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幼年從父學藝,工銅錘花臉,兼宗何桂山。同時,他從韓樂卿習練武功把子,學架子花臉戲;“倒倉”後又向何通海學得不少如《慶陽圖》、《太行山》一類的開場戲;還從屈兆奎學了一些非正工花臉所演的如《秦淮河》、《雙沙河》等詼諧戲,以應付搭班之需要。在這期間,他隨父演出於北京各戲院。他正式投拜的業師乃是唱小生的德珺如,因其父與德交誼深厚,又是後者將他薦入伶界作正 式演員的,遂拜德為“帶道師”。金少山初登舞台於楊香翠所主持的寶勝和班,該班主演有武生黃月山等人。1911年改入雙慶班,1914年又搭鴻慶、永慶各班,與梅蘭芳、朱素雲、謝寶雲合演《岳家莊》,與王瑤卿合演《金猛關》,與程繼先、榮蝶仙合演《秦淮河》,與韋久峰合演《審刺客》,與其父合演《白良關》、《洪羊洞》、《穆柯寨》。當時,北京菊壇名角如林,像他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後生,不易得到大展才華的機會,當時的金少山尚為土內明珠,猶未耀彩。
金少山幼年跟父親學戲並和父親同台演出。1912年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於新新舞台,就是和他父親一起隨譚鑫培南來的。11月14日首場,譚鑫培演《失·空·斬》,金秀山扮演司馬懿,金少山扮演馬謖。當時,金氏父子在《白良關》中分飾尉遲父子,在《洪羊洞》中分飾孟良、焦贊,都曾在京劇界留下美談。金少山還得到過他的太老師何桂山許多親傳。尤其是他那精美、大方的臉譜,主要師法何桂山。
父親謝世後,金少山在北京幾乎不能自立,遂往煙臺等外地演出。及至嗓音轉好,於1922年輾轉到達上海,先後隸丹桂等一台、共舞台任長期坐包演員(為外邀演員充當配演,俗稱“班底”而非“底包”),絕少知音。在這裡,他遇上了許多藝事優秀的合作者,如林樹森、白玉昆等。由於這種機緣,他又學會和新排了不少劇目,大大充實了腹笥,拓寬了戲路。《審七長亭》就是在這期間向劉永春學的,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1922年冬,上海約梅蘭芳旅滬公演,《霸王別姬》中的霸王一席,難於物色。正當為難之際,恰逢王瑤卿剛由滬返京,他便推薦了金少山。金少山的戲由大管事李春林為他說戲監排,臨期一經登台場,以其魁碩修偉的身軀,寬額豐頤的扮相,叱吒風雲的氣勢,聲若洪鐘的唱念,將西楚霸王的風采再現於舞台,轟動了上海灘。自此,他的聲望與日俱增。1937年他重返京華,自組“松竹社”挑梁奏藝,開花臉掛頭牌先例,2月14日,在華樂戲園首場演出《連環套》,引起了巨大轟動。這是京劇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淨行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以周瑞安、張榮奎、陳少霖、李多奎、姜妙香、王福山等名伶為佐,松竹社多年不衰。並與梅蘭芳、孟小冬、馬連良、譚富英等合作演出。1943年他再到上海出演於皇后大戲院,門口的“客滿”牌,竟達六個月之久不能摘下。金少山直到辭世,雄踞淨行首席,譽滿大江南北。其技藝出類拔萃,被譽為“十全大淨”,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項羽的藝術形象,故而又有“金霸王”之美稱。
演藝經歷
淨行金派出現於清末,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飾金秀山、金少山父子集銅錘、架子花的演唱之大成進一步發展創造的,以唱、念的卓越成就和做工著稱於世,是現代淨行三大流派之一。
京劇淨行自清代同光時期以來有較大的發展,其中何桂山、穆鳳山在銅錘兼架子花的唱、演方面分別對前人的藝術作了不同的規整與革新,各自形成了黃鐘大呂、樸直無華的何(桂山)派,婉轉流暢、靈活多變的穆(鳳山)派。清末,何桂山的弟子金秀山兼有兩派之長,唱工以宗何的大氣磅礴為主,吸收了穆派的鼻音和部分俏腔;保留了何的雄渾樸厚,汰去了穆的花梢庸俗,使自己的唱腔在稜角分明的同時還具有圓潤酣暢的特色,更富遒勁沉雄的韻味。念白方面保留何桂山的風格較多,尤其擅長京白。金秀山的戲路以銅錘戲為主,架子花戲以袍帶為主,善演太監戲和衰派戲,能以不同的唱法、念白和步法勾畫出劇中人物的不同身分和性格。晚年的唱腔更加洗鍊,表演也強調端莊凝重,風格趨於含蓄、老練。代表劇目有《刺王僚》、《草橋關》、《牧虎關》、《空城計》(司馬懿)、《穆柯寨》、《御果園》、《白良關》、《飛虎山》、《收姜維》、《二進宮》、《高平關》及太監戲《法門寺》、《忠孝全》、《黃金台》等。其三子少山完成和完善了金派花臉藝術。
