科耶·加多(FoumakoyeGado),司法和掌璽部長、政府發言人馬魯·阿馬杜(MarouAmadou),裝備部長薩迪·蘇邁拉(SadiSoumaïla),城市規劃、住房和清潔部長穆薩·巴科·阿卜杜勒·卡里姆(MoussaBakoAbdoulKarim),各機構關係協調部長哈吉·拉瓦利·沙伊布(ElhadjLaoualiChaïbou),商業和促進私營部門發展部長薩萊·賽義杜(SaleySaidou),通訊和信息新技術部長薩利富·拉博·布謝(SalifouLaboBouché),人口和促進婦女與兒童保護事業部長瑪伊基比·卡迪亞圖·丹多比(女,MaikibiKadiatouDandobi),國防部長卡里喬·穆罕默杜(KaridjoMahamadou),財政部長朱爾·巴耶(JulesBaïllet),職業培訓和就業部長恩加德·娜娜·哈迪扎·諾馬·卡卡(女,N’GadéNanaHadizaNomaKaka),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部長馬馬杜·尤巴·迪亞洛(MamadouYoubaDiallo),國民教育、掃盲和發展民族語言部長阿里·瑪麗亞馬·哈吉·易卜拉欣(女,AliMariamaElhadjIbrahim),農業部長奧瓦·賽義杜(OuaSaidou),水利和環境部長優素福·伊薩卡(IssoufouIssaka),畜牧業部長馬哈曼·哈吉·奧斯曼(MahamanElhadjiOusmane),運輸部長易卜拉欣·雅各巴(IbrahimYacouba),青年、體育和文化部長庫努·哈桑(KounouHassane),旅遊和手工業部長葉海亞·巴蕾·阿瓦·阿卜杜(女,YahayaBaaréHaouaAbdou),公職和勞動部長薩博·法圖瑪·扎拉·布巴卡爾(女,SaboFatoumaZaraBoubacar)。政黨
1990年11月實行多黨制。現有約40個合法政黨,主要有:
(1)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塔雷亞(PartiNigérienpourlaDémocratieetleSocialisme-Tarayya),議會第一大黨和執政黨。1991年1月8日成立,主要由工人和知識分子組成,集中於塔瓦省。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左派政黨,主張在自由、民主、正義和公平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現代的民主共和體制,促進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一體化。國際聯繫較廣泛,與法國社會黨以及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和塞內加爾等國政黨都有聯繫。1996年成為社會黨國際成員。2011年3月,黨主席伊素福當選總統,原副主席穆罕默德·巴祖姆代行黨主席之職。
(2)爭取社會發展全國運動-納薩拉(MouvementNationalpourlaSociétédeDéveloppement-Nassara)。前執政黨和主要反對黨,2010年2月政變後失去執政地位。前身是賽義布時期的唯一政黨“全國社會發展運動”,成立於1989年5月。尼實行多黨制後,1991年3月改為現名。該黨社會基礎廣泛,在廣大農牧民中有較強的影響力。主張通過對話實現社會團結與穩定,提倡發展經濟,保障貧困階層人民享有基本社會服務。1999年11月,該黨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獲勝,重獲執政黨地位。2002年7月,成為非洲民主聯盟和國際民主聯盟的成員。2009年2月,賽義尼·奧馬魯當選黨主席。2010年3月,前黨主席哈馬另立新黨,該黨力量遭到削弱。
(3)捍衛非洲聯盟尼日民主運動-盧馬納(leMouvementDémocratiqueNigérienpouruneFédérationAfricaine-LumanaAfrica),參政黨。2010年3月成立。成員以西部哲爾馬人為主,系從爭取社會發展全國運動分裂組成。在蒂拉貝里、尼亞美等地影響較大。主張秉持民主和主權在民等原則,維護民族團結以及國家政治、體制的穩定。2010年7月召開第一次黨代會,哈馬·阿馬杜當選黨主席。2011年4月,哈馬當選國民議會議長。
(4)尼日爭取民主與進步聯盟-拉希亞(AllianceNigériennepourlaDémocratieetleProgrès-Zamanlahiya)。1992年1月由全國發展社會運動黨前外聯書記傑爾馬科耶創建,勢力集中於南部多索省,黨員大多為哲爾馬族人。主張保障民主以求發展,實行自由經濟。原為反對黨。2002年7月加入總統派“民主力量聯盟”。主席穆穆尼·傑爾馬科耶·阿達穆。
