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藝術美育

詩歌藝術美育指以詩歌藝術為內容和實施手段,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以促進人的心靈淨化和個性完美的社會實踐活動。詩歌以強烈的感情、精煉而富有韻律的語言,對生活的切身感受進行集中的藝術概括。

特性

在詩歌中,主觀感情特徵比之客觀生活特徵更占優勢,想像的假定性比之寫實性更占優勢。正是由於這種優勢,詩歌與散文、小說、劇本才有了顯著的區別。

詩歌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像、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歌不象散文、小說、劇本那樣突出地表現隨著具體時間、地點、條件的推移而變幻著的個體特殊性,不去細緻入微地描述人物的外部特徵、內心活動以及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因此,詩歌形象中的客觀生活特徵往往是一種類的概括,而不是個性特徵。詩歌形象的概括性與詩人感受、情緒的特殊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往往是一種獨特的結合。這種獨特的結合意味著詩歌比散文、小說、劇本飽和著更為奇特的豐富的想像。詩人的個性,詩人特殊的感受和情緒,以及詩人的創造,都從某種更新的想像假定性中和獨特的結合點上發出光彩來。

美育功能

詩歌的這種審美本質和特徵決定了它獨有的美育功能,這就是:

(一)培養感受音樂美的耳朵。在早期,詩歌與音樂、舞蹈是合為一體了。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爾後,詩、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但詩歌與音樂仍有著血肉的聯繫。凡詩歌都富有音樂性,這種音樂性指的是詩歌語言節奏分明、韻律協調,朗讀時琅琅上口,抑揚頓挫,聽起來鏗鏘悅耳,如吟如唱。我們經常欣賞詩歌藝術,就與欣賞音樂藝術一樣,可以培養我們感受韻美的耳朵(二)培養豐富的審美想像力。郭沫若在《詩論三札》中指出:“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艾青則說得更為明白:“沒有想像就沒有詩。詩人的最重要的才能就是運用想像。詩人把互不相關的事物,通過想像像一條線串連起來,形成一個統一體。……所有意象、意境、象徵,都是通過聯想、想像而產生的。藝術的魅力來源於以豐富的生活為基礎的豐富的想像。”(《和詩歌愛好者談詩》)經常欣賞詩歌,就可跟隨詩人新穎、奇特的想像,進入到十分開闊和無比綺麗的藝術境界中去,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覺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審美想像能力,在思考有關的問題時,就可擺脫現實功利的束縛,使之浮想聯翩、神思飛揚起來。

(三)陶冶人的高尚的品性。詩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永遠是詩歌本性中一個主要的活動因素,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而詩的情感不應是詩人的無病呻吟,而應滲透著詩人對生活的激情和熱愛,傳達出人民民眾的心聲,是時代的強音。欣賞這樣的詩歌作品,就會受到真、善、美的薰陶,使之感情細膩、風度優雅、心靈純淨、品性高尚。正如柏林斯基所說的:“普希金每首詩的基本情感本身就是優美的、雅致的、嫻熟的,……在普希金的任何情感中永遠有一些特別高貴的、溫和的、柔情的、馥郁的、優雅的東西。就這一點說,閱讀他的作品是培養人性的最好的方法,特別有益於青年男女。在教育青年人、培養青年人的感情方面,沒有一個俄國詩人能夠比得過普希金。”一切優秀的詩歌作品,都具有陶冶人的高尚品性的美育功能。

(四)能增長知識,提高個人素質。關於這一點,孔子在《論語》中早有論述。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過:“在讀者群中傳播了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認識了科學所取得的概念——這就是詩對生活的偉大作用。”(論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材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