金少山有絕好的天賦條件,嗓音較金秀山更加宏亮,不僅聲若洪鐘,音量絕大,音域極寬,而且音色醇厚飽滿,每一放歌,有巨流出峽、飛瀑懸崖之概。少山唱法得乃父的親傳,又直接繼承了何桂山的雄渾壯闊。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嗓音特長,不只是最大程度地發揮了何、金兩派的精華,還進一步使之更加豐富、完美。如《草橋關》等劇,出場打大引子,《連環套》出場唱[點絳唇],往往用調面翻高八度唱出,聲音蓋過海笛並且保持音色的飽滿圓潤。《大回朝》等劇,依何派唱嗩吶二黃,力貫全場,聲震四座,尾腔仍能再次翻高。每於唱段中運用何派平直的唱法,旋律至為簡單,仍能以恢宏的氣魄傳達劇中人物的惱恨、怨怒種種情緒。流水板和快板多依金秀山的唱法,乾脆清爽,不拖泥帶水。金少山的念白功力深厚,吐字同樣圓渾有味,韻白莊而猛,京白甜且脆,在“風攪雪”京白、韻白混用時,轉換銜接自然之極,有的劇目如《打嚴嵩》中兼用變嗓技巧,更為出色。
金少山的做工較金秀山有大的突破,他以大幅度的形體動作,生動的面部表情和凌厲的眼神,結合步法或藉助道具(令旗、馬鞭等)來塑造人物,以刻畫兇狠、憨厚與風趣的角色最為見長,如秦燦、司馬師、銚期、李逵、張飛等。他的勾臉、扮裝則多遵循何派,臉譜簡淨大方,生動形象,加之身材偉岸,頗具雄渾古樸之美。金少山的戲路極寬,常演的有《探陰山》、《鍘美案》、《打龍袍》等包拯戲,《鎖五龍》、《斷密澗》、《取洛陽》、《黃一刀》、《太行山》、《龍虎鬥》、《五台山》、《取滎陽》、《黃鶴樓》、《下河東》、《清風寨》、《丁甲山》、《鬧江州》、《打嚴嵩》、《慶陽圖》、《李七長亭》、《古城會》(張飛)等,均十分精采。此外,淨行飾演《霸王別姬》中的項羽,始自金少山,在楊小樓所塑造的霸王形象之外,別具一格。金派花臉因嗓音要求高,能全面繼承其藝業的傳人不多,弟子有趙炳嘯、吳松岩等,王泉奎、婁振奎等亦師其藝。
藝術特色
唱法
作為一個花臉演員,金少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生前好友、戲曲家翁偶虹曾說:“有人贊金少山的嗓音之高亢勝過何桂山,表作之精細不讓黃潤甫,身材之魁梧超出李壽山,武功之嫻熟甚於慶春圃。這四位都是淨行中造詣深湛的前賢,說金少山能集眾家之美,萃於一身,是當之無愧的。”武生前輩尚和玉生前也曾讚嘆說:“金少山那樣的大花臉,真是要哪兒有哪兒,實在是難得的全材,說得上前無古人!”金少山確是一個天賦優厚的全面人材。他的聲音之洪亮響亮,確有聲震屋瓦、震耳欲聾之勢。高、中、低、寬、厚、亮、面面俱備。他在鼻音的運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頭腔、胸腔與鼻腔共鳴的方法用得巧妙得法,唱來靈巧、和諧而無沉悶、單調之感。它如虎音、膛音、立音、炸音也都一應俱全、用來隨心所欲。金少山的唱腔樸實無華,不事雕琢,似乎平淡無奇,實則逋峭渾厚,於順暢自然之中顯現氣勢。他唱[快板]最見功力,吐字、氣口、尺寸都駕馭自如,快而不亂,流暢清晰,字字入耳。如《鎖五龍》單雄信痛斥李世民、徐茂公、羅成的三段;《斷密澗》李密與王伯當的對口都具有代表性。在唱腔中,他善於借鑑、吸收其它行當中一些唱法,用以豐富花臉唱腔,貼切、新巧而不著痕跡。他的唱,在繼承金秀山、何桂山唱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自成一體。
念白
他的念白的功力也極為深厚,吐字同樣圓渾有味,韻白莊而猛,京白脆而甜,在“風攪雪”京白、韻白混用時,轉換銜接自然之極。善於運用高、矮、寬、細各音,於輕重疾徐、遲急頓搓的變化中,刻畫人物性格,揭示角色心理,收到達意傳神之效。如《連環套·拜山》竇爾墩與黃天霸對白,《審七長亭》李七在公堂上的大段自白,均屬精品。念京韻白的太監戲更有獨到之處,如《黃金台》的伊立、《忠孝全》的王振、《法門寺》的劉瑾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做表做工
他的做表,實遵黃三(潤甫)路數。其武功基礎、腰腿功夫都好,工架嚴謹穩練,身段精巧漂亮,“寓矯健於凝重之中,見端莊於玲瓏之內”(翁偶虹語),在《鬧江洲》中的使雙斧,《霸王別姬》中的操大槍及《盜御馬》中的馬趟子,《五台山》中的羅漢像,《清風寨》中的浪子步,以及《霸王別姬》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威儀,《草橋關》姚期戎馬半生,烈士暮年的老邁,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做工以大幅度的形體動作,生動的面部表情和凌厲的眼神,結合步法或藉助道具(令旗、馬鞭)來塑造人物,以刻畫兇狠、憨厚與風趣的角色最為見長。