(5)爭取民主和進步運動-雅馬阿(RassemblementpourlaDémocratieetleProgrès-Jama'a)。1997年8月成立。前身為爭取民主復興全國獨立人士聯盟(UNIRD)。主張“更新民主”、“振興經濟”,對外強調“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基本黨員50萬。主席哈米德·阿爾加比德。
政要
總統穆罕默杜·伊素福。1952年生於尼塔瓦大區。豪薩族。曾在法國學習,獲數學和基礎套用專業碩士學位、機率與統計學博士預備文憑以及礦業土木工程師證書。1980至1992年曆任尼礦業部礦產司司長、尼法合資阿伊爾礦業公司秘書長、開發部經理和技術總監。1990年參與組建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長期擔任黨主席。1993至1994年任政府總理。1995至1996年任國民議會議長。曾四次競選總統失利。2011年3月當選總統。
總理布里吉·拉菲尼。1953年生於尼阿加德茲大區。圖阿雷格族。尼日國家行政學院高等教育畢業文憑,曾留學法國。1987至1991年曆任內政國務秘書,農業和環境國務秘書、部長,全國發展委員會主席、國民議會秘書長等職。2004至2009年任國民議會第四副主席。2011年4月出任政府總理。
軍事
國防
武裝力量由軍隊、憲兵、警察、共和國衛隊和總統衛隊組成。軍事力量為陸軍和空軍,由國防部統轄,總參謀部指揮。準軍事力量包括憲兵、警察、共和國衛隊和總統衛隊,除憲兵歸國防部領導外,其餘由內政部領導。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2003年11月成立軍事法庭。總參謀長穆穆尼·布雷馬(MoumouniIBOUREIMA)少將。
軍力
2006年正規軍兵力5300人,其中陸軍5200人,空軍100人。陸軍包括3個步兵營、2個裝甲連、3個傘兵連,1個工兵連和11個摩托化連。空軍擁有1架波音737座機和4架運輸機。全國設尼亞美、阿加德茲、津德爾3個軍區。準軍事力量5400人,其中憲兵1400人,警察1500人,共和國衛隊2500人。2002~2004年軍費開支分別為179億、179億、172億非洲法郎。尼分別與法國和美國簽有軍事合作協定。
外交
外交政策
尼日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或組織的友好關係。執行外交為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方針。重視發展同西方大國、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發展中大國的關係。堅持睦鄰友好,積極參與地區事務。針對近年來薩赫勒-撒哈拉地區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動和武器、毒品走私現象,加強與馬里、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合作,共同打擊恐怖和走私犯罪活動。曾向賴比瑞亞、獅子山、幾內亞比索和象牙海岸派遣維和部隊,向東帝汶派遣民事警察。
對外關係
同中國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日共和國1974年7月20日建交。1992年6月19日尼過渡政府宣布同台灣當局“復交”,7月30日中國政府宣布中止與尼外交關係。1996年8月19日中尼復交。此後兩國關係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1974年至1992年間,中方共承建農業合作、特臘水庫、埃爾地區打井、農具車間改造、蒂亞吉埃爾下墾區、綜合體育場、沼氣項目、加亞墾區等項目。1996年中尼復交後,中方又完成恩東加節制閘工程、修復特臘水庫部分設施、社會住宅建設、體育場維修、尼亞美大學教室和紡織印染廠擴建、津德爾市政供水工程等項目。目前正在實施的有尼日河二橋和體育場技術合作等項目。
兩國簽有經濟貿易合作協定,設有經貿合作混委會,2002年9月在尼舉行了混委會第二次會議。2006年7月在北京舉行了混委會第三次會議。2007年兩國貿易額為3078萬美元,同比減少57.7%,幾乎全部為中方出口。中方主要向尼出口紡織品、機電產品和茶葉。
中國公司於1988年進入尼承包勞務市場,已完成尼亞美古代爾水壩、古代爾壩船閘、中尼合資紡織印染廠倉庫擴建和車間土建等工程。主要涉及電信、打井等領域。
中尼兩國政府簽有文化和教育合作協定。自1978年起中方向尼提供獎學金名額,目前尼在華留學生33人。
