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黑穎病

小麥黑穎病

小麥黑穎病分布在中國北方麥區。主要為害小麥葉片、葉鞘、穗部、穎片及麥芒。穗部染病穗上病部為褐色至黑色的條斑,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後穎片變黑髮亮。穎片染病後引起種子感染。致病種子皺縮或不飽滿。發病輕的種子顏色變深。葉片染病初呈水漬狀小點,漸沿葉脈向上、下擴展為黃褐色條狀斑。穗軸、莖稈染病 產生黑褐色長條狀斑。濕度大時,以上病部均產生黃色細菌膿液。

小麥黑穎病
 

症狀

主要為害小麥葉片、葉鞘、穗部、穎片及麥芒。穗部染病 穗上病部為褐色至黑色的條斑,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後穎片變黑髮亮。穎片染病後引起種子感染。致病種子皺縮或不飽滿。發病輕的種子顏色變深。葉片染病 初呈水漬狀小點,漸沿葉脈向上、下擴展為黃褐色條狀斑。穗軸、莖稈染病 產生黑褐色長條狀斑。濕度大時,以上病部均產生黃色細菌膿液。分布在我國北方麥區。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translucens (Jones et al.) Dye稱油選單胞菌小麥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桿狀,大小1—2.2×0.5—0.7(μm),極生單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有莢膜,無芽孢,好氣性,在洋菜培養基上能產生非水溶性的黃色色素。在馬鈴薯上長有黃、粘生長物。呼吸代謝,永不發酵。在肉汁腖瓊脂平面上菌落生長不快,呈蠟黃色,圓形,表面光滑,有光澤,邊緣整齊,稍隆。生長適溫24—26℃,高於38℃不能生長,致死溫度50℃。該菌有許多致病型,除小麥專化型外,還有為害大麥、黑麥的專化型。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種子帶菌是該病主要初侵染源。病殘體和其它寄主也可帶菌,是次要的。病菌從種子進入導管,後到達穗部,產生病斑。病部溢出菌膿具大量病原細菌,借風雨或昆蟲及接觸傳播,從氣孔或傷口侵入,進行多次再侵染。高溫高濕利於該病擴展,因此小麥孕穗期至灌漿期降雨頻繁,溫度高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抗病品種。(2)種子處理 採用防治小麥散黑穗病變溫浸種法,28—32℃浸4小時,再在53℃水中浸7分鐘。也可用15%葉青雙膠懸劑3000mg/kg浸種12小時。(3)發病初期開始噴灑25%葉青雙可濕性粉劑,每6672用
100—150g對水50—60L噴霧2—3次,或用新植黴素4000倍液效果也很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