嗓音
金少山能作黃鐘大呂之聲,音量絕大,音域極寬,而且音色飽滿,每一放歌,有巨流出峽、飛瀑懸崖之概。他嗓音的響度是京劇史上空前的,他既有堂音又有立音,音色很有厚度,寬亮雄渾,宏曠無比。金少山的發聲方法是科學的,總體共鳴非常好,尤其是頭腔、胸腔共鳴結合得非常好,他用氣也通暢,聲音雄壯而又富於自然美。在花臉聲音造型中,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正格。他高、中、低音都好,尤其是高音,更見功力。金少山改變了前人一些笨拙的唱法,改造了那種接近喊叫的聲音,甩掉了累贅的尾音,他的新唱法具有工穩、流暢、大方的特點,代表著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花臉的最高演唱水平。
藝術突破
金少山加工提高了許多花臉劇目,全方位地豐富了淨行的表演藝術。他的戲路子很寬,他演楚霸王、銚期、馬武、單雄信、李密、尉遲恭、黃蓋、馬謖、包拯、李逵、劉瑾、竇爾墩,甚至於《八蜡廟》的金大力、《雙沙河》的張天龍,都十分出色。許多過去只能唱開場的花臉戲,經他加工,都變成了大軸子戲,象《草橋關》(就是《銚期》)、《鎖五龍》、《斷密澗》、《白良關》、《鍘美案》、《牧虎關》這些戲,都是金少山唱紅的。
金少山演唱藝術上的推陳出新,還表現在對唱腔的點染和裝飾上。前輩花臉的唱大都直呼直令,金少山不滿足於此,他開始採用了擻音、顫音等一些新的裝飾因素,他還發展了花臉的鼻音,從而較大幅度他增強了唱腔的韻味和表現力。《牧虎關》是金少山著名的喜劇。戲裡兩段【西皮流水】唱腔很有喜劇色彩。請注意:在當中的【搖板】“殺來殺去影無蹤”,“影”字的拖腔中,金少山就運用了擻音;在“呼風”時唱的“一步跳至在正當中”,“至”字,金少山又用了大顫音,這都使唱腔更為生動活潑。
金少山突破了銅錘花臉與架子花臉嚴格分工的界限,融銅錘、架子、武花於一體,確立了京劇史上第一個唱、念、做、打全面發展的完整的花臉流派,推進了淨行表演藝術的發展,形成了自家風格,世稱“金派”,與郝(郝壽臣)、侯(侯喜瑞)兩派鼎足而立,其成派是先於裘(裘盛戎)的。金派風格,雄渾豪放,大氣磅礴,典型地體現著花臉行當的藝術特徵。戲劇界內外都誇讚金少山為天才、奇才,這當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京劇二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像金少山那樣一條聲震屋瓦的金嗓子,像金少山那樣高大魁偉的身材和飽滿寬闊、適合勾畫各種臉譜的面龐,的確是前無古人的。但是金少山的造詣,主要還是仗著紮實、深厚的功力和舞台上長期的磨鍊而取得的。金少山青年時期,嗓子並不像中年以後那樣驚人,他早先以演武花臉為主,兼演架子花臉。他師承何桂山一派,武功基礎非常紮實,身段相當講究,他演《蘆花盪》的張飛、《金沙灘》的楊七郎一類武花角色,早就獲得好評了。金秀山去世後,他生活窮困,在戲班裡做過很長時期的底層演員。他先在煙臺等地搭班,然後輾轉到上海。在上海老共舞台搭班時,名次曾懸第二十五牌;後來又長期在上海榮記大舞台等劇場做基本演員,逐漸才升為三、四牌,擔任些重要配角。這一個很長的時期,使他受到了很大鍛鍊:舞台上大大小小的角色,他都扮演過;從名角到配角,他同台見過的,數以千百計;他為四大名旦等獨樹一幟的著名藝術家都曾經長期配戲;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且廣徵博採,大大提高了舞台上的表現力。他那條金嗓子,也是在這樣的實踐中,逐漸鍛鍊得越來越響堂、掛味兒的,於是,他又能出色地演好銅錘花臉戲。掌握了如此豐富的技藝,才是他引起人們重視的根本原因。
代表劇目作品
他的戲路極寬,常演的劇目有:《鎖五龍》(飾單雄信)、《草橋關》(飾姚期)、《御果園》、《白良關》(以上飾尉遲恭)、《牧虎關》(飾高旺)、《飛虎山》(飾李克用)、《斷密澗》(飾李密)、《刺王僚》(飾姬僚)、《斷太后·打龍袍》、《鍘美案》、《探陰山》(以上飾包拯)、《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飾徐延昭)、《失街亭、斬馬謖》(飾馬謖)、《盜御馬、連環套》(飾竇爾墩)、《鬧江州》、《丁甲山》、《清風寨》(以上飾李逵)、《取洛陽》(飾馬武)、《審七長亭》或《李七長亭》(飾李七)、《忠孝全》(飾王振)、《法門寺》(飾劉瑾)、《霸王別姬》(飾項羽)等。有些原為開場戲,經他搬演後也列為大軸,如與馬連良合演的《八百八年》(飾姜尚)即開場戲《渭水河》,另如《太行山》(飾姚剛)、《大回朝》(飾聞仲)、《龍虎鬥》(飾呼延贊)、《慶陽圖》(飾李剛)等。他還排演過新戲《芒碭山》飾演張飛。他演的《八蜡廟》中的金大力,《雙沙河》中的張天龍,也為人所喜愛。其他劇目還有《黃一刀》、《下河東》、《打嚴嵩》、《取滎陽》、《黃鶴樓》、《慶陽圖》等等。