兩國簽有中國向尼派遣醫療隊議定書。中方自1976年起向尼派遣第一批醫療隊員29人,截至1992年共派出8批醫療隊員。兩國復交後,中方於1996年12月恢復向尼派遣醫療隊。現為第17批醫療隊員共36人,分別在尼亞美、馬拉迪和津德爾三個醫療點工作。
2010年8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調頻節目在尼日馬拉迪市、津德爾市和阿加德茲市正式開播。
尼在香港設有名譽領事館。
同法國的關係
法是尼前宗主國和最大援助國。2003年10月,法國總統席哈克訪尼,成為21年來首位訪尼的法國元首。2006年6月,哈馬總理赴法主持“尼日經濟日”活動。2007年2月,坦賈總統赴法出席第24屆法非國家首腦會議。4月,哈馬總理對法進行工作訪問。8月,法國合作國務秘書博凱爾訪尼。2008年2月,奧馬魯總理訪法。2009年3月,法國總統薩科奇訪尼。2010年2月尼政變後,薩科齊總統兩次派特使訪尼,並於5月和7月先後邀請軍政權領導人吉博參加第25屆法非峰會和法國國慶活動。2011年5月,伊素福總統在八國集團峰會期間應邀訪法,7月對法進行工作訪問。2012年3月,伊素福總統赴法出席第6屆世界水資源論壇。6月,伊素福總統對法進行工作訪問,會見奧朗德總統。
同美國的關係
1960年尼美建交。80年代兩國關係發展較快,尼國家元首孔切曾兩次訪美。90年代初,美每年向尼提供約2000萬美元援助。1996年1月巴雷政變上台後,美中止對尼官方援助。1999年底坦賈當選總統後,美恢復對尼援助。2005年6月,坦賈總統赴美進行工作訪問。2007年4月,哈馬總理對美進行工作訪問。2008年3月,美千年賬戶向尼提供2300萬美元資金援助;6月,美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幫辦訪尼。2009年尼憲政危機後,美宣布停止向尼提供除人道主義援助以外的其它援助。2010年,美國際開發署向尼迪法大區提供了15億非郎的援助,用於救濟當地災民。2011年7月,伊素福總統應邀赴美訪問,歐巴馬總統會見,美並恢復千年挑戰帳戶項下援助,項目總額約為2300萬美元。2012年7月,美政府通過千年挑戰賬戶向尼資助800萬美元。9月,拉菲尼總理對美進行工作訪問,會見美助理國務卿、白宮安全顧問等官員,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負責人。2013年1月,伊素福總統會見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哈姆將軍。2月,美在尼北部部署兩架無人機。
同德國的關係
1999年4月尼發生政變後,德中止對尼援助。2000年6月,尼總理哈馬訪德,德恢復對尼援助。2003年10月,尼總統坦賈對德進行友好工作訪問。2005年6月,德向尼提供50萬歐元糧食援助。2007年6月,德向尼地方分權投資基金贈送價值1.4億非洲法郎的物資,用於支持尼農村發展戰略。2008年7月,德與尼簽署協定,向尼提供900萬歐元用於發展國民教育。2010年2月,德政府特使訪尼。2010年德向尼提供了包括100萬歐元人道主義援助在內的多項援助。2011年11月,德國政府與尼方簽署2011~2013年度總額5290萬歐元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用於幫助尼實施良政和促進農業生產。2012年3月,尼外長巴祖姆應邀對德進行工作訪問,德允向尼提供33億非郎緊急糧食援助,並在2011至2013年度向尼提供總額340億非郎的援助。
同日本的關係
日是尼主要援助國之一。自1976年以來,日對尼無償援助總額約2400多億非洲法郎。2004年5月,日向尼提供價值約17億非洲法郎的糧食援助。2005年,日向尼提供5億非洲法郎糧食援助。2008年2月,日首相特使、副外相訪尼;5月,奧馬魯總理赴日出席東京發展國際會議。2010年,日向尼提供兩批糧食援助,移交造價3600萬非郎的5間教室,並在蒂拉貝里大區開鑿水井。2012年1月,日本政府向尼提供了4.9億日元糧食援助。目前,有近百位日誌願者和專家顧問在尼工作。
同鄰國的關係
與鄰國長期保持睦鄰友好關係。2009年,坦賈總統訪問利比亞等國,尼總理加馬蒂耶訪阿爾及利亞等國。多哥、貝寧、利比亞、賴比瑞亞等國元首訪尼。尼與布吉納法索達成協定,將兩國領土爭端提交國際法庭裁決。2010年尼政變後,軍政權派出多個團組赴鄰國做解釋工作,較快恢復與各鄰國關係。貝寧總統、利比亞總理等先後訪尼。摩洛哥、利比亞、布吉納法索、奈及利亞等國分別向尼提供了糧援。尼還多次與薩赫勒地區其他國家舉行安全會議,共商應對地區恐怖主義舉措。伊素福總統就職後,分別訪問了布吉納法索、馬里和貝寧等國,出席了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和查德總統就職典禮以及西非經貨聯盟峰會、非盟首腦會議等地區會議。2012年,伊素福總統分別對布吉納法索、查德、蘇丹和幾內亞進行友好工作訪問,並出席了第18屆非盟首腦會議、第40屆西共體峰會和南非非國大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西非經貨聯盟首腦會議和法語國家組織峰會等活動。2013年1月,伊素福接待查德總統訪尼。
