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小說藝術美育簡介
小說是語言藝術中的敘事體裁。它以集中、概括的方法和敘述的口吻寫出較為完整的故事,凸現出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事件和場景,其中人物是第一位的因素。小說用散文體的形式表現敘事性的內容,不受時間、空間和格律的限制,可以自由靈活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允許進行藝術性的虛構,因此,任何一種文學體裁都不能象小說那樣多方面地、細緻入微地刻劃人物形象。在小說里,既可以寫天國,也可以寫人間;既可以寫縱橫幾萬里,又可以寫上下幾千年;既可以寫人物過去的活動,也可以寫他的現實表現,還可以寫他的未來發展趨勢;既可以從一個人呱呱墜地寫到他壽終正寢,也可以寫一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橫斷面;既可以寫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裝飾等外部形態,又可以探幽觸微地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心理活動,還可以由作者出面對人物作出主觀評述,等等。小說的這種自由和篇幅上不受限制,使它在容量上超過了詩歌、散文和劇本,而成為了“藝術之王”。
小說的美學品格和審美特徵使它具有以下的美育功能:
(一)提高欣賞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小說本身所具有的審美視覺的廣闊性、審美形態的多樣性、藝術表現力的豐富性和審美感受的持久性,有助於欣賞者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想像能力、審美判斷能力、審美鑑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等,欣賞者的審美文化水平和審美素質也相應得到提高,並且形成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二)從欣賞中觀照自我,陶冶情操。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們在閱讀小說時決不是冷漠地讀下去,而是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當作品中主人公歡樂時,讀者也會隨著歡樂;當主人公悲傷時,讀者也會情不自禁的流淚。這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現象就是“共鳴”。正是由於“共鳴”現象的存在,所以讀者在凝神觀照小說的人物形象時,就會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進而使自己內省,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陶冶自己的情操。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杜勃羅留波夫曾談到他少年時代閱讀庇雪姆斯基的小說《闊氣的求婚者》所受到的教益。他從小說的主人公——有錢而遊手好閒的薩米洛夫身上,照見了自己的影子,感到羞愧難言,下決心改掉自己身上的惡習。他說:“這個人物的描寫深深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感到害臊,假使不是馬上就動手做事,那么,至少已經認識了勞動的需要,我不再在上流社會裡自尊自大,現在要逐漸加以改正。……”
(三)巨大的認識功能。人們將那些優秀的長篇小說稱之為“史詩”或“生活的百科全書”。這是因為,這些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一定時代的經濟、政治、軍事、道德、宗教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的狀況,透過作品,人們可以更確切地認識社會,了解人生。馬克思曾經指出:“現代英國的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恩格斯也談到,巴爾札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他從《人間喜劇》中所學到的東西,甚至“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
(四)普遍的教育功能。小說是“生活的鏡子”,是“生活的教科書”,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進的燈火”,它對人們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列寧曾給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長篇小說《怎么辦》以很高的評價。他說:“在它的影響下成千成萬的人變成了革命家”,也“使我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季米特洛夫也談到《怎么辦》對他的影響:“我在參加保加利亞工人運動的日子裡培養起來的那種堅持力和我在萊比錫法庭上所採取的那一貫的堅持力、信心和堅定精神——這一切都無疑地同我少年時期讀過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藝術作品有關係。”我國許多革命老同志,也都談到是高爾基的《母親》等前蘇聯的革命文藝作品和茅盾的《子夜》等國內進步文藝作品引導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的。這些例子都說明了優秀的小說是人們的良師益友,它以健康的思想和崇高的理想教育人、鼓舞人,對人生道路的影響往往是深遠的、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