人物經歷
金少山熱愛生活,愛好廣泛:喜聽評書大鼓,愛看踢球摔跤,對花鳥蟲魚、茶館廟會都有濃厚興趣。這對他認識生活,陶冶性情,進行藝術創造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他性格豪爽,仗義疏財,常常解囊助人、無所吝惜,但花錢無度、常有虧欠,以致晚景淒涼,於1948年8月13日在北平貧病而終。享年59歲。
藝術傳人
金派花臉因嗓音要求高,能全面繼承其藝業的傳人不多,金少山的傳人有吳廣志(吳松岩)、趙炳嘯。以傳承金派而享譽的演員,還有著名的“銅錘三奎”,他們是:王泉奎、趙文奎、婁振奎。他們在演唱藝術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金少山為人大方、性情豪爽,他對許多後起之秀無私地作過傳幫帶。其中,年輕時的裘盛戎特別受到他的器重,他的熱心提攜,對裘盛戎攀登藝術高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藝術地位
如同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分別居於老生、武生、旦角首席一樣,金少山是世所公認的京劇花臉首席代表,他為提高淨行在京劇藝術中的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後起的優秀花臉演員無一不受到他的深刻影響。
活動年表
1926年12月10日,農曆丙寅年十一月初六日:金少山、梅蘭芳首次合演《霸王別姬》
11月,梅蘭芳應邀率團到上海大新舞台演出。觀眾一再要求上演《霸王別姬》。梅蘭芳原是和楊小樓合演這齣戲的。經國劇宗師楊小樓創造出那氣吞山河的楚霸王形象之後,梅蘭芳要再找到一位水平相稱的演員來合作,確是一件困難的事。可是,這一次終於在上海找到了位低才高的金少山。12月10日,梅蘭芳和金少山首次在大新舞台合演了《霸王別姬》。大獲成功。金少山把銅錘、架子、武花的表演方法巧妙地融為一體,並借鑑楊派武生的一些唱念表演,再加上他那雄偉的造型和工架,非常出色地創造了花臉行當霸王項羽的藝術形象,在廣大觀眾中博得了“金霸王”的稱號,從而名震全國。此後,金少山就成了楚霸王的最佳人選。在一些重要的大型合作戲中,梅、金的《霸王別姬》被認為是一出極有份量的大軸戲,多次安排演出。
1930年3月,農曆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程艷秋重組鳴和社,以郝壽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樓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繼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扎金奎、馬連昆、劉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鳴和社”陣容愈加壯大。演於鮮魚口內小橋路南華樂戲院。
本次重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滬演出後首次轉赴漢口,時某坤伶出重金策動將程艷秋本戲戲本及“鳴和社”的一半班底拉了出來,加緊排練程派新劇上演,只有程艷秋的老夥伴們曹二庚、吳富琴、張春彥、文亮臣、李四廣和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仍堅守鳴和社陣地未曾離去。後經梁華亭籌措復於本年初在原班底基礎上將班社重建。
1931年6月9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下午三時開演
《天官賜福》天蟾全班
《金榜樂》(徐碧雲,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藻辰,尚小雲)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雲,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後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雲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