經濟
概況
尼日以農牧業為主,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08年在全球人文發展指數排名中列第174位。1986年開始實施經濟結構調整計畫。20世紀90年代,由於政局持續動盪,經濟陷於半停頓狀態。1994年非洲法郎貶值使尼經濟進一步遭受沉重打擊。1996年巴雷執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國有企業、整頓公共財政等措施,經濟狀況略有改善。1999年4月尼發生政變後,西方國家中止財援,導致尼財政拮据,發展資金匱乏。坦賈總統執政後,尼政府加強巨觀調控,開源節流,整頓國家財政。隨著西方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陸續恢復對尼援助,尼經濟狀況開始好轉,財政危機有所緩解。2008年,尼政府繼續執行重點扶持農村、教育和衛生事業的“減貧戰略”和“總統特別計畫”,努力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合作多元化政策,積極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坎達基大壩、尼日河二橋和津德爾煉油廠等項目相繼奠基或開工。作為“重債窮國減債計畫”和“減貧與增長貸款”達標國,尼獲得歐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多援款和減債,加上糧食豐收、礦產開發和通訊運營許可收入增加,尼經濟繼續好轉。但由於基礎薄弱,債務負擔沉重,發展受自然環境、北部安全問題和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尼經濟總體仍十分困難。
國內生產總值(2008年) 54.22億美元 匯率(2009年5月) 1美元=447.81非洲法郎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8年) 9.5% 通貨膨脹率(2008年) 11.3%。
工業
基礎薄弱,2011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9%。主要有電力、紡織、採礦、農牧產品加工、食品、建築和運輸業等。根據1998~1999年經濟改革計畫,尼開始對電信、能源、水、燃料等領域的國營企業實行私有化。主要大型鈾礦開採合營公司有阿伊爾礦業公司(SOMAIR)和阿庫塔礦業公司(COMINAK),尼政府分別占33%和31%的股份。2010年鈾產量4198噸,居世界第5位。
農牧林業
農牧林業等第一產業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2011年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9.5%。全國80%以上的居民從事農業,有可耕地1723.89萬公頃,已耕地588.29萬公頃,有灌溉潛力土地27萬公頃,水澆地7萬公頃。糧食生產不穩定,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薯類和豆類等。2011年下半年以來,尼遭遇10年內第3次糧荒,全國糧食缺口達69.2萬噸,受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5%。
2000~2005年畜牧業產值平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25%。全國從事畜牧業的人口超過100萬。畜產品是第二大出口產品,出口值僅次於鈾。2005年全國牲畜存欄數為:牛376萬頭,羊1732萬頭,駱駝120萬峰。
森林資源貧乏,林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8%。由於人口增長、大面積開墾耕地和居民日常生活以柴薪為主要燃料等原因,森林面積以年均遞減2.4%的速度日益萎縮,從70年代初的1600萬公頃降至90年代末的800萬公頃。
旅遊業