1931年6月11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滿堂紅》(楊鼐儂,金碧玉)
《岳家莊》(小楊月樓,小奎官)
《瓊林宴》(言菊朋)
《戰宛城》(麒麟童飾張繡,荀慧生飾鄒氏,劉奎官飾典韋,金仲仁飾曹昂,曹毛包飾曹操,陳鶴峰飾賈詡,馬富祿飾曹安氏,蔣寶印飾許褚)
《取滎陽》(馬連良,金少山)
《取帥印》(高慶奎)
《花木蘭》(徐碧雲)
休息
七時開演
《馬蹄金》(尚小雲,貫大元,龔雲甫)
《挑滑車》(劉宗楊)
《二進宮》(梅蘭芳,譚小培,金少山)
《林沖夜奔》(李萬春)
《弓硯緣》(雪艷琴,姜妙香,雪艷舫)
《臥虎溝》(李吉瑞)
《忠義節》(程艷秋,譚富英,王少樓)
《八大錘》(楊小樓飾陸文龍,馬連良飾王佐,劉漢臣飾岳雲,劉硯亭飾金兀朮,劉奎官飾狄雷,高雪樵飾何元慶,馬富祿飾乳娘,張質彬飾嚴成方,張國斌飾岳飛)
《五花洞》(梅蘭芳、程艷秋、尚小雲、荀慧生飾四潘金蓮,高慶奎飾張天師,金少山飾包公)
《慶賀黃馬褂》(麒麟童,王英武,趙如泉,劉漢臣,金素琴,劉奎官)
1933年4月,農曆癸酉年:楊寶森二次赴滬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冠以“譚派正宗文武鬚生”頭銜。合作者有武生馬玉龍、青衣張艷卿、花臉金少山及高雪樵、陳鶴峰等。演期50天。
1933年4月21日,農曆癸酉年三月廿七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複劇目。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2日,農曆癸酉年三月廿八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3日,農曆癸酉年三月廿九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4日,農曆癸酉年三月三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連演全部《打金磚》。
演出劇目
全部《打金磚》(楊寶森飾劉秀,張艷卿飾皇娘,金少山飾姚期,陳鶴峰飾馬武,高雪樵飾牛毛)
1933年4月25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初一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複劇目。
演出劇目
《寶蓮燈》(楊寶森飾後劉彥昌,張艷卿飾王桂英,高雪樵飾楊戩,金少山飾秦燦,陳鶴峰飾前劉彥昌,粉菊花飾楊真人,韓金奎飾書童,王富英飾後沉香)
1933年4月29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初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複劇目。
演出劇目
全部《首陽山》(楊寶森飾程嬰,金少山飾屠岸賈,張艷卿飾莊姬公主,馬玉龍飾韓厥)
1933年5月4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初十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複劇目。
演出劇目
《黃金台》(楊寶森,金少山)
1933年5月9日,農曆癸酉年四月十五日: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
楊寶森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演於天蟾舞台,掛頭牌。以下演出劇目的節目單可能忽略掉了同期演出的重複劇目。
演出劇目
《鼎盛春秋》(魚腸劍、刺王僚)(楊寶森,金少山)
1934年2月27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十四日:梅蘭芳二次抵達武漢
梅蘭芳飛抵漢口,此為梅氏第二次在武漢演出。“跨刀“老生譚富英和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等從北平乘火車而來,另有金少山是從南京搭船來的。頭三天戲票在本月底已全部預售一空。