20世紀80年代起步。主要旅遊景點:南部的W自然保護區和尼日河谷,北部有阿伊爾高地、賈多高原、阿加德茲圖阿雷格族城和泰內雷沙漠等。巴黎-達喀爾汽車拉力賽穿越尼國境,帶動了尼旅遊業的發展。拉力賽於1991年起因尼北部戰亂中斷,1996年恢復。尼日非洲國際時裝節為尼另一重要旅遊項目,1998年首次舉辦,兩年一屆。1997年以來尼陸續開辦“狩獵旅遊”、“博物館旅遊”等特色旅遊項目。
財政金融
除稅收外,缺乏其它增收手段,國家財政預算嚴重依賴外援。
2000年,世界銀行將尼列入“重債窮國減債倡議”國家名單,尼獲減債6860億非洲法郎,占其外債總額的53.5%。截至2008年底,尼外債為10.62億美元,外匯儲備5.85億美元。(此數據來自2009年5月經濟季評)。
金融部門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郵政儲蓄所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等,金融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2%。
主要銀行有:尼日銀行集團(SONIBANK,前國家銀行)、非洲國際銀行(BIA)、非洲銀行(BOA)和尼日商業銀行(BON)等。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鈾、黃金和牲畜等,2011年鈾和黃金出口分別占當年出口收入的74.8%和10.1%。主要出口國家為美國、奈及利亞、俄羅斯和加納。主要進口國家為法國、中國、奈及利亞和法屬玻里尼西亞。
外國援助
對外援依賴嚴重。主要援助國和國際組織有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及歐盟、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等。2006年尼共接受各類外國援助1922億非洲法郎。2007年,尼政府分別就糧食安全和減貧與加快發展戰略舉行捐助方會議,獲各方捐款承諾約31億美元。2009年尼憲政危機後,歐盟等主要援助方一度中止了對尼財政和發展援助。2010年,歐盟向尼提供98億非郎的財政援助,用於幫助尼應對財政危機。聯合國、歐盟等為尼過渡期各項選舉籌措4100萬美元。2011年尼結束過渡期後,歐盟、法國、美國等恢復了對尼援助。2012年,歐盟對尼提供1.35億歐元的各類援助。
文化
語言
尼日官方語言為法語,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豪薩語可以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
宗教
尼日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1.7%信奉原始宗教,其餘信奉基督教。
節日
元旦:1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
獨立日:8月3日(也稱植樹節,1958年)
國慶節:12月18日(國家團結日,1960年)
交通
概況
尼日為內陸國,境內無鐵路。進出口物資主要經科托努、拉各斯和洛美等鄰國港口轉運和空運。
公路
截止2014年尼日全境公路總長為14660公里,其中瀝青路3760公里,占26%,其餘為土路。
空運
尼日國家有尼亞美、阿加德茲和津德爾三個國際機場。尼亞美機場可起降波音747大型客機,阿加德茲和津德爾機場可起降737客機。另有4個國內民運機場。在尼經營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有法國航空公司、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衣索比亞航空公司、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塞內加爾航空公司、利比亞航空公司、蘇丹航空公司等。尼亞美國際機場年均國際航班起降約1800架次,國內航班起降800架次,客運量8萬人次。
水運
尼日河橫貫尼境內550公里,有小型機動貨船通行,雨季可航行較大船隻。
社會
教育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民教育在各年度預算中一直占國家撥款的20%以上,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所占比例不足10%。2004年有國小7532所,學生980033人;中學、師範學校及各類職業學校654所,學生136982人;基礎教育系統教職員工共22427人。2003~2004學年國小入學率為50%。成人識字率僅28.7%。有尼亞美綜合大學和伊斯蘭大學兩所高等學府。