1934年3月3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一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女起解》。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4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二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洛神》。因為周日,日常加演《法門寺》。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5日,農曆甲戌年正月二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三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四郎探母》。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12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廿七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期滿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本日期滿,又續五天,外加給劇院幫忙(不收演出酬金)一天,到3月18日止,正式營業16天,全部客滿。
本期演出,除過去的老戲、古裝戲以外,還有《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等未在漢演過的戲。譚富英、金少山還演了《捉放曹》、《打棍出箱》、《托兆碰碑》、《御果園》、《刺王僚》等戲。
1936年11月,農曆丙子年: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
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於進德會京劇場,隨行有楊寶森、金少山等。大軸為梅蘭芳與金少山之《霸王別姬》,壓軸為楊寶森與劉連榮、王泉奎之《洪羊洞》。
1937年2月,農曆丙子年:金少山組松竹社
金少山回北平,自組“松竹社”挑梁奏藝,開花臉掛頭牌先例。邀楊寶森加盟,演於華樂戲園。
1937年2月14日,農曆丁丑年正月初四日:松竹社首演
松竹社在北平華樂戲園首演。
演出劇目
《釣金龜》(李多奎)
《打漁殺家》(楊寶森,李慧琴)
《連環套》(金少山)
1937年2月15日,農曆丁丑年正月初五日:1937年2月15日華樂園演出
本日華樂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斷後·龍袍》(李多奎,金少山)
1938年2月16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楊小樓於前日入殮,本日接三。
楊小樓生前就留有遺囑,說他曾在白雲觀出家為道,大名已上了玉皇大帝的《登真籙》,其身命,神魂均已不屬於十殿閻君管轄,而是屬於“三官”掌握了。所以,“羽化”之後,一定要身穿道裝到“道國三千金世界,天京十二玉樓台”去仙遊。他的後人照辦,他的裝裹(殮衣)是一整套道裝:貼身的是一套對襟大領的白褲褂,大領的藍面黃里的小棉襖、棉褲,外面是大領藍大棉袍。一律以寶劍頭形的飄帶扎系。最外邊加披了一領深紫色,繡著八卦太極圖圖案的法衣。頭頂上因為沒有長發,自然無法挽成道冠,所以沒有用元形的混元巾,只好戴了一頂門樓式的莊子中,正中鑲上一塊美玉,作為“帽正兒”。腳下穿了一雙白襪子,將褲腳放進襪筒里,再配上一雙紫色鑲青雲頭的“雲履”。雙手捧著一柄玉如意。完全是一付道家焚修功圓果滿“朝真”的裝束。身上身下,當是“鋪金蓋銀”。不過,身上蓋的有說是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白色衾單;還有的說是加蓋了黃綾、紅色梵文經字的“陀羅經被”。後者的說法,當然與道裝的殮衣不配套。但是很可能是受清代崇佛遺風的薰染,因而佛道相融。
盛殮楊小樓的棺材更是講究,乃是一口精選的金絲楠“四獨板”(即兩幫、底、蓋,均為四塊整板)的“重材”,這是最上品的殮具了。系購自騾馬市大街鶴年長壽材鋪,價值2400元。至於棺內裝的殉葬物其說不一。從當年各報披露的楊墓被盜的通訊報導來看,其殉葬品既精且多,除了寶劍、牙笏(朝簡)、拂塵等道教法物之外,古陶瓷、煙壺、金銀珠寶,無所不有。但招來了後患,俗雲“家賊難防”,不期讓松柏庵義地看墳的董四及其勾結的盜匪們挖了去。
楊小樓的喪事最大特點有兩個:一是在總的排場上突出一個“奢”字;二是在禮儀上處處突出一個“道”字。楊氏剛剛咽氣,院內就搭起了巍峨壯觀的起脊大棚,棚頂上按照古典建築形式,做出了五脊六獸,而且還是古錢形狀的“花脊”,從遠處望去,儼然是一座高大的殿堂。棚內三面都搭了“經托子”(搭在房上的經台)。這樣,可以不占院內的有效面積。其整個布局是:正面是靈堂,對面是寶蓋式的番(喇嘛)經經台,台的對面,即靈堂上方,掛了黃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中間掛了四幢與幡門、幡條配套的黃緞繡花經幡。棚的上首為樓閣式的道經經台,掛了藍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藍緞繡花的經幡。棚的下首為佛龕式的禪(和尚)經經台,掛了紅緞繡花的幡門、幡條,棚頂掛了四幢紅緞繡花的經幡。一眼望去,有如神、佛聖境。楊氏的靈堂前搭了一座四圍均為一丈二尺的大月台。台的四角各有綠漆金紋的明柱,以支撐上頂,頂上安裝了彩繪團鶴圖案的天花板,象徵亡音“駕鶴仙去”。以符合楊氏的平生信仰,月台內外上端掛滿了社會名流、商會、慈聯會、梨園公會的題匾。
靈堂上扎了大型毗盧帽式的靈龕,正面掛著曹錕送的大匾“閬苑歸真”,匾下,裝飾著一個素彩花圈,中間以小白花組成一個大“奠”字。楊氏的靈櫬被扣在一個紅雲緞繡著八仙慶壽圖案的堂罩里。罩外豎立著楊氏大幅遺像,像前的靈桌上是一堂景泰藍的五供,外加一盞寶塔式的“悶燈”(即長明燈,民間盛傳冥路幽暗,須燃燈給亡人照明);花筒內插著金銀五彩的細靈花;兩旁的蠟扦上燃點著一對白色藍字的素蠟;中間是鼎式的大香爐。靈桌前面掛了青緞繡著青雲白鶴圖案的桌圍子。供桌前還設了一個小几,上設檀香爐一尊,香碗一對,是供來吊者上香用的。月台上,陳放著兩對靈人;緊靠靈幃立著一對引路的“童兒”(即金童玉女),金童執幡,玉女提爐。
月台下邊兩側,陳放著四對紙紮的尺頭桌子,一對金山銀山的小盆景;一對五彩錦緞的尺頭(衣料),這是固定套路。但另外的兩對桌子則帶有楊氏喪禮的特色了。一桌糊的全套道裝:綴有劍頭飄帶的豆青面,青大領的道袍;深藍色青大領道袍各一領;馬蹄形的混元中、門樓式的莊子中各一頂;彩繡青雲白鶴、八仙法物的大紅法衣、百壽圖配萬字不到頭圖案的橙黃色法衣、八卦太極圖圖案紫色法衣各一件;白襪、雲頭履各兩雙。一桌糊的是道家法物:勅令架上插著令旗、令劍、令牌、天篷尺(量天尺)、朝簡(笏板)、震壇木、米碟、淨水碗、楊枝、硃砂硯、朱筆、黃表奏章匣、《天師符》、《天師玉匣記》、《天師萬年曆》、《天師神魂執照》各一冊。一桌糊的是文房四寶:萬曆青花筆筒、山字形筆架、銅筆架各一;中插大抓筆、“一品文章”小楷狼毫;雕花石硯一塊;大銅墨盒一具,上刻唐朝賈島五言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銅鎮紙一對;“龍門”蓋金墨錠一匣、彩箋一匣,上繪松濤水月圖案,並有雙鉤隸書:“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另有紗罩桌燈一具。另一桌糊的是古玩陳設:裱有紫紅綾緞槽囊的硬木錦匣兩對,內放爐、鼎、瓶、罐,另有陶瓦銀釉古裝歌妓人一堂,窯變紫紅色“聚寶盆”(內疊金室、銀室)一具;粉彩磁盆,插以大紅珊瑚枝掛金銀的“搖錢樹”一具;玉器一匣;煙壺一匣。。這些紙制冥物精細異常,足可亂真。乃是出於和平門外延壽寺街衡記、高記兩家冥衣鋪。
本日迎三送路,楊氏喪居笤帚胡同提前搭就了藍布的過街棚,兩邊棚口及喪居門前,各搭了一座素彩牌坊。一對紅底金紋雙花籃圖案的大鼓、鑼架設於棚內,為來賓們傳報不暇。延至午後,西至延壽寺街、琉璃廠,東至南火扇胡同、煤市街一帶,車水馬龍,以梨園界為主的各界人士,紛紛前往楊宅弔唁。僅戲劇內外行人,計300餘人,名伶尚小雲、高慶奎、沈曼華、李洪春、劉硯亭、王福山等,均親臨掛孝。伶界如余叔岩、玉瑤卿、王鳳卿、俞振庭、蔡榮貴、譚小培、譚富英、程硯秋、馬富祿、葉龍章、葉盛章、蕭長華、郭春山、閻嵐亭、李永利、荀慧生、王松齡、丁水利、於連泉、於永利、遲月亭、楊春龍、王又荃、金仲仁、趙硯奎、陳椿齡、郝壽臣、楊寶忠、侯海林、徐霖甫、遲紹峰、萬子和、梁華庭、楊主生、王敬五、金廷蓀、金少山等,及戲劇評論家汪俠公、戴蘭生、齊如山、吳幻蓀、景孤血等,均親臨致祭,或具聯軸挽幛、或送香帛冥楮。誠為素車白馬,會弔龜年,靈棚內,參靈的鼓樂,經聲佛號與哭聲混成一片。
午後6時,依喪禮送三。走在最前邊的是官鼓大樂,官吹官打24個響器及清音“九福班”的細樂,後面便是以彩紙精糊細表的轉輪大轎車一輛,以翻毛駿馬駕轅,前加頂馬;後配跟騾。車廂左窗外,貼一黃紙條,上書“楊府老太爺顯考嘉訓之靈車孝女楊榮桂、嗣孫續潛、婿劉硯芳、外孫宗楊、宗華等全宅孝屬叩祭”字樣。另有大翻毛雙馬駕轅的四面大玻璃百葉窗四輪馬車一輛;8人抬綠幃官轎一乘;槓箱4抬;墩箱4隻;大白仙鶴一隻(一樓二庫已於事前送往焚化場等候)。