體育
尼日1960年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宣布獨立,首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64年。此後的歷屆奧運會中缺席1976年和1980年的兩屆。在迄今參加的10屆奧運會中,尼日在1972年收穫1枚銅牌。
衛生
醫療條件
尼共有42個縣級醫院,5個地區救治中心,3個國家級醫院和3家私人醫院。
病床占有率:31.5%;
曾接受醫療衛生培訓的總人數:24754人
醫務人員:護士(男)4944人;助產士25433人;醫生40374人。
疫情(2002/2003年)
年份 | 疾病 | 麻疹 | 乙腦 | 破傷風 | 脊髓灰質炎 | 白喉 | 百日咳 | 霍亂 | 瘧疾 |
---|---|---|---|---|---|---|---|---|---|
2002年 | 例數 | 31584 | 5395 | 204 | 296 | 11 | 2613 | 168 | 782632 |
死亡 | 139 | 529 | 47 | 1 | 0 | 2 | 11 | 1769 | |
2003年 (至9月) | 例數 | 50405 | 8286 | 171 | 63 | 2 | 1454 | 114 | 458865 |
死亡 | 203 | 672 | 44 | 0 | 1 | 7 | 4 | 1068 |
醫療保險
醫療保險一般由保險公司與其指定並由投保者認可的醫生和藥店共簽協定。投保者可以是個人、家庭或單位。
專家門診報銷80%;遇有急診而協定醫生下班,需向其他醫生就診,報銷80%;協定藥店無所需藥品時,憑協定藥店蓋章的處方和發票報銷。
媒體
新聞機構由通訊部統管,最高新聞委員會負責制定新聞方面的有關法規和監督新聞自由的落實。全國共有23家報社,其中國有報社2家,其餘為私營報社。官方報紙《薩赫勒報》(LeSahel)為全國唯一的日報,創刊於1974年,每周一至周四出日報,周五出周末版《薩赫勒星期日刊》(SahelDimanche),發行量為5000份。私營報紙主要有《民主者》、《共和主義者》、《人民論壇》、《抉擇》等,各發行3000份。
尼日通訊社: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87年。在全國設有5個記者站,無駐外記者,主要接收法新社和泛非通訊社的電訊。1997年4月與新華社簽署了新聞交流合作協定,國際新聞主要採用新華社電訊稿。
薩赫勒之聲:國家廣播電台,創建於1958年,由法國海外廣播公司統一管理。每天播音14小時,除用法語外,還用豪薩、哲爾瑪、卡努里、阿拉伯、圖布等8種民族語言廣播,節目覆蓋率為95%。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在尼亞美建有廣播站,每天24小時廣播。
薩赫勒電視台:國家電視台,建於1975年。自1988年11月起每天播出,用法語和6種民族語言播放,可覆蓋國土面積的70%和全國人口的80%。2001年12月開通TAL-TV數字頻道。
人民生活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2012年人類發展報告》公布的人文發展指數,尼日排名第186位,位列倒數第一。全國電話普及率為每千戶居民1部。全國醫院、診所共719所,其中國家級醫院3所,省級醫院5所,私人診所213所。平均每2.5萬人一名醫生,每9000人一名護士,每3000人一張病床。全國醫療普及率為70%,衛生飲用水覆蓋率僅46%。2004年人口出生率41.4‰,死亡率25.9‰,嬰幼兒死亡率15.2%,平均預期壽命44.6歲。主要疾病有:腦膜炎、脊髓灰質炎、瘧疾、霍亂等。
旅遊景點
尼日國家博物館
尼日國家博物館坐落在首都尼亞美尼日河畔的小山上,該博物館依山傍水,一座座乳白色的展廳,錯落分布在風景秀麗的山坡上。這座博物館從1959年破土動工,到1972年落成,歷時14年,占地約24公頃。尼日國家博物館不同於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館。
阿伊爾和泰內雷自然保護區
非洲最大的一個保護區,占地約七百七十萬公頃,整個區域只占總土地面積的六分之一。該地區包括阿伊爾火山斷層,一個小薩赫勒地區,這裡的氣候、植被和動物與撒哈拉沙漠是不同的,以有不同的景色、多樣化的植物和野生動物而著稱。
“W”國家公園
位於尼日南部,占地面積220000公頃,毗鄰塔穆(占地75600公頃)和多索(占地306500公頃)的動物保護緩衝帶,具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與人類不斷相互影響而發展的生態系統。公園裡養育著在西部非洲中屬最龐大的有蹄動物種群。