紙活兩旁為8盞大白氣死風燈和12對六角形的手罩子為之照明。紙紮芻靈後邊為雍和宮的喇嘛13人,以大鼓、長號等輕重蒙藏法器吹奏。白雲觀的道士身披雲緞刺繡的對兒衣,打著鐺、鉿、鼓,白全一為高功,捧著如意殿行。所有參加送三的來賓(多數是名伶)分別執香提燈,排成雙行步送,成為一條大火龍。後為鐵山寺的和尚以笙管笛吹著佛曲梵樂,音韻悽慘,使人嗚咽欲絕。楊氏之女榮桂打著挑錢紙,女婿劉硯芳以銅茶盤捧著喇嘛用巴拉麵捏成的燈塔;嗣孫等分別棒著道經大疏、禪經大疏,均痛哭失聲,被近親們一一攙行。最後是龍泉寺的13人大德高僧。以素打“七星”點殿後。整個送三行列蜿蜒約一里多地。觀者如雲。尾隨不捨者數百人不止。送三行列由笤帚胡同20號本宅出發,出延壽寺街南口,經琉璃廠、廠甸、南新華街,至虎坊橋焚燒冥物車馬,盡禮而散。
接三之日,業經喪禮處與孝屬討論決定,楊氏靈柩在家停靈受吊15天,從即日正式開壇起經,每天均有度亡法事,除本家自請的經懺以外,包括梨園界同仁送的計有番經7棚;道經8棚;禪經10棚。共25棚。所有誦經、禮懺、燃燈、施食,悉皆周隆。定於2月27日家奠、開弔、伴宿送庫;28日辰刻發引。因堪輿家勘測認為永定門外塋地因“方向不利”,當年不宜下葬,故暫厝陶然亭龍泉寺廟內,俟明年再卜吉告窆。
1939年8月21日,農曆己卯年七月初七日: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天津水災義務戲
天津水災,女演員秦玉梅以合作戲形式遍邀名角唱賑災義務戲。言菊朋、金少山前場《碰碑》,大軸秦玉梅《天河配》,言菊朋飾張有才,金少山飾牛神。
1939年11月,農曆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趙炳嘯經桂錫九先生引薦,正式拜金少山先生為師。拜師禮上京劇界名流如蕭長華、馬連良、程硯秋、葉盛蘭等百餘位到場祝賀。當時照有大幅到場貴賓與金氏等之照片,惜於文革期間散失。
1940年1月22日,農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三天,演於新新大戲院。是晚,壓軸馬連良、張君秋《桑園會》,大軸言菊朋、程硯秋、金少山、孫毓堃《美人計》。
1940年3月10日,農曆庚辰年二月初二日: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出
言慧珠、金少山赴天津,演於中國大戲院。
1941年9月30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初十日:言菊朋計畫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
言菊朋計畫與金少山、秦玉梅長期合作,大管事聘孫煥如,每周六出演長安。
1942年1月20日,農曆辛巳年十二月初四日,21時:金少山、李多奎等錄製《打龍袍》唱片
金少山、李多奎等於勝利公司錄製《打龍袍》唱片,錄於晚9時,結束於11時。李多奎飾李後,金少山飾包拯,姜妙香飾宋仁宗,馬富祿飾陳琳,蕭長華飾燈官、郭槐,關德鹹飾王延齡,賈賢英京胡,張繼武司鼓。金或酬1萬2千元,連關德鹹亦得3百元。
1946年6月5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初六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第一場
6月5日至11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桂災義務戲,劇目包括:
《六月雪·坐監》,由王吟秋主演,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李多奎助演。王吟秋飾演的劇中主人公竇娥,感情真摯,唱腔充分運用了程派幽咽婉轉、含蓄深沉的特色,所唱的大段[二黃慢板]哀傷悲戚、委婉盡致,帶給人一種迴腸盪氣之感。
《晉楚交兵》(《摘纓會》),由譚富英、金少山、王金璐、蕭長華、王吟秋合演。其中王吟秋時年僅21歲,作為青年演員,敢與這么多京劇名家同台合作,足見王吟秋在學藝的途徑上更上一層樓,獲取了更高的成就。
金少山墓
金少山墓 ,豐臺區長辛店鎮東河沿公墓,前往金先生的墓地可從豐臺區盧井路1號北京市回民公墓進門,沿 著墓區主道一直往前方(西面山坡)走,大約1000米左右到達靠近山頂的第三個岔道口,左側有一處停車場,停車場對面即是東河沿公墓,沿墓區主道前行,墓前有一棵棗樹的墓即是金少山先生的墓。
走近京劇淨角演員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從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