泰內雷沙漠
泰內雷沙漠(Thaidesertnere)是非洲著名沙漠之一。位於尼日東部,西鄰阿伊爾高原,西北連阿哈加爾高原,東北接賈多高原,南向查德盆地敞開。面積達40萬平方公里,占尼日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名出塔馬謝克語,原義即“沙漠”之意。
阿伊爾高地
在尼日中部古老的商旅小鎮阿加德茲以北不遠的地方,延伸著一片炭灰色高地,它從撒哈拉大沙漠冒出來,就像漂浮在奶油海洋中的一葉裝滿煤炭的小舟:這葉“小舟”就是阿伊爾高地。阿伊爾的山峰和高原歷經漫長歲月的雕琢逐漸成形,由一系列種類複雜的岩石混合而成,包括岩漿環狀岩牆、花崗質侵入岩、古生代砂岩和近代的熔岩流。
非洲政區
非洲政區。 |
非洲聯盟成員國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貝寧 | 波札那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葛摩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剛果共和國 | 象牙海岸 | 吉布地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赤道幾內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肯亞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尼日 | 奈及利亞 | 盧安達 | 西撒哈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南非 | 南蘇丹共和國 | 蘇丹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多哥 | 突尼西亞 | 烏干達 | 尚比亞 | 辛巴威 | 非洲聯盟尼日行政區劃
尼日政黨列表
政黨名稱 | 建立時間 |
尼日進步黨 | 1946年5月 |
伊斯蘭會議組織(OIC)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及利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孟加拉國 · 貝寧 · 布吉納法索 · 汶萊 · 喀麥隆 · 查德 · 葛摩 · 象牙海岸 ·吉布地 · 埃及 · 加彭 · 甘比亞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伊拉克 · 約旦 · 科威特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亞 · 馬爾地夫 · 馬來西亞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尼日 · 奈及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國 · 卡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獅子山 · 索馬里 · 蘇丹 · 蘇利南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西亞 · 多哥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烏茲別克斯坦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葉門 |
觀察員 | 觀察員國: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羅斯 · 泰國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 |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PUOICM)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 | |
國際組織觀察員:聯合國 · 不結盟運動 · 阿盟 · 非盟 · 經濟合作組織 |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
觀察